
《傷寒直格》 卷上
原文 |
翻譯 |
劉河間傷寒直格論方卷上 臨川 葛 雍 編 新安 吳勉學 校 |
|
習醫要用直格 |
|
十干 |
|
甲 乙 丙 丁 戊 己 庚 辛 壬 癸 |
甲 乙 丙 丁 戊 己 庚 辛 壬 癸 |
臟腑配合 |
臟腑配合 |
甲 膽(手少陽) 乙肝(手厥隂) 東方木也。 丙小腸(手太陽) 丁心(手少隂) 南方火也。 庚大腸(手陽明) 辛肺(手太隂) 西方金也。 壬膀胱(足太陽) 癸腎(足太隂) 北方水也。 戊 胃(足陽明) 己脾(足太隂) 中央土也。 |
甲 膽(手少陽) 乙肝(手厥陰) 屬東方木。 丙小腸(手太陽) 丁心(手少陰) 屬南方火。 庚大腸(手陽明) 辛肺(手太陰) 屬西方金。 壬膀胱(足太陽) 癸腎(足太陰) 屬北方水。 戊 胃(足陽明) 己脾(足太陰) 屬中央土。 |
凡先言者為剛、為陽、為兄、為腑、主於表。後言者為柔、為隂、為妹、為臟、主於裏也。 |
凡是先說的,為剛、為陽、為兄、為腑、主於表。後說的,為柔、為陰、為妹、為臟、主於裏。 |
十二支 |
十二支 |
寅卯辰 巳午未 申酉戌 亥子丑 |
寅卯辰 巳午未 申酉戌 亥子丑 |
臟腑經絡配合 |
臟腑經絡配合 |
寅三焦(手少陽) 卯大腸(手陽明) 辰小腸(手太陽) 巳包絡(手厥隂) 午 心(手少隂) 未 肺(手太隂) 申 膽(足少陽) 酉 胃(足陽明) 戌膀胱(足太陽) 亥 肝(足厥隂) 子 腎(足少隂) 丑 脾(足太隂) |
寅三焦(手少陽) 卯大腸(手陽明) 辰小腸(手太陽) 巳包絡(手厥陰) 午 心(手少陰) 未 肺(手太陰) 申 膽(足少陽) 酉 胃(足陽明) 戌膀胱(足太陽) 亥 肝(足厥陰) 子 腎(足少陰) 丑 脾(足太陰) |
手足三隂三陽者,十二經絡之名也。 |
手足三陰三陽是十二經絡之名稱。 |
手足經絡配天地四時 |
手足經絡配天地四時 |
寅卯辰手三陽,天陽春也。巳午未手三隂,天隂夏也。 申酉戌足三陽,地陽秋也。亥子丑足三隂,地隂冬也。 |
寅卯辰手三陽,屬天,陽,春。巳午未手三陰,屬天,陰,夏。 申酉戌足三陽,屬地,陽,秋。亥子丑足三陰,屬地,陰,冬。 |
合主表裏(合音甘,入聲,餘不音者並如字) |
合主表裏(合音甘,入聲,其餘不發音的就如其字) |
太陽、少隂合 陽明、太隂合 少陽、厥隂合 |
太陽與少陰相合,陽明與太陰相合,少陽與厥陰相合。 |
足與足合 手與手合 如足太陽膀胱水合足少隂腎水。陽為腑,屬表,隂為臟,屬裏。 |
足與足合,手與手合。例如:足太陽膀胱水合足陰腎水。陽為腑,屬表,陰為臟,屬裏。 |
隂陽臟腑 |
陰陽臟腑 |
肝與膽(厥隂)風木也,心與小腸(少隂)君火、暑熱也。 包絡及三焦(少陽)相火也(此為陽之臟腑)。 肺[1]與胃(太隂)濕土也,肺與大腸(陽明)燥金也。 腎與膀胱(太陽)寒水也(此為隂之臟腑)。 脾、心、肝、肺、腎兼包絡(一名命門),為六臟。 胃、小腸、膽、大腸、膀胱兼三焦,為六腑。 |
肝與膽屬(厥陰)風木,心與小腸屬(少陰)君火、暑熱。 包絡及三焦屬(少陽)相火(這是屬陽之臟腑)。 脾與胃屬(太陰)濕土,肺與大腸屬(陽明)燥金,腎與膀胱屬(太陽)寒水(這是屬陰之臟腑)。 脾、心、肝、肺、腎兼包絡(一名命門),為六臟。 胃、小腸、膽、大腸、膀胱兼三焦,為六腑。 |
[1] 原文作「肺」,諸本均同。據上下文義,應改作「脾」,以脾屬太陰濕土,而下文又言「肺與大腸屬陽明燥金」。故當據《素問‧太陰陽明論》改之。 |
|
經絡病證 |
經絡病證 |
絡者,正經脉道之旁小絡,如支絡、孫絡之類也,皆運行氣血之脉也,各宗於本經焉。 |
絡,是正經脈道旁邊之小絡,如支絡、孫絡之類,皆是運行氣血之脈道,各歸於其本經。 |
手太隂肺病,則肺脹滿,彭彭而喘欬,缺盆中痛,欬喘上氣[2],喘喝,煩心,胸滿,臑臂內前廉痛,甚則交兩手而瞀,肩背痛而汗出,虛則氣不能報息,小便數變。 |
手太陰肺病,則肺氣脹滿,喘咳之聲彭彭作響,缺盆疼痛,咳喘氣逆,張口呼吸,心煩,胸悶,肩臂內側前方疼痛,嚴重時交叉雙手則頭目昏蒙,肩背疼痛而汗出,虛弱者呼吸難以接續,小便變得頻繁。 |
2 中醫證候名,指呼吸急迫時,胸中之氣上逆而作咳或喘。 |
|
十二經始於肺經,故其序如此。 喝(乙介切,廝聲也) |
十二經脈始於肺經,因此按照這個順序排列。喝(乙介切,廝聲之意) |
缺盆者,肩前臑內陷中也。臑(音如,從肩至肘,通名曰臑,自手至腕,通名曰臂)廉(猶畔也)瞀(音莫,眼黑也,昏也,言氣亂、兩手相交而昏瞀也)不能報息(俗所云氣少不能接續也)數(音朔,頻也) |
缺盆是指肩部前方臂內側凹陷之位置。臑(音如。臑指從肩到肘的部位,從手到腕的部位稱為臂)廉(猶如邊緣)瞀(音莫。表示眼睛發黑混亂,指氣亂而雙手交叉時昏蒙之狀態)不能報息(世俗所說氣少而呼吸難以接續)數(音朔。表示頻繁) |
手陽明大腸病,則齒痛,䪼腫。虛則目黃,口乾,鼽,衂,喉痹[3],腹中雷鳴,氣常衝胸,喘,不能久立,肩前臑痛,大指次指不能為用。 |
手陽明大腸病,則牙痛、顴骨腫脹。虛者目黃、口乾、鼻塞流涕、鼻衄、咽喉疼痛、腹中雷鳴、氣上衝胸、氣喘、不能久立、肩前臂疼痛、大拇指和食指無法自如屈曲。 |
3 中醫病證名,即以咽喉部疼痛或有痞塞感為主要證候,最早見於《素問‧陰陽別論》:「一陰一陽結,謂之喉痹。」 |
|
䪼(音拙,面秀骨,目下起骨也)鼽(音求,清涕也)衂(音濃,入聲,鼻出血也)不能為用 |
䪼(音拙。指面部突起之骨,即眼瞼下方突起部分)鼽(音求。鼻流清涕)衂(音濃,入聲。鼻出血)不能為用(表示無法正常自如地屈伸) |
足陽明胃經病,則洒洒振寒,善伸,數欠。或惡人與火,聞木聲則惕然而驚,心欲動。獨閉牖而坐,處欲高,高而歌,棄衣而走,賁嚮腹脹,罵詈不避親踈[4]。氣甚則身前皆熱,消穀善饑,尿色黃。氣虛則身前皆寒慄,胃中寒,則腹脹滿實,胃脘當心而痛,上支兩脇,鬲[5]咽不通,食飲不下。狂瘧溫淫汗出,鼽衂,口喎[6],唇胗[7],脛腫,喉痹,腹水腫脹,膝臏腫痛,循胸傍,過乳,衝腹[8],伏兔,䯒外廉,足胕上皆痛,中指不能動。 |
足陽明胃經病,則惡寒至震顫,常伸懶腰且頻繁打呵欠。或者厭惡人和火,聽到木聲則驚慌心悸。喜歡關門獨處,喜歡登高而歌,甚至棄衣而奔跑,腹脹作響,辱駡別人而不顧親疏關係。氣盛者,則身前部位皆熱,消穀善饑,尿色偏黃。氣虛者,則身前部位皆寒慄,胃中寒則腹部脹滿而拒按,胃脘疼痛,向上支撐至兩脅,胸膈痞塞不通,食飲難以下行。或發狂、瘧病、溫邪熾盛而汗出、鼻流清涕、鼻衄、口喎、唇口漬瘍、足脛腫脹、咽喉疼痛、腹水腫脹、膝蓋腫痛,或沿胸部旁邊,經過乳房、腹部、大腿、腰部、足外側及足背上均會感到疼痛,中指無法活動。 |
4 踈:同「疏」。 |
|
5 鬲:通「膈」。 |
|
6 喎:同咼,《玉篇·口部》:「㖞,同咼,口戾也。」指嘴歪斜不正,如《說文解字》云:「口戾不正也。」 |
|
7 胗:指嘴唇潰瘍,《說文解字》:「脣瘍也。」 |
|
8 腹:諸本均同。據上下文義,當改作「股」。按《靈樞‧經脈》:「循膺乳、氣街、股、伏兔、骭外廉、足跗上皆痛。」 |
|
振(動搖也)善伸(自然能也)數欠(頻呵欠也)心欲動(不寧也)閉戶為惡人(兼多驚)賁(音奔,勇猛也)向(向商[9],熱坎立)慄(戰憚也)支(持也,固也)淫(亂也)臏(音牝,膝骨也)股(腿?[10]肉)伏兔(膝上起肉也)䯒(戶當切,乃脛骨也)跗(音夫,足面動脉也) |
振(身體動搖)善伸(常伸懶腰)數欠(頻繁地打呵欠)心欲動(心中不寧)閉戶為惡人(容易受到驚嚇)賁(音奔。勇猛之意)向(向商,熱坎立)慄(震顫)支(支持,支撐)淫(混亂)臏(音牝。指膝蓋骨)股(大腿肌肉)伏兔(膝部上方肌肉堆起處)䯒(戶當切。指脛骨)跗(音夫。足背之動脈) |
9 諸本均同,待考。 |
|
10 ?:「脾」之異體字,通「髀」,即大腿之義。 |
|
足太隂脾經病,則舌本強,食則嘔,腹脹,溏、泄,瘕,水閉,飲發中滿,食減,善噫,身體皆重,得後與氣,快然而衰[11]。甚則肌肉痿,足不收[12],行善瘈,脚下痛,四肢不舉,大小便不通。虛則腹脹腸鳴,飱洩,食不化,舌本痛,不能動搖,食不下,煩心,心下急痛,寒瘧[13],溏洩,水下[14],黃疽[15],不能臥,股膝內腫,厥大指不用。 |
足太陰脾經病,則舌根僵硬、食則嘔吐、腹脹、大便稀溏、泄瀉、腹中有積塊、水道不通、飲水後腹中脹滿、食慾減退、頻繁噯氣、身體沉重、排除矢氣後病情就能得以緩解。嚴重者,可能出現肌肉萎軟、雙足無力、行走困難、抽搐、腳底疼痛、四肢無力、大小便不通暢。虛弱者,則腹脹腸鳴、腹瀉而完穀不化、舌根疼痛而無法轉動舌頭、食物無法下嚥、心煩、心下急痛、寒瘧、泄瀉、大便稀溏、黃疸、無法平臥、大腿及膝蓋內側腫脹、大拇指難以屈伸。 |
11 快然而衰:是指病情得到緩解 |
|
12 足不收:指兩足軟弱,行走時肌肉收引無力,以致舉步困難。如《靈樞‧經脈》:「虛則足不收,脛枯,取之所別也。」《素問‧臟氣法時論》:「脾病者,身重,善肌肉痿,足不收,行善瘛,腳下痛。」 |
|
13 寒瘧:中醫病名,屬瘧病一種。指因寒氣內伏,再感風邪而誘發的一種瘧疾。臨床表規有寒多熱少,日發一吹,或間日發作,發時頭痛,無汗或微汗,脈弦緊有力等。如《素問‧瘧論》:「夫寒者,陰氣也;風者,陽氣也。先傷於寒,而後傷於風,故先寒而後熱也。病以時作,名曰寒瘧。」 |
|
14 水下:指大便水樣,或混雜水液。 |
|
15 疽:按上下文義,應改為「疸」,屬形近之誤。 |
|
本(舌根也)強(去聲。不和柔也)溏(大便稀薄)瘕(音假。肚中結病也)水閉(言水不宣 |
本(指舌根部)強(去聲。不柔和)溏(大便稀薄)瘕(音假。腹中有積結之病)水閉(所指水液不能正常宣通)噫(衣介切。指氣轉而上逆)後與氣(排出矢氣)痿(於為切。痹病)契(指緊密相合,行走時不自覺地雙足相互摩擦)飱(音孫。指食物)厥(代詞,其。指不能運用) |
手少隂心經病,則胸中痛,脇支滿,脇下痛,膺[16]、背、肩、胛間痛,兩臂內痛。甚則嗌[17]乾,心痛,渴而欲飲,身熱膚痛,煩心譫妄。虛則善悲,時眩仆,胸腹脇下與腰背相引而痛,目黃,脇痛,臑後廉痛,掌中熱。 |
手少陰心經病,則胸中疼痛、脅肋脹滿、脅下疼痛、胸膺、背部、肩部、肩胛骨之間疼痛、兩臂內側疼痛。嚴重者,咽喉乾燥、心痛、渴欲飲水、身體發熱而皮膚疼痛、心煩、譫語錯亂。虛弱者,則善悲傷、時時眩暈仆倒、胸腹、脅下以及腰背相互牽引作痛,目黃、脅痛、肩至肘部後側疼痛、手掌中發熱。 |
16 膺:指胸部。 |
|
17 嗌:指咽部。 |
|
譫(音占,亂言也)妄(見虛妄而言也)眩(玄去聲。眩暈昏亂也)仆(音付。卒然而倒也) |
譫(音占。語言錯亂)妄(見到虛幻之物而胡言亂語)眩(玄去聲。目眩頭暈而昏亂)仆(音付。突然倒下) |
手太陽小腸經病,則嗌乾,頷腫,不可回顧,肩似拔,臑似折。虛則少腹控卵引腰脇上衝心痛。耳聾,目黃,頗顧[18]腫痛,肩、臑、肘、臂卯[19]廉痛。 |
手太陽小腸經病,則咽喉乾燥、下頜腫脹而頭無法回顧、肩部像被拔起、肩至肘處像被折斷。虛弱者,則少腹疼痛牽引睪丸及腰脅作痛而向上衝至心中作痛。以及耳聾、目黃、頰頷腫痛、肩部、肘部、臂部外側作痛。 |
18 頗顧:醫統本及千頃堂本所載均同。但美國柏克萊加州大學東亞圖書館所藏之《新刊劉河間傷寒直格》(清乾隆三十八年刻本)以及四庫全書之版本均載「頰頷」。又,按《靈樞‧經脈》所言:「是主液所生病者,耳聾,目黃,頰腫,頸頷肩臑肘臂外後廉痛。」當以「頰頷」為是。 |
|
19 卯:當據上下文義及美國柏克萊加州大學東亞圖書館所藏之《新刊劉河間傷寒直格》(清乾隆三十八年刻本)改作「外」。 |
|
嗌(音亦。氣系也)少腹(臍下兩旁也)控(引也)卵(隂丸也) |
嗌(音亦。與呼吸相關之部位)少腹(臍下兩旁之部位)控(牽引)卵(睪丸) |
足太陽膀胱經病,則顖[20]頰腦中戶痛衝頭,目似脫,項似拔,腰似折,髀不可以曲,膕如結,腨如列[21]。虛則痔,盛則瘧、狂、巔疾。頸頂[22]、顖頂、腦戶中痛,目出黃泪,項、背、腰、脊、尻後、膕、脚皆痛,小指不為用。 |
足太陽膀胱經病,則面頰、腦中疼痛衝頭,目腫似脫、項痛似拔、腰痛似折,大腿無法屈曲,腘窩如有結塊,小腿肚如被撕裂。虛弱者,則生痔瘡,病重者,則有瘧病、狂躁、頭頂部疾病。頸項、頭頂、腦門中央疼痛,目中出水色黃,項部、背部、腰部、脊椎、臀部、腘窩和腳部都會作痛,小指無法正常屈曲。 |
20 顖:「囟」之異體字,即頭頂部。 |
|
21 列:同「裂」,有分裂之義。 |
|
22 頂:諸本所載均同。但據上下文義推理,應是作「項」。 |
|
衝頭痛(腦後橫衝眉間痛也)膕(曲脉後也,結括也)腨(市兗切。一名臁,俗所謂脚肚也)巔(頂也)尻(居刀切)後(隂後分合處也,大而言之,睢也) |
衝頭痛(頭腦後方橫衝至眉間作痛)膕(彎曲之後方,把所有都包括了)腨(市兗切。亦稱作「臁」,俗語稱「腳肚」)巔(頭頂)尻(居刀切)後(指陰部後面分合之處) |
足少隂腎經病,則饑不欲食,面黑如漆,咳唾則有血,喝喝而喘,坐而欲起,目??如無所見,心懸[23]如饑,腹大,脛腫,喘咳,身重,寢汗出[24],憎風。虛則腹滿身重,濡泄,寒瘍流水,腰股痛發,膕、腨、促膝[25]不便,煩冤,足痿,清厥,意不樂,大便難,善恐,心惕[26]如人將捕,口熱舌乾,咽腫上氣[27],嗌乾而痛,心煩而痛,黃疸,腸癖,脊、臀、股內後廉痛,痿厥嗜臥,臥不安,足下熱而痛。 |
足少陰腎經病,則饑而不欲食、面色黑如漆、咳嗽吐唾時有血、氣喘吁吁、坐下時又想起立、視物不明、心下空虛似饑、腹脹、足脛腫、喘咳、身重、睡時汗出、惡風。虛弱者腹滿、身重、泄瀉、凍瘡潰爛、腰股疼痛發作、腘窩及小腿不能靈活屈膝、煩躁不安、足部痿軟無力、四肢厥冷、心情不快、大便困難、容易驚恐、心中不安如要被人捕捉、口腔燥熱而舌乾、咽喉腫脹、氣息急促、咽乾、心煩而痛、黃疸、腸癖、脊椎及臀部、大腿內側後方疼痛,痿厥,臥寐不安,足底發熱而疼痛。 |
23 心懸:指胃脘中有懸空之感,與胃中嘈雜相似。如《靈樞‧師傳》:「胃中熱則消穀,令人懸心善饑。」 |
|
24 寢汗:又稱「盜汗」。指入睡汗出,醒來既止。 |
|
25 促膝:指屈膝或斂膝。 |
|
26 心惕:指心有所懼。惕,指恐懼,如《玉篇》:「惕,懼也。」 |
|
27 上氣:指氣息急促。 |
|
喝(乙介切)?(音荒)濡(溏泄也)寒瘍(俗言凍瘡)不便(不利便也)煩冤(心悶亂不寧)痿(痹弱)清厥(手足清冷而厥逆也)痿厥(欲臥而不安也)腸癖(下利也) |
喝(乙介切)?(音荒)濡(大便溏泄)寒瘍(俗語「凍瘡」)不便(不便利)煩冤(心中悶亂不安)痿(四肢痹痛軟弱)清厥(手足清冷而厥逆)痿厥(欲臥而不得安)腸癖(下利) |
手厥陽[28]心胞絡病,則手心熱,臂、肘攣急,腋腫。甚則胸脇支滿,心澹澹太[29]動,面黃目赤,喜笑不休,虛則煩心,心痛,掌中熱。 |
手厥陰心包絡經病,則手心發熱、臂部及肘部拘攣疼痛、腋部腫脹。甚者胸脅支撐脹滿、劇烈心悸、面黃、目赤、喜笑不停。虛者心煩、心痛、掌心發熱。 |
28 陽:諸本均同。今據上下文義,當改作「陰」,又據《靈樞‧經脈》所云:「心主手厥陰心包絡之脈」。 |
|
29 太:諸本均同。今據上下文義,當改作「大」,又據《靈樞‧經脈》所云:「心中憺憺大動」。 |
|
澹澹(水搖動貌) |
澹澹(水搖動之貌) |
手少陽三焦病,則耳聾,渾渾焞焞。虛則目銳眥痛,耳後、肩、臑、肘、臂外皆痛,小指次指不能為用。 |
手少陽三焦經病,則耳聾而模糊不清。虛者眼眶外側疼痛、耳後及肩部、上臂、肘部、手臂外側作痛,小指和次指無法正常屈曲。 |
足厥隂肝經病,則腰不可伏仰。丈夫㿗疝[30],婦人少腹腫,胘[31]脇痛引少腹。甚則嗌乾,面塵,善怒,忽忽眩痛,巔疾,目赤腫痛,耳聾,頰痛。虛則目??如無所見,無所聞,善恐如人欲捕之,胸滿嘔逆,洞泄,狐疝,遺尿,癃甚。 |
足厥陰肝經病,則腰痛不能俯仰,男子㿗疝,女子少腹腫脹,脅肋疼痛牽引少腹。甚者咽乾、面如塵土、易怒、突發性頭痛或暈眩、頭部有疾患、目赤而腫痛、耳聾、面頰疼痛。虛者視物模糊如無所見、耳不能聞、善恐如被人追捕、胸滿、噁心嘔吐、泄瀉如注、狐疝、尿失禁或癃閉。 |
30 㿗疝:指少腹腫大或陰戶突出,《正字通》云:「㿗疝,經言丈夫隂器連少腹急痛也。」《素問‧脈解》:「厥陰所謂㿗疝,婦人少腹腫者,厥陰者辰也,三月陽中之陰,邪在中,故曰㿗疝少腹腫也。」 |
|
31 胘:諸本均同。今據上下文義,當改作「胠」。如下文云:「腋下曰脇,脇下骨為肋,脇肋之下曰胠。」 |
|
腋下曰脇,脇下骨為肋,脇肋之下曰胠(音區)面塵(面如浮塵)忽忽(昏亂也)眩(頭目眩暈也)洞(疾流也)狐疝(言狐者,疝氣之變化,隱見、往來不可測,如狐也)遺尿、癃閉(小便癃閉而病疲憊也) |
「脅」是指腋下,「肋」是脅下之骨頭,「胠」(音區)指脅肋下之部位。塵(指面色如浮塵)忽忽(昏亂)眩(頭暈目眩)洞(指快速流動)狐疝(「狐」,是說疝氣之變化,隱匿不見、往來不可測見,儼如狐之出沒)遺尿、癃閉(小便癃閉而病者感到疲憊) |
內外八邪 |
內外八邪 |
外有風寒暑濕,內有饑飽勞逸。「逸」,非奔逸之逸,乃逸豫怠惰而生病也,與「勞」相反。故《經》曰「勞者溫之,逸者行之」,使氣血運行也。《西山記》曰:「久勞則安閒以保其極力之處,久逸則導引以宣積滯之氣[32]。」或作「役」者,誤也。 |
外因有風、寒、暑、濕,內因有饑餓、飽食、過勞、過逸。「逸」,不是指奔逸之逸,是指因過度懶散怠惰而導致生病,與「過勞」相反。《經》書上說「勞者溫之,逸者行之」,是指促使氣血運行。《西山記》中說:「如果久勞,則需要安閒以保護其極力之處。如果久逸,則需要導引以宣導積滯之氣」,有人將「逸」作「勞役」解釋,是錯誤的。 |
32 《西山記》:即《西山群仙會真記》。 |
|
內外病生四類 |
內外病生四類 |
一者,因氣變動而內成積聚、癥瘕、癲狂、驚癎之類也。 |
其一,因氣之變動而在內形成積聚、癥瘕、癲癇、驚癎之類病證。 |
癥(音貞,堅積)瘕(音假,血氣聚也)多喜曰癲,多怒曰狂。 |
癥(音貞,指堅硬之積塊)瘕(音假,指血氣凝聚)多喜稱癲,多怒稱狂。 |
二者,因氣變動而外成癕[33]腫、瘡瘍、痂疥[34]、疽、痔、掉眩、浮腫、目赤、熛胗[35]、胕腫、痛痒[36]之類也。 |
其二,因氣之變動而在外導致癰腫、瘡瘍、痂疥、瘡疽、痔瘡、眩暈、浮腫、目赤、熛胗、小腿腫脹、疼痛、發癢等病證。 |
33 癕:古同「癰」,指腫物。《說文解字》云:「癰,腫也。」 |
|
34 痂疥:即瘡痂。《說文解字》云:「痂,疥也。」段注云:「按痂本謂疥。後人乃謂瘡所蛻鱗爲痂。此古義今義之不同也。葢瘡鱗可曰介。介與痂雙聲之故耳。南史。劉邕嗜食瘡痂。謂有蝮魚味。」 |
|
35 熛胗:指火毒邪氣所致之嘴唇漬瘍。 |
|
36 痒:為「癢」的異體字。 |
|
不因一時所傷而病,乃久以漸積臟腑變動興衰而病者,是曰「因氣變動」也。臟腑和平,卒然而即成病者,是曰「不因氣之變動」也。淺而大曰「癰」,深而惡曰「疽」。掉,動搖也。熛(音漂),赤丹留毒,火熛也。 |
不是因為一時所傷而發病,而是由於長期以來逐漸積累而令臟腑變動所引發之發病,就是所謂「因氣變動」。如果平素臟腑平和,而突然成病,這就稱為「不因氣之變動」。病位較淺而腫塊較大者稱為「癰」,病位較深而險惡者則稱為「疽」。掉,是指動盪搖動。熛(音漂),是指赤丹、留毒,屬於火熛一類。 |
三者,不因氣之變動而病生於內,則留飲、僻食、饑飽、勞損、宿食、霍亂、悲恐、想慕、憂結之類也。 |
其三,如果不因氣之變動而病生於內者,則有留飲、僻食、饑飽、勞損、宿食、霍亂、悲恐、思慕、憂鬱氣結等病變。 |
僻(邪也)霍亂(上吐而下瀉也) |
僻(指邪氣)霍亂(指上吐下瀉之病證) |
四者,不因氣之變動,而病生於外,則瘴氣、鬼魅、蟲蛇、蠱毒、蜚、屍、鬼擊、沖薄、墜墮、斫射、刺割、捶扑、打探、?拉、觸抹風、寒、暑、濕之類也。 |
其四,如果不因氣之變動而病生於外者,則有瘴氣、鬼魅、蟲蛇、蠱毒、野獸、屍氣、鬼擊、沖薄、跌仆墜落、刺射、刺割、拳打、探摸、敲打牽拉、及觸抹風、寒、暑、濕邪氣等病變。 |
蜚(去聲,獸也。通言獸所傷人) |
蜚(去聲,指野獸。通常指野獸傷人) |
九氣 |
九氣 |
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寒則氣收,炅則氣泄,驚則氣亂,勞則氣耗,思則氣結。 |
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寒則氣收,炅則氣泄,驚則氣亂,勞則氣耗,思則氣結。 |
炅(音桂,熱也。舊音耿,非)。人怒則氣逆,甚則嘔血及飱泄,故「氣上」也。人喜則氣和而志達,榮衛通利,故「氣緩」。緩,猶和也,故令人氣散也。悲則心緊[37]急,肺布葉舉,而上焦不通,榮衛不散,熱氣在中,故令人「氣消」也。恐則精却[38],却則上焦閉,閉則氣還,還則下焦脹,故「氣下行」[39]也。寒則腠理閉而氣不行,故「氣收」也。炅者,熱也。熱則腠理開,而榮衛通,汗大泄,故「氣泄」也。驚則心無所倚,神無所歸,慮無所定,故「氣亂」也。勞則喘且內外皆越,故「氣耗」也。越,散越也。思則心有所存,神有所歸,正氣留而不行,故「氣結」也。結者,滯而不通也。 |
炅(音桂,即熱。舊的發音是耿,這使錯的)。人發怒時則氣上逆,嚴重時導致嘔血和泄瀉,因此說「氣上」。人喜悅時則氣和而情志暢達,榮衛通利,因此說「氣緩」。緩,猶如「和」,故令人之氣散漫。人悲傷時則心系拘急,從而導致肺葉張舉,使得上焦閉塞不通,營衛之氣不得布散,則熱氣鬱閉於中,因此使人「氣消」。人恐懼時則精氣退卻,從而導致上焦閉塞,使上焦之氣反而下流,則會令下焦脹滿,因此說「氣下行」。人受寒冷之氣則腠理閉而氣不能正常出入,因此說「氣收」。炅,即是熱。人受熱氣則腠理開,營衛之氣通而會大汗出,因此說「氣泄」。人在驚恐時,心神無所依托而無處可歸,則無法正常思慮而做決斷,因此說「氣亂」。人過於勞作則氣喘,而使內外之氣散越,因此說「氣耗」。越,是指散越。人過度憂思則使心神固守於某事,正氣留止而無法正常運行,因此說「氣結」。結,是指留滯而無法通行。 |
37 緊:諸本皆同。但按上下文義,應當為「系」,屬形近之誤。以心系為心所聯繫的經脈,又參《素問‧舉痛論》所云:「悲則心系急,肺布葉舉,而上焦不通,榮衛不散,熱氣在中,故氣消矣。」 |
|
38 卻:醫統本所載模糊,據千頃堂本補。 |
|
39 行:醫統本所載模糊,據千頃堂本補。 |
|
五邪 |
五邪 |
母乘子曰「虛邪」(乘,勝也,克也),如心火熱,乘脾土也。 子乘母曰「實邪」,如肺金燥,乘脾土也。 妻乘夫曰「微邪」,如腎水寒,乘脾土也。 夫乘妻曰「賊邪」,如肝木風,乘脾土也。 自病曰「正邪」,如脾土自病,濕也。 |
母乘子稱為「虛邪」(乘,有克制、勝過之意),如心火旺盛,克制脾土。 子乘母稱為「實邪」,如肺金屬燥,克制脾土。 妻乘夫稱為「微邪」,如腎水屬寒,克制脾土。 夫乘妻稱為「賊邪」,如肝木屬風,克制脾土。 自身發病稱為「正邪」,如脾土自身發病,形成濕病。 |
五臟腑同法(各以類推)。 |
所有五臟之病都依據上面所例舉之方法(各自以此類推)。 |
五邪微甚 |
五邪微甚 |
微、實、正、虛、賊,從微至甚也。 |
微、實、正、虛、賊,這是從輕微至嚴重之排列。 |
此亦大略之言,細而推之,各有微甚。 |
這亦只是一個概括性說法,如果仔細加以推論,各自都有所輕微與嚴重之分。 |
十干夫婦配合成五運 |
十干夫婦配合成五運 |
甲己合為[土運] 甲剛木,克己柔土,為夫婦,成土運。 乙庚合為[金運] 乙柔木,嫁庚剛金。 丁壬合為[木運] 丁隂火,配壬陽水。 丙辛合為[水運] 丙陽火,娶辛柔金。 戊癸合為[火運] 戊陽土,娶癸隂水。 |
甲己合為[土運] 甲為剛木,克己之柔土,為夫婦而成土運。 乙庚合為[金運] 乙為柔木,嫁與庚之剛金。 丁壬合為[木運] 丁為陰火,配壬之陽水。 丙辛合為[水運] 丙為陽火,娶辛之柔金。 戊癸合為[火運] 戊為陽土,娶癸之陰水。 |
五運太過不及 |
五運太過不及 |
陽剛夫為太過,隂柔妻為不及。 |
陽剛如夫是太過,陰柔如妻是不及。 |
此其略也。凡六十四年而周甲子,其中有歲運同司天曰「天府」,同歲支曰「歲會」,孟年同曰「支德符」,歲運同司地,剛為同「天符」,柔為同「歲會」。凡此二十九歲,太過司天克之曰「天刑」,及年前大寒交氣日,反時程與運程為夫婦曰「程德符」,皆非太過、不及,乃年運之氣也,申、子、辰年寅初交,巳、酉、丑年巳初交,寅、午、戌年申初交,亥、卯、未年亥初交氣也。 |
這只是一個大概說法。凡過了六十四年就會回到甲子年,其中有歲運與司天相同者稱為「天府」,同歲支者稱為「歲會」,與孟年相同者稱為「支德符」,歲運與司地相同,屬剛者就是同「天符」,屬柔者就是同「歲會」。在此二十九年中,司天太過而相克者稱為「天刑」,及在年前大寒氣交之日,與時程及運程相反而為夫婦者稱為「程德符」,都不是太過或不及,都只是每年之運氣,包括在申、子、辰年寅時初交之氣,巳、酉、丑年巳時初交之氣,寅、午、戌年申時初交之氣,及亥、卯、未年亥時初交之氣。 |
十二支應六氣三隂三陽 |
十二支應六氣三陰三陽 |
六氣為本,三隂三陽為標。 子午少隂[君火](暑) 丑未太隂[濕土] 寅申少陽[相火](主大熱) 卯酉陽明[燥金] 辰戌太陽[寒水] 巳亥厥隂[風木] |
六氣為本,三陰三陽為標。 子午少陰[君火](暑) 丑未太陰[濕土] 寅申少陽[相火](主大熱) 卯酉陽明[燥金] 辰戌太陽[寒水] 巳亥厥陰[風木] |
六氣有餘不足 |
六氣有餘不足 |
孟少,仲平,季多也。
|
孟少,仲平,季多。 |
《內經》以寅、申、巳、亥四孟為一隂一陽也,子、午、卯、酉四仲為一隂一陽也,辰、戌、丑、未為三隂三陽也。然陽為先,故主虛無變化,輕微而少。隂為後,故主形体安靜,重濁而多也。故風火動乱至陽為先,居小,未甚為少。寒濕肅靜至隂為後,居季,已甚而為多。燥熱各得乎中,故居仲而平也。註曰:「氣有多少,是言六氣。形有旺衰,言五運也。」
|
《內經》將寅、申、巳、亥四個孟月歸為一陰一陽,子、午、卯、酉四個仲月歸為一陰一陽,辰、戌、丑、未四個季月歸為三陰三陽。而陽氣為先,因此主要表現為虛無和變化,輕微而少。陰氣為後,因此主要表現為形體安靜,重濁而豐盛。因此,風與火之動亂以陽氣為先,所居為孟而小,未嚴重而為少。寒與濕之肅靜以陰氣為後,所居為季而多,已變得嚴重且為多。燥與熱各得乎中,所以處於仲而能平。註曰:「氣有多少,是指六氣,形有旺衰,是指五運。」 |
六氣 |
六氣 |
寒、暑、燥、濕、風、火。 |
寒、暑、燥、濕、風、火。 |
五運應五臟主病 |
五運應五臟主病 |
諸風掉眩皆屬[肝木]。 諸痛痒瘡瘍皆屬[心火]。 諸濕腫滿皆屬[脾土]。 諸寒收引皆屬[腎水]。 諸氣膹鬱病痿皆屬[肺金]。
|
大多由風所致之頭暈目眩皆屬於[肝木]。 大多疼痛、痕癢、瘡瘍皆屬於[心火]。 大多由濕所致之腫滿皆屬於[脾土]。大多由寒所致之收斂皆屬於[腎水]。 大多氣滯、悶亂、鬱結及病痿皆屬於[肺金]。
|
膹(悶亂也)鬱(結滯、壅塞也) |
膹(是指悶亂。)鬱(是指結滯、壅塞。) |
六氣為病 |
六氣為病 |
諸?彊直,支病耎[40]戾[41],裏急[42],筋縮,皆屬於[風](乃厥隂風木,肝膽之氣也)。諸病喘嘔吐酸,?注下迫,轉筋,小便渾濁,腹脹大彭之如鼓有聲,癰疽瘍疹,瘤氣結核,吐下霍亂,瞀鬱[43]腫脹,鼻塞鼽衂,血泄,淋閉,身熱,惡寒戰慄,驚惑悲笑譫妄,衂衊皆屬於[熱](少隂君火,乃真心、小腸之氣也)。
|
大多身體強直,四肢軟弱,筋脈攣急疼痛,筋肉收縮之病,皆屬於[風](風,指厥陰風木,肝膽之氣)。大多身體強直,四肢軟弱,筋脈攣急疼痛,筋肉收縮之病,皆屬於[風](風,指厥陰風木,肝膽之氣)。大多氣喘,嘔吐酸液,暴然泄瀉而下迫肛門,抽筋,小便渾濁,腹部脹大如鼓有聲,癰疽,瘍疹,瘤氣,結核,霍亂之吐利,昏冒鬱悶,腫脹,鼻塞,鼻流濁涕,鼻血,血泄,小便淋閉,發熱,惡寒而震顫抖慄,或驚或悲或笑或譫妄,汗血之病,皆屬於[熱](熱,指少陰君火,是真心、小腸之氣)。 |
40 耎:指柔弱。《廣韻》:「耎,弱也。」又,《漢書‧司馬遷傳》:「僕雖怯耎欲苟活。」顏師古曰:「耎,柔弱也。」 |
|
41 戾:指變曲。《說文解字》:「戾,曲也。從犬出戶下。犬出戶下爲戾者。身曲戾也。」本義是屈曲。 |
|
42 裹急:指筋脈攣急,或腹內拘急疼痛。 |
|
43 瞀鬱:指昏冒鬱悶。 |
|
注,泄也。下迫後痛,裏急痛也。結核,言肌肉結鞭[44]如果中核也。溢,上出。泄,下出。衊,血汗也。衊(音慢)衂(音肉,鼻出血也)
|
注,指下泄。下迫後痛,即肛門裏急後重。結核,指肌肉結硬猶如果實中之果核。溢,指向上溢出。泄,指從下排出。衊,指血汗。衊(音慢)衂(音肉,指鼻中出血) |
45 鞭:諸本皆同。今據上下文義,改作「鞕」,屬形似之誤。 |
|
諸痙強直,積飲痞隔,中滿,霍乱吐下,體重胕腫,肉泥而按不復起,皆屬於濕也(太隂濕土,乃脾與胃之氣也)。 |
大多發痙、身體強直,積飲,痞滿,噎隔,腹滿,霍亂吐利,身重,浮腫,肉如泥而按之不復起,皆是屬於濕(太陰濕土,是脾與胃之氣)。 |
痙(其井切),似風狂病也,一名曰「痓」(尺至切)。積飲,水蓄不散也。痞(否),腸胃氣液血脉否閉,不能運行,謂之病也。水穀傳化阻隔失常,則曰「膈胕」(音附)。
|
痙(其井切),類似風狂之病,另一名是「痓」(尺至切)。積飲,指水氣蓄積不散。痞(發音否),腸胃中氣液、血脈痞塞,不能運行而為病。水穀之傳導、運化發生阻隔而失常,則稱為「膈胕」(音附)。 |
諸熱瞀瘛,筋惕[45]悸動,搐搦瘛瘲,?瘖[46]目昧[47],躁擾狂越,罵詈[48]驚駭,胕腫疼酸,氣逆上衝,禁慄如喪神守,嚏嘔瘡瘍,喉痹,耳鳴及聾,嘔涌[49]溢,食不下,目昧不明,?注瞤[50]瘛[51],?病??,皆主於火也(手少陽相火乃心包絡、三焦之氣也)。 |
大多因熱而昏瞀,筋急肉動,抽搐,痙攣,突然失音,雙目不明,煩躁,發狂,罵詈,驚駭,胕腫酸疼,氣逆上衝,口噤戰慄如喪失神志,噴嚏,嘔吐,瘡瘍,喉痹,耳鳴及耳聾,嘔吐物涌出,食物不能下嚥,雙目昏暗,暴注下泄,肌肉跳動抽搐,暴病暴死,皆屬於火(手少陽相火是心包絡、三焦之氣)。 |
45 筋惕:指筋肉不自主地跳動。 |
|
46 ?瘖:又稱「猝瘖」,指突然失音或聲音嘶啞。 |
|
47 目昧:又名「眼昏」、「目昧」、「目昏昧」、「目瞀」、「目暗不明」、「眼暗」、「目茫茫」等,指視物不明。 |
|
48 罵詈:即辱罵詛咒。 |
|
49 涌:同「湧」。 |
|
50 瞤:指眼皮跳動,《說文解字》:「瞤,目動也。」 |
|
51 瘛,指手腳攣急。 |
|
瘛(尺至切)瘖(音)瘂(啞)狂躁,亂發狂也。禁慄,寒戰如喪心神之守。建(音帝)瘲(音縱,兒病也)瘈(音契,小兒病也) |
瘛(尺至切)瘖(音)瘂(啞)狂躁,指神亂而發狂。禁慄,指寒戰如同喪失心神之守護。 |
諸澁[52]枯渴,乾勁皴揭[53],皆屬於燥(陽明燥金,肺與大腸之氣也。)諸病上下所出水液澄徹清冷,癥瘕,㿗疝,堅痞,腹滿急痛,下利青白,食已不饑,吐利腥穢,屈伸不便,厥逆禁固[54],皆屬於寒(太陽寒水,乃腎與膀胱之氣也)。 |
大多乾澀枯燥,乾渴,肌膚乾燥皸裂,都屬於燥(陽明燥金,指肺與大腸之氣)。 大多疾病從上下所排出之水液如果是清澈而清冷,癥瘕,㿗疝,腹滿而拘急疼痛,下利清水,食後不饑,嘔吐及下利腥臭穢濁,四肢屈伸不利,或厥冷,都屬於寒(太陽寒水,為腎與膀胱之氣)。 |
52 澁:通「澀」。 |
|
53 皴揭:指肌膚乾燥,起皴成折,甚則裂口、出血、疼痛,手足乾枯不榮。 |
|
54 禁固:指四肢屈伸不利。 |
|
論脉 |
論脈 |
三部九候 |
三部九候 |
夫三部者,寸、關、尺也。寸,應天為上部。關,應人為中部。尺,應地為下部。九候者,各浮於天,沉於地,中為人也。 |
所謂三部,是指寸、關、尺。寸,應於天,為上部。關,應於人,為中部。尺,應於地,為下部。九候,各候以浮屬於天,沉屬於地,中屬於人。 |
脉位輕重 |
脈位輕重 |
高骨旁動脉為關。 |
高骨旁之動脈為「關」。 |
中指正按高骨之端是也。容不明其正,聖人定脉[55]於下指而差[56]高骨於頭、中指之間,如此則三指各差在本位之後半部耳。或以頭指正在高骨,或申[57]在高骨之後者,此不通脉之正理也。便使心精了然,既下指失其本位,則亦無以知為何病也。
|
即中指正按高骨之頂部。如果無法清楚辨識其準確位置,聖人會於下指時,選擇將高骨定位在頭指與中指之間,如此一來,三個手指就能各自位於本應屬於它們位置之後半部。有人會以頭指定位於高骨正上方,或延伸至高骨之後,這都是不通脈診之理。即使心中明晰脈理,但下指卻失去了正確之定位,那就無法確定所患何種疾病了。 |
55 人定脉:此三字原書塗黑,今按千頃堂本補上。 |
|
56 差:選擇。《爾雅•釋詁》:「差,擇也。」 |
|
57 申:諸本皆同。今按上下文義,當改作「更」,屬形近之誤。 |
|
關前至魚際為寸,是名陽位。 |
關前至魚際為寸,是為「陽位」。 |
一名「寸口」,正在東關前、堂骨後,赤白肥肉際宛中,骨縫陷中,可容一豆者是,乃名「魚際」者也。
|
又名「寸口」,正是在東關前、堂骨後,赤白肥肉際當中,骨縫陷入之處,可以容納一顆豆之空間,被稱為「魚際」之處。 |
關後為尺,是名「隂位」。 |
關後為尺,是為「陰位」。 |
關後至本經于太隂所入為「合」,在肘內大約紋動處是名「尺澤」,長一尺,故名「尺」也。隂陽兩者之間則名「關」,三部長三寸,以應三寸。凡男左女右,以中指與大指相接如關,度中指上仄中節兩橫紋之際為一寸。凡取穴以此為則,而脉位之尺寸亦應此也。凡寸脉主自心胷上至頭也;而關脉主中,心胃至臍也;尺脉主下,臍以至足也。
|
從關後至本經於手太陰經所入之處為「合」,在肘內大紋有搏動之處即是「尺澤」,從此到關長為一尺,所以稱作「尺」。在陰陽兩者之間者則名為「關」,寸關尺三部脈長為三寸,以應三寸。凡是男左女右,以中指與大拇指相接如關,量度中指上旁,中節兩橫紋之際為一寸。凡是取穴都以此為原則,而脈位之尺寸亦按此而定。凡寸脈所主,自心胸上至頭;關脈主中,從心胃至臍部;尺脈主下,從臍下至足部。 |
左寸主心及小腸(君火),左關主肝膽(風木),左尺主腎、膀胱(寒水),右寸主肺、大腸(燥金),右關主脾、胃(濕土),右關[58]主命門、三焦(相火)。
|
左寸主心和小腸(君火), 左關主肝和膽(風木),左尺主腎和膀胱(寒水), 右寸主肺和大腸(燥金), 右關主脾和胃(濕土),右尺主命門和三焦(相火)。 |
58 關:諸本皆同。今據上下文義,當改作「尺」。 |
|
所以然者,左手為陽,陽為君,面南布政,而陽始於子水。以一歲六氣正位分之,則應於亥正至丑終氣衰也。水之位主於左尺之脉,脉從尺入寸,故水生風木於左關,應丑至卯,初之氣也。木生君火於左寸,陽道已成,故為君火,猶乾始於子而終於巳也,自卯正至巳,二之氣也。君上而臣下,陽進而升,隂退而降,故右手為隂,始於午火,火面北而受氣,自巳至未正,三之氣也。三焦為正火,主右尺之脉,相火生濕土於右關,正未以至酉,四之氣也。濕土生金於右寸,應酉至亥,五之氣也。又主左尺水,周 |
之所以如此,左手屬陽,陽代表君主,面向南方施政,陽氣之始在於子時之水。依照一年六氣之正位分佈,對應於亥月之始至丑月之終氣。水之位置主要在左尺脈,脈氣從尺脈進入寸脈,所以水生風木在左關脈,對應於丑月至卯月,為初之氣。木生君火於左寸脈,此時陽道已成,所以左寸為君火,就好比乾卦始於子而終於巳,從卯月至巳月,為二之氣。君在上而臣居下,陽氣向前升騰,陰氣退後下降,所以右手為陰,始於午時之火,面向北方受氣,從巳月至未月,為三之氣。三焦為正火,主右尺脈,相火生濕土於右關脈,從未月至酉月,為四之氣。濕土生金於右寸脈,對應酉月至亥月,為五之氣。又主左尺水,周而復始。至於男左女右為夫婦,所以左寸君火克制左寸之金,左關木克制右關之土,左尺之水克制右尺之火。而命門為右腎,屬火不屬水,乃是手厥陰心包絡之臟。舉世皆說心包絡之臟為有名而無形,這是因為不明其理。三焦乃是水穀傳化之道路,從口至胃上口為上焦,下至胃下大腸、小腸為中焦,下至傳化物所出之處為下焦,通稱「三焦」。今時俗人妄言其並無形狀而空有名字,這說法是錯誤的。就像是我們從頭數到腳,任何部位都不可以說是人,那麼難道因此而說人是沒有形狀的嗎?就全身而言,固然是被稱為「人」。而血脈環貫著臟腑,運行於全身,如果沒有被稱為「三焦」之形體,那麼氣血如何能夠有運行之道路呢? |
59 焦之:此二字原書塗黑,今按千頃堂本補上。 |
|
各浮於腑而沉於臟,中而和緩者胸也。 |
各浮脈屬於於腑而沉脈屬於臟,中而和緩者屬於胸。 |
脉在肌肉以上曰「浮」,在肌肉之下曰「沉」。或以肺養皮毛,心養血脉,脾養肌肉,肝養筋膜,腎養骨髓。以此浮沉而分五臟之脉者,言脉位則可,為用則有失治病之道也。
|
脈氣在肌肉以上者為浮,在肌肉之下者為沉。有人認為肺養皮毛,心養血脈,脾養肌肉,肝養筋膜,腎養骨髓。用此浮沉而分五臟之脈,如果只是言脈位則可,但如果運用於臨床則會失卻治病之道。 |
脉息遲速 |
脈息遲速 |
呼為陽以應天,脉再動以應春夏。吸為隂以應地,脉再動以應冬秋。 |
呼出為陽以應天,脈再動以應春夏。吸入為陰以應地,脈再動以應冬秋。 |
氣出為呼,入為吸。再,兩次也。動,至也。
|
氣出為呼,氣入而為吸。再,指兩次。動,指脈氣之至。 |
或潤[60]以太息而又一動者,以應長夏脾土,故一息四至、五至皆為和平。 |
或是增加一次太息,而脈又一動,以應長夏脾土。所以一次呼吸脈有四至或五至皆為和平。 |
60 潤:諸本皆同。今據上下文義,當改作「閏」。《素問‧平人氣象論》:「人一呼,脈再動,一吸,脈亦再動,呼吸定息,脈五動,閏以太息,命曰平人。」張景岳註:「閏,餘也。猶閏月之謂。言平人常息之外,間有一息甚長者,是謂『閏以太息』。」 |
|
「太息」,言呼吸或有長者也。長夏,六月也。平和,言為平人不病之脉。
|
「太息」,是指呼吸有時會較長。長夏,指六月。平和,是指平人健康之脈象。 |
謂一歲四時五行俱備也。五至以上曰「數」,不滿四至曰「遲」。數過備者死,不及一至者亦死。 |
這是指一年之中俱備四時五行之氣。一息脈動五至以上就是「數」,不滿四至就是「遲」。脈數過頭者,死,不及一至者亦死。 |
數為熱,遲為寒。「過備」,八至之上也。是以平人之息,合病人之脉也。故《經》曰:「常以不病調病人」[61]。由是小兒八至為和平,十至有熱,六至為病寒也。自六歲[62]以下,通曰以此年[63]歲之法。人小則脉與大人小數也[64]。
|
數為熱,遲為寒。「過備」,是指一息八至以上。這是以平人之呼吸,來判斷病人之脈動。因此《內經》說:「常以不病調病人。」所以,小兒脈動八至為和平,十至為有熱,六至為病寒。六歲以下之小兒,通常以按其年齡來進行推斷。小孩之脈搏比成年人要稍微快一些。 |
61 出自《素問‧平人氣象論》。 |
|
62 自六歲:此三字原書塗黑,千頃堂本亦缺失。今按美國柏克萊加州大學東亞圖書館所藏之《新刊劉河間傷寒直格》(清乾隆三十八年刻本)以及四庫全書之版本補上。 |
|
63 年:原書塗黑,今按千頃堂本補上。但美國柏克萊加州大學東亞圖書館所藏之《新刊劉河間傷寒直格》(清乾隆三十八年刻本)以及四庫全書之版本則載「三」。 |
|
64 脉與大人小數也:此七字原書塗黑,今按千頃堂本補上。但美國柏克萊加州大學東亞圖書館所藏之《新刊劉河間傷寒直格》(清乾隆三十八年刻本)以及四庫全書之版本則載「脉如數,長短亦然」。 |
|
七表 |
七表 |
浮、芤、滑、實、弦、緊、洪,此名「七表」,為陽。少陽之數為七。 |
浮、芤、滑、實、弦、緊、洪,稱為「七表」,為陽。少陽之數為七。 |
浮脉者,輕手乃得,重按之不見。脉見諸陽為表熱,諸隂為表寒。 |
浮脈,輕手即可得,重按反而不見。脈見於陽為表熱,見於陰為表寒。 |
脉動於肌肉之上也,浮,屬陽,為病在表,一名「府病」。
|
脈動在肌肉之上者為浮,屬陽,為病在表,亦稱「府病」。 |
或傷風自汗,脉浮為表熱,遲緩之隂者,表寒。
|
或是傷風自汗出,脈浮為表熱,而脈遲緩屬陰,則為表寒。 |
芤脉者,浮大而軟,按之中央虛,兩邊實也。 |
芤脈,浮大而軟,按下去是中央空虛而兩邊實。 |
芤主熱甚失血,寸芤則吐血,微則衂,甚則俱出。關芤則胸癰下血。尺芤則大便血,微則小便血,甚則俱下。 |
芤脈主熱邪甚、失血,寸脈芤則吐血,微芤則鼻出血,芤甚則吐血、衄血俱見。關脈芤則胸中癰膿或下血。尺脈芤則大便出血,微芤則小便出血,芤甚則大小便出血俱見。 |
滑脉者,不澁也,多與實、數相兼,則為病熱。或亡液、血衰,雖熱而反澀也。或滑兼遲,則為病寒。平而滑者,腎之本脉。
|
滑脈,指脈氣不澀,多與數脈、實脈相兼,則為發熱之病。或是亡津液、亡血,雖然發熱但脈反澀。或是滑脈兼遲脈,則為病寒。脈氣平而滑,是腎之本脈。 |
實脉大而長,浮沉皆得而數,陽熱也。
|
實脈大而長,無論浮沉皆得數脈,屬陽熱之病。 |
弦脉者,輭[65]虛而滑,端直而長也。弦主於風,或如琴弦,或如張弓者,弦之太過也。
|
弦脈,軟虛而滑,端直而長。弦脈主風,或如琴弦,或如張弓,都屬於弦脈太過。 |
65 輭:指柔軟。 |
|
緊者不緩也,或如轉索,或如切繩者,緊之太過也。
|
緊脈則不緩和,或如轉索,或如切繩,都屬於緊脈太過。 |
緊脉主痛,多與實、數相兼,則為熱痛。或短、緊、微、細,隂脉相兼者,寒痛也。
|
緊脈主痛,多與實脈、數脈相兼,則為熱性疼痛。或是與脈短、緊、微、細等陰脈相兼,則為寒性疼痛。 |
洪脉者,極大而數。舉、按者,指實熱之極甚者也。
|
洪脈,指脈形極大而數。舉按皆洪,則為實熱極甚。 |
八裏為隂(象易,少隂之數八),微、沉、緩、澀、遲、伏、濡、弱也。
|
八裏為陰(象易,少陰之數八),指微、沉、緩、澀、遲、伏、濡、弱八種脈象。 |
微脉者,若有若無,極細而軟也。多兼於遲,主於隂寒。然或熱甚,汗、泄、吐、利,氣而扌貟虛者。或陽厥極深者,或熱極將死,脉欲絕者。脉亦有微、沉、緩、濇、遲、伏、濡、弱諸隂脉見也。不寒便言為寒,須以標本明之。
|
微脈,脈來若有若無,極細而軟。多兼遲脈,主陰寒。但是,或因熱甚,因發汗、泄瀉、嘔吐、下利等使正氣受損。或是陽厥極深,或熱邪極盛而將死,脈氣欲絕者。脈象亦有微、沉、緩、澀、遲、伏、濡、弱等各種陰脈。這都不屬於寒便以為是寒,一定要從標本來辨明。 |
先病為本,根本也。後病為標,梢末。又為病之氣為本,受病之臟腑經絡為標。世俗至此更不明其陽極熱證,但以執其隂脉為寒,內外急救於陽,則殘隂暴絕,而反致?亡者不少也。且察色、聽聲、問證、切脉為神、聖、功[66]、巧,別病之四法,而脉最為下,則安可執巧之一法,而去其神、聖、功之三法耶?及夫八裏之脉,皆有此義,以微脉居先,故於此總而言之也。
|
先病者為本,這是根本。後病者為標,猶如末梢。又,以所致病之氣為本,而受病之臟腑經絡為標。世俗之人到現在還不明白陽極之熱證,只是看到陰脈就以為是寒,內外俱用急救陽氣之法,使得殘陰突然絕滅,反而導致不少病者死亡。況且察色、聽聲、問證、切脈為神、聖、工、巧,是辨別疾病之四種方法,當中以切脈為最下等之法,怎麼可以執著於「巧」這一方法,而摒棄神、聖、工這三種方法呢?至於其它「八裏」之脈,都有這種意義,只是列舉微脈為先,在此作一總結。 |
66 功:據《難經·六十一難》,當為「工」字。 |
|
沉脉輕手不見,重切之乃得,動在肌肉之下,其位屬隂,為病在裏,一名「臟病」。或畜於胸及膀胱者,雖為腑病,其脉亦沉,則皆宜下之。由十二臟腑俱在裏,而經絡皆在表也。大抵但以浮為表,沉為裏。然雖臟[67]為隂主裏,腑為陽主表,其於病脉之浮、沉有所不拘也。故太隂脾臟之病腹滿而脉浮者,桂枝攻於表也。失[68]脉沉數為裏熱,沉遲為裏寒。餘脉皆倣此。
|
沉脈,輕手不見,重按才能取得,搏動在肌肉之下,位置屬陰,病為在裏,亦稱為「臟病」。或是邪氣蓄於胸及膀胱,雖然是腑病,但其脈亦沉,則皆宜用攻下之法。十二臟腑皆在裏,而經絡則皆在表。一般來說,浮脈則病在表,沉脈則病在裏。然而,儘管臟為陰主裏,腑為陽主表,但病脈之浮沉卻不一定如此。因此,太陰脾臟之病腹脹滿但脈浮者,是可以用桂枝湯攻表。脈沉數為裏熱,沉遲為裏寒,其餘脈象都以此為參照。 |
67 臟:此字原書塗黑,今按上下文義補上。千頃堂本載「則」字,美國柏克萊加州大學東亞圖書館所藏之《新刊劉河間傷寒直格》(清乾隆三十八年刻本)以及四庫全書之版本則載「臟」。 |
|
68 失:千頃堂本同。美國柏克萊加州大學東亞圖書館所藏之《新刊劉河間傷寒直格》(清乾隆三十八年刻本)以及四庫全書之版本則載「夫」,當按上下文義從之。 |
|
或裏熱吐、利,氣液扌貟虛扌貟,或陽厥極深,或熱極將?者,亦皆見諸隂脉沉,切宜審之,不可妄以施治。
|
或是裏熱盛而見嘔吐、下利,氣液虛損,或是陽厥極深,或是熱極將死者,亦都可見各種屬陰之脈沉,一定要仔細審察,而不可妄治。 |
緩脉者,縱緩而不急,似遲而小疾。緩而遲為寒,緩大而長為熱。
|
緩脈是指脈動緩慢而不急促,好似遲脈稍微有點快。脈緩而遲為病,脈緩大而長為熱。 |
當傷風自汗,或自汗過多,亦為遲緩,熱更甚也。
|
當傷風後出現自汗,或者自汗過多時,脈亦遲緩,卻反映熱邪更甚。 |
濇脉者,澁而不滑也。或如刀刮竹,或濇而止住者,濇之太過,主液血衰。 |
濇脈是指脈澀而不滑利。或如用刀刮竹,或者澀滯至停著者,這是澀脈之太過,通常是津液和血液不足之表現。 |
由汗、泄、吐、利,或血溢、血泄,或熱盛耗液而成燥也。 |
這些都可能由於大量出汗、腹瀉、嘔吐,或者血流過多、出血,或者熱盛耗損津液所致之乾燥。 |
一曰「濇主心痛,血少故也」,以心養血。 |
另外,有一種說法是「澀主心痛,血少故也」,需要養心血。 |
遲脉者,一息四至以下也。遲為病寒,然熱盛自汗,吐利過極,則亦為遲也。 |
遲脈,指一息脈動四至以下。遲脈反映病性屬寒,但如果熱盛而自汗、或吐利太過,亦會出現遲脈。 |
氣液損虛,故脉遲而不能數。 |
氣液虛損,故脈遲而不能數。 |
伏脉者,脉附於骨,沉之甚也。伏主水畜於內,積飲不散也。伏位屬隂,在裏深也。病之寒熱,以隨隂陽別之。 |
伏脈,指脈氣附於骨,是最嚴重之沉脈。伏脈主水邪蓄積於內,積蓄之飲邪不散。伏脈之位置屬陰,反映病在裏且深。至於病之寒熱屬性,則要隨其陰陽來分辨。 |
附,切近也。水畜於內,一名「留飲」。 |
附,貼近之意。水邪蓄積於內,又稱作「留飲」。 |
濡脉者,按之似無,舉之無力也。有似微弱,多兼於遲,主於極冷。然熱泄後,或熱極將?者,脉亦濡弱,須以外證標本叅之。 |
濡脈,按下去似無,舉之則無力。與微弱之脈象相似,大多兼遲脈,所主為極冷之病。但是熱利之後,或熱邪極盛而病者將死之時,亦會見到濡弱之脈,必須參考其外證及疾病之標本。 |
弱脈,指脈象軟虛而無力。弱脈所主之虛冷,必兼有脈象微與緩弱。而傷風、中暑,或因熱邪太盛而汗大出,亦會見脈緩弱而遲。 |
|
69 軟:此字原書塗黑,千頃堂本亦缺。今按美國柏克萊加州大學東亞圖書館所藏之《新刊劉河間傷寒直格》(清乾隆三十八年刻本)以及四庫全書之版本所載之「軟」補上。 |
|
70 緩弱:此二字原書塗黑,今按千頃堂本補上。美國柏克萊加州大學東亞圖書館所藏之《新刊劉河間傷寒直格》(清乾隆三十八年刻本)以及四庫全書之版本所載為「遲也然」。 |
|
四時平脉 |
四時平脈 |
春弦 夏洪(一曰數,一曰鉤) 秋毛(一曰潘[71],一曰浮) 冬石(一曰沉) |
春弦 夏洪(一曰數,一曰鉤) 秋毛(一曰澀,一曰浮) 冬石(一曰沉) |
71 潘:諸本均同。但據上下文義,應改作「澀」。 |
|
六步主位平脉 |
六步主位平脈 |
初之氣:自大寒日至春分,厥隂風木之陽用事,而氣微。 |
初之氣:自大寒日至春分日,為厥陰風木之陽氣所主,而其氣則微。 |
故曰:冬至後日,甲子少陽主。然冬至甲子斯無常準,以大約分之。一月如在冬後,即大寒交初氣之分也。一歲六周甲子,以應六氣。下皆倣此(一氣正月、二月也)。 |
所以說,冬至日之後之六十日,為少陽所主。但冬至後之甲子並無恆常之日期,只是大約來劃分。如果一月份是在冬至後,即是大寒時初氣之分。一年有六個甲子,以應天之六氣。以下都以此為准(一氣是指正月、二月)。 |
脉乍大、乍小、乍短、乍長,時物及風木之象也。 |
脈象忽大、忽小、忽短、忽長,反映時氣及風木之象。 |
二之氣:春分至小滿,少隂君火之位,陽氣清正,在「兩陽合明」之間,故又云「陽明主」。 |
二之氣:由春分至小滿,屬少陰君火之位,陽氣清正,在「兩陽合明」之間,所以說是陽明所主。 |
脉弦也。 |
脈象為弦。 |
三之氣:小滿日至大寒[72],少陽相火之位,陽氣萬物皆盛,故亦云「太陽主」。
|
三之氣:由小滿日至大寒,屬少陽相火之位,陽氣與萬物一樣皆盛,所以說是太陽所主。 |
72 原作「大寒」,今據美國柏克萊加州大學東亞圖書館所藏之《新刊劉河間傷寒直格》(清乾隆三十八年刻本)以及四庫全書之版本,並參上下文義改為「大暑」。 |
|
脉洪大而長,天氣、萬物、人脉與造化同。 |
脈象洪大而長,天氣、萬物及人之脈象皆與造化相同。 |
四之氣:大暑日至秋分,太隂濕土之位,天氣尚盛,而夏後隂已用事,故云「太隂主」。此三隂三陽與六氣標本之隂陽異矣。 |
四之氣:由大暑日至秋分,屬太陰濕土之位,天之陽氣尚盛,而夏之後陰氣已開始用事,所以說太陰所主。 |
脉緩大而長,或云「緊大而長者」,傳寫之誤也。濕土主緩大而長,燥金主緊細而短澀,以萬物乾濕,明可見焉。時濕土盛,膚腠開通,汗液時泄,故脉雖大長而力緩,不能緊也。至秋後氣衰,寒涼乍閉,故雖微細而力緊也。 |
脈象緩大而長,有人說「脈象緊大而長」,這是傳寫錯誤。濕土之主脈緩大而長,燥金之主脈緊細而短澀,因為萬物之乾濕是分明可見的。濕土之氣盛時,皮膚之腠理開通,汗液不時外泄,所以脈氣雖然大長但力緩,不能成為緊脈。到秋後陽氣開始衰減,因為寒涼而開始閉藏,所以脈氣雖然微細但有力而緊。 |
五之氣:秋分日以至小雪,陽明燥金之位,氣衰隂盛,故又云「少隂主」也。 |
五之氣:由秋分日至小雪,屬陽明燥金之位,陽氣衰而陰氣盛,所以說是少陰所主。 |
脉緊細而微。 |
脈象緊細而微。 |
終之氣(一曰六之氣):小雪日以至大寒,太陽寒水之位,隂極而終盡,天氣之所收隱,故曰「厥隂主」。厥者,盡也。 |
終之氣(一說是六之氣):由小雪日以至大寒,屬太陽寒水之位,陰氣極盛而至其終極,為天氣隱藏之處,所以說是厥陰所主。厥,指盡。 |
脉沉短以敦(敦,厚也)。萬物收藏在內,寒氣閉塞而膚腠氣液不能散越,故脉沉短而反有力,敦厚而如石也。 |
脈象沉短而敦(敦,即厚之意)。萬物收藏在內,寒氣閉塞而皮膚腠理間之陽氣與津液不能散越,所以脈象沉短而有力,猶如敦厚之石頭一樣。 |
凡四時六位平脉大退[73],則時氣有餘而為病。 |
凡是四時之中六氣之平脈太過,則反映時氣有餘而發病。 |
73 大退:諸本均同。但據上下文義應改作「太過」,與「不及」相對, |
|
如春弦太過則風為病。 |
例如,春時脈弦太過,反映風氣為病。 |
不及者,氣衰而為病。 |
如果平脈不及,則反映時氣不足而為病。 |
四時脉微見為平,此言過微也。如秋脉微而兼夏脉之類也。 |
四時當中,以平脈微見為真正之平脈。這裏所指是過於微。例如秋脈微而兼見夏脈之類。 |
反見他脉者,他氣有餘而來為病也。 |
反而見其他脈象,是其他時氣有餘而為病。 |
遲為寒,而數為熱之類也。 |
脈遲為寒,而脈數為熱,都屬於其它氣有餘而為病之類。 |
結代脈[74] |
結代脈 |
74 結代脈:原書殘缺,今按千頃堂本改之。美國柏克萊加州大學東亞圖書館所藏之《新刊劉河間傷寒直格》(清乾隆三十八年刻本)以及四庫全書之版本所載則為「結促代」。
|
|
結[75]脉者,遲緩而時一止,為隂也,主隂盛發燥煩滿,故陽厥極深,以至身冷,脉微欲絕。而緩弱時一止者,亦胸煩躁,此止為熱極而非寒也。皆須以標本明之。 |
結脈,指脈來遲緩而時有一中止,屬陰,主陰氣盛而發為煩躁悶滿。因此,陽厥極度深重,以致身冷,脈微而欲絕。而脈緩弱而時有一中止者,亦會有胸中煩躁,這只是熱邪極盛而非因於寒邪。一定要從標本二方面加以辨別。 |
75 結:原書殘缺,美國柏克萊加州大學東亞圖書館所藏之《新刊劉河間傷寒直格》(清乾隆三十八年刻本)以及四庫全書之版本所載則為「結」。按前後文意,亦當為「結」。 |
|
促脉者,陽也,數而時一止也,主聚積、氣痞,憂思所成。亦或熱劇失下,則令脉促。下之則平也。 |
促脈屬陽,指脈數而時有一中止,主聚積、氣痞,通常由憂思所致。另外,或者有餘熱邪極盛而失於攻下,亦會令脈促。只要用攻下法則能使脈氣恢復正常。 |
代脉者,主緩弱而無力不能動,因而復動,病必危而?。 |
代脈,指脈氣緩弱而無力搏動,因而又重新恢復搏動,預示病情嚴重且會死亡。 |
趺陽脉 |
趺陽脈 |
趺陽脉者,胃土之脉也。趺陽脉遲而緩者,胃氣如經也。 |
趺陽脈,屬於胃土之脈象。趺陽脈遲而緩者,是胃氣正常之反映。 |
動在足趺陽之經,故曰「趺陽」,一曰「衝陽」者,陽明所過之原。「過」者,衝也。「如經」,如本經之常脉。 |
脈之搏動在足趺陽之經,所以說「趺陽」,亦稱作「衝陽」,為陽明經所經過之原穴。「過」,指衝過。「如經」,指如同本經之正常脈象。 |
滑為胃實,緊為脾強。浮而滑者,浮為胃虛,滑則為噦。浮而鼻中燥者,必衂也。沉為胃實(上本下故也),數為消穀(胃熱故也),緊則難治。蓋四時五臟皆以胃氣為本,緊燥盛而土濕氣衰,故曰「難治」。浮而大者,氣實血虛也(氣為陽、血為隂故也)。浮而濇者,胃虛下利也(去液故濇)。伏而濇者,伏則吐逆,水穀不化(內濕故也)。濇則氣不下食,脉不出則身冷膚硬。 |
趺陽脈滑為胃氣實,脈緊為脾氣強。脈浮而滑者,脈浮則胃氣虛,脈滑則氣上逆而噦。脈浮而鼻中乾燥者,必定會鼻衄。脈沉為胃氣實(胃在上而本於下),脈數則消穀(因胃熱所致),脈緊則難治。因為四時五臟都是以胃氣為本,趺陽脈緊脈則燥氣盛而土之濕氣則衰,所以說「難治」。脈浮而大者,反映氣實而血虛(因為氣為陽,血為陰)。脈浮而澀者,反映胃虛而導致泄瀉(失去津液故脈澀)。脈伏而澀者,脈伏則嘔吐氣逆,水穀不化(因為內濕)。脈澀則氣不能將所食之物下降,脈不出,則身冷而皮膚發硬。 |
太谿脉 |
太谿脈 |
太谿者,腎水之脉也。動於左足內踝下後、跟骨下陷中,足少隂腎水之胃,故曰「大浮也」。太谿脉,則腎氣如經也。弱則微煩,濇則厥逆(微厥也)。 |
太谿脈是腎水之脈,位於左腳內踝之下方後側、跟骨凹陷之處,是足少陰腎脈之輸穴,屬土,因此又稱為「大浮」。太谿脈可以反映腎經之正常情況,如太谿脈弱,則會微煩,如果脈澀,則可能出現厥逆(輕微之厥逆)。 |
?生脉候 |
死生脈候 |
陽病熱證不退,反見隂脉者?(脉近於絕故也)。汗後熱退而見隂脉者愈。隂陽證脉平愈。傷寒欬逆上氣,脉散者?(形損故也)。脉浮而洪,身汗如油,喘而不休,水漿不入,形體不仁(不仁者,不和也)。乍靜乍動,命絕也。汗出髮潤,喘不休者,肺先絕也。陽反獨留,體如烟薰,直視搖頭,心先絕也。 |
陽病時熱證不退,反而見陰脈者死(脈氣接近消失)。發汗後熱退卻而見陰脈者愈。陰陽之脈證皆平者愈。傷寒病咳嗽上氣,脈散者死(形體受損之故)。脈浮而洪,身體汗出如油,喘息不休,不能飲食,身體麻木不仁(不仁,即不和)。時而安靜,時而煩躁,其命將絕。汗出多至頭髮濕潤,氣喘不休,是肺氣先絕。只見陽熱之證,身體如煙薰,直視而頭動搖,是心氣先絕。 |
唇吻(音穩)反青,四肢漐習者,肝絕也(漐,丑入切,汗出也。習,水流不絕,此言汗不止也)。環口黧黑,柔汗發黃者,脾先絕也(柔,虛也)。溲便遺失,狂言直視者,腎先絕也(「溲」,小便。「便」,大便)。寸口脉隂陽俱緊盛(寸口即氣口,此言三部,關前為陽,關後為隂),大汗出,不解者?。脉隂陽俱虛,熱不止者?。汗後身涼息微,見隂脉而靜者愈。身熱喘麄,見陽脉而躁者?(汗不勝病也)。汗後微熱不解者,病不可便言?也。脉如轉索者,當日?。譫語、身微熱、脉浮大,手足溫者生,欲作大汗故也(俗作「好汗」)。脉?出者?,隂衰欲絕,而陽?獨勝則脉?出,少間隂氣先絕,則陽氣後竭而?矣。逆冷,脉沉細者,不過一日?(?證多矣,以致危極則無越此矣)。 |
唇色反見青色,四肢汗出不斷者,是肝氣絕(漐,丑入切,指汗出。習,乃是指水流不斷絕,這裏指汗出不止息)。環口發黑,冷汗而發黃者,是脾氣先絕(柔,即虛)。大小便失禁,譫語直視者,是腎氣先絕(「溲」為小便,「便」為大便)。寸口脈陰陽俱緊而盛(寸口即氣口,包括寸關尺三部,關前為陽,關後為陰),大汗出而病不解者死。脈陰陽皆虛,發熱不止者死。汗出後身體變涼而呼吸轉弱,見陰脈而身靜者愈。如果身熱而喘息氣粗,見陽脈而煩躁者死(汗出而不能勝過疾病)。發汗後,有微熱不得解,不可以就此斷言病者會死。脈動如旋轉之繩索,當天就會死亡。譫語、身微熱、脈浮大,手足尚溫者生,因為將會有大汗出(俗稱「好汗」)。脈暴出者死,陰氣衰弱而欲絕,則陽氣突然獨盛,所以脈暴出,一段時間之後,陰氣先絕,隨後陽氣亦耗盡而死。四逆,脈沉細者,最多只能再活一天(死證很多,以致於危險至極者,則未有能超越這種情況)。 |
[1] 原文作「肺」,諸本均同。據上下文義,應改作「脾」,以脾屬太陰濕土,而下文又言「肺與大腸屬陽明燥金」。故當據《素問‧太陰陽明論》改之。
[2] 中醫證候名,指呼吸急迫時,胸中之氣上逆而作咳或喘。
[3] 中醫病證名,即以咽喉部疼痛或有痞塞感為主要證候,最早見於《素問‧陰陽別論》:「一陰一陽結,謂之喉痹。」
[4] 踈:同「疏」。
[5] 鬲:通「膈」。
[6] 喎:同咼,《玉篇·口部》:「㖞,同咼,口戾也。」指嘴歪斜不正,如《說文解字》云:「口戾不正也。」
[7] 胗:指嘴唇潰瘍,《說文解字》:「脣瘍也。」
[8] 腹:諸本均同。據上下文義,當改作「股」。按《靈樞‧經脈》:「循膺乳、氣街、股、伏兔、骭外廉、足跗上皆痛。」
[9] 諸本均同,待考。
[10] ?:「脾」之異體字,通「髀」,即大腿之義。
[11] 快然而衰:是指病情得到緩解。
[12] 足不收:指兩足軟弱,行走時肌肉收引無力,以致舉步困難。如《靈樞‧經脈》:「虛則足不收,脛枯,取之所別也。」《素問‧臟氣法時論》:「脾病者,身重,善肌肉痿,足不收,行善瘛,腳下痛。」
[13] 寒瘧:中醫病名,屬瘧病一種。指因寒氣內伏,再感風邪而誘發的一種瘧疾。臨床表規有寒多熱少,日發一吹,或間日發作,發時頭痛,無汗或微汗,脈弦緊有力等。如《素問‧瘧論》:「夫寒者,陰氣也;風者,陽氣也。先傷於寒,而後傷於風,故先寒而後熱也。病以時作,名曰寒瘧。」
[14] 水下:指大便水樣,或混雜水液。
[15] 疽:按上下文義,應改為「疸」,屬形近之誤。
[16] 膺:指胸部。
[17] 嗌:指咽部。
[18] 頗顧:醫統本及千頃堂本所載均同。但美國柏克萊加州大學東亞圖書館所藏之《新刊劉河間傷寒直格》(清乾隆三十八年刻本)以及四庫全書之版本均載「頰頷」。又,按《靈樞‧經脈》所言:「是主液所生病者,耳聾,目黃,頰腫,頸頷肩臑肘臂外後廉痛。」當以「頰頷」為是。
[19] 卯:當據上下文義及美國柏克萊加州大學東亞圖書館所藏之《新刊劉河間傷寒直格》(清乾隆三十八年刻本)改作「外」。
[20] 顖:「囟」之異體字,即頭頂部。
[21] 列:同「裂」,有分裂之義。
[22] 頂:諸本所載均同。但據上下文義推理,應是作「項」。
[23] 心懸:指胃脘中有懸空之感,與胃中嘈雜相似。如《靈樞‧師傳》:「胃中熱則消穀,令人懸心善饑。」
[24] 寢汗:又稱「盜汗」。指入睡汗出,醒來既止。
[25] 促膝:指屈膝或斂膝。
[26] 心惕:指心有所懼。惕,指恐懼,如《玉篇》:「惕,懼也。」
[27] 上氣:指氣息急促。
[28] 陽:諸本均同。今據上下文義,當改作「陰」,又據《靈樞‧經脈》所云:「心主手厥陰心包絡之脈」。
[29] 太:諸本均同。今據上下文義,當改作「大」,又據《靈樞‧經脈》所云:「心中憺憺大動」。
[30] 㿗疝:指少腹腫大或陰戶突出,《正字通》云:「㿗疝,經言丈夫隂器連少腹急痛也。」《素問‧脈解》:「厥陰所謂㿗疝,婦人少腹腫者,厥陰者辰也,三月陽中之陰,邪在中,故曰㿗疝少腹腫也。」
[31] 胘:諸本均同。今據上下文義,當改作「胠」。如下文云:「腋下曰脇,脇下骨為肋,脇肋之下曰胠。」
[32] 《西山記》:即《西山群仙會真記》。
[33] 癕:古同「癰」,指腫物。《說文解字》云:「癰,腫也。」
[34] 痂疥:即瘡痂。《說文解字》云:「痂,疥也。」段注云:「按痂本謂疥。後人乃謂瘡所蛻鱗爲痂。此古義今義之不同也。葢瘡鱗可曰介。介與痂雙聲之故耳。南史。劉邕嗜食瘡痂。謂有蝮魚味。」
[35] 熛胗:指火毒邪氣所致之嘴唇漬瘍。
[36] 痒:為「癢」的異體字。
[37] 緊:諸本皆同。但按上下文義,應當為「系」,屬形近之誤。以心系為心所聯繫的經脈,又參《素問‧舉痛論》所云:「悲則心系急,肺布葉舉,而上焦不通,榮衛不散,熱氣在中,故氣消矣。」
[38] 卻:醫統本所載模糊,據千頃堂本補。
[39] 行:醫統本所載模糊,據千頃堂本補。
[40] 耎:指柔弱。《廣韻》:「耎,弱也。」又,《漢書‧司馬遷傳》:「僕雖怯耎欲苟活。」顏師古曰:「耎,柔弱也。」
[41] 戾:指變曲。《說文解字》:「戾,曲也。從犬出戶下。犬出戶下爲戾者。身曲戾也。」本義是屈曲。
[42] ?急:即裹急,指筋脈攣急,或腹內拘急疼痛。
[43] 瞀鬱:指昏冒鬱悶。
[44] 鞭:諸本皆同。今據上下文義,改作「鞕」,屬形似之誤。
[45] 筋惕:指筋肉不自主地跳動。
[46] ?瘖:又稱「猝瘖」,指突然失音或聲音嘶啞。
[47] 目昧:又名「眼昏」、「目昧」、「目昏昧」、「目瞀」、「目暗不明」、「眼暗」、「目茫茫」等,指視物不明。
[48] 罵詈:即辱罵詛咒。
[49] 涌:同「湧」。
[50] 瞤:指眼皮跳動,《說文解字》:「瞤,目動也。」
[51] 瘛,指手腳攣急。
[52] 澁:通「澀」。
[53] 皴揭:指肌膚乾燥,起皴成折,甚則裂口、出血、疼痛,手足乾枯不榮。
[54] 禁固:指四肢屈伸不利。
[55] 人定脉:此三字原書塗黑,今按千頃堂本補上。
[56] 差:選擇。《爾雅•釋詁》:「差,擇也。」
[57] 申:諸本皆同。今按上下文義,當改作「更」,屬形近之誤。
[58] 關:諸本皆同。今據上下文義,當改作「尺」。
[59] 焦之:此二字原書塗黑,今按千頃堂本補上。
[60] 潤:諸本皆同。今據上下文義,當改作「閏」。《素問‧平人氣象論》:「人一呼,脈再動,一吸,脈亦再動,呼吸定息,脈五動,閏以太息,命曰平人。」張景岳註:「閏,餘也。猶閏月之謂。言平人常息之外,間有一息甚長者,是謂『閏以太息』。」
[61] 出自《素問‧平人氣象論》。
[62] 自六歲:此三字原書塗黑,千頃堂本亦缺失。今按美國柏克萊加州大學東亞圖書館所藏之《新刊劉河間傷寒直格》(清乾隆三十八年刻本)以及四庫全書之版本補上。
[63] 年:原書塗黑,今按千頃堂本補上。但美國柏克萊加州大學東亞圖書館所藏之《新刊劉河間傷寒直格》(清乾隆三十八年刻本)以及四庫全書之版本則載「三」。
[64] 脉與大人小數也:此七字原書塗黑,今按千頃堂本補上。但美國柏克萊加州大學東亞圖書館所藏之《新刊劉河間傷寒直格》(清乾隆三十八年刻本)以及四庫全書之版本則載「脉如數,長短亦然」。
[65] 輭:指柔軟。
[66] 功:據《難經·六十一難》,當為「工」字。
[67] 臟:此字原書塗黑,今按上下文義補上。千頃堂本載「則」字,美國柏克萊加州大學東亞圖書館所藏之《新刊劉河間傷寒直格》(清乾隆三十八年刻本)以及四庫全書之版本則載「臟」。
[68] 失:千頃堂本同。美國柏克萊加州大學東亞圖書館所藏之《新刊劉河間傷寒直格》(清乾隆三十八年刻本)以及四庫全書之版本則載「夫」,當按上下文義從之。
[69] 軟:此字原書塗黑,千頃堂本亦缺。今按美國柏克萊加州大學東亞圖書館所藏之《新刊劉河間傷寒直格》(清乾隆三十八年刻本)以及四庫全書之版本所載之「軟」補上。
[70] 緩弱:此二字原書塗黑,今按千頃堂本補上。美國柏克萊加州大學東亞圖書館所藏之《新刊劉河間傷寒直格》(清乾隆三十八年刻本)以及四庫全書之版本所載為「遲也然」。
[71] 潘:諸本均同。但據上下文義,應改作「澀」。
[72] 原作「大寒」,今據美國柏克萊加州大學東亞圖書館所藏之《新刊劉河間傷寒直格》(清乾隆三十八年刻本)以及四庫全書之版本,並參上下文義改為「大暑」。
[73] 大退:諸本均同。但據上下文義應改作「太過」,與「不及」相對,
[74] 結代脈:原書殘缺,今按千頃堂本改之。美國柏克萊加州大學東亞圖書館所藏之《新刊劉河間傷寒直格》(清乾隆三十八年刻本)以及四庫全書之版本所載則為「結促代」。
[75] 結:原書殘缺,美國柏克萊加州大學東亞圖書館所藏之《新刊劉河間傷寒直格》(清乾隆三十八年刻本)以及四庫全書之版本所載則為「結」。按前後文意,亦當為「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