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a_smoke2.png](/images/development/gra_smoke2.png)
《活人書》 卷六
原文 |
翻譯 |
|
此一卷論傷寒、傷風、熱病、中暑、溫病、溫瘧、風溫、溫疫、中濕、濕溫、痓病、溫毒之名。天下之事,名定而實辨,言順則事成。又況「傷寒」之名,種種不同,若識其名,縱有差失,功有淺深,效有遲速耳。不得其名,妄加治療,往往「中暑」乃作「熱病」治之,反用溫藥;「濕溫」乃作「風溫」治之,復加發汗。名實混淆,是非紛亂,性命之危,危於風燭。今於逐問下,詳載疾狀而名之曰某病,庶幾因名識病,因病識證,如暗得明,胷中曉然,而處病不差矣。 |
此卷討論傷寒、傷風、熱病、中暑、溫病、溫瘧、風溫、溫疫、中濕、濕溫、痙病、溫毒等疾病之病名。天下之事,名正才能認清事實,言順才能辦成實事。更何況「傷寒」之名,種種不同,如果能認識其病名,即使有所差錯,醫者功夫有淺深,只是療效有快有慢而已。如果不得其病名,盲目進行治療,往往將「中暑」誤作「熱病」治療,反而用溫藥;將「濕溫」誤作「風溫」治療,再加以發汗。病名與實際所發生之病混淆,是非紛亂,則病人之生命危如風中之殘燭。所以現在在逐條問題下,詳細描述疾病證候,以及其相關之病名,這樣才可以因為有病名而認識疾病,通過疾病而認識證候,就如同黑暗中有了明燈,心中明了,從而處理疾病不再出差錯。 |
|
三十八、問:脉浮而緊濇,頭疼,身體拘急,惡寒無汗,寒多熱少,面色慘而不舒,腰瘠疼痛,手足指末微厥,不煩躁? |
三十八、問:脈浮而緊澀,頭疼,身體拘急,惡寒無汗,惡寒多發熱少,面容慘白且難受,腰脊疼痛,手足指末微冷,不煩躁? |
|
荅曰:此名「傷寒」也。傷寒之候,發熱惡寒,頭疼,腰瘠痛,脉緊,無汗,宜發汗而解,麻黃湯主之正三十。輕者只與桂枝麻黃各半湯正二,人參順氣散雜三十,蔥豉湯雜七四,蒼朮散雜三一,麻黃葛根湯雜三十二,可選而用之。然太陽病亦有熱多寒少者,須仔細看脉與證也。熱多寒少,不嘔,清便自可,宜桂枝麻黃各半湯。若脉浮者,雖熱多寒少,自可發汗。若脉弱者,無陽也,桂枝二越婢一湯主之正四。熱多寒少而尺脉遲者,榮氣不足,血少故也。先以小建中湯正三十七加黃耆最良。尺脉尚遲,再作一劑。或太陽證宜汗,而其人適失血及下利,則頻頻與少桂枝湯正一,使體潤漐漐連日,當自解。假如淋家、衄血家,法不可汗,亦可用小柴胡正二十九之類和解之。 |
答:此病名為「傷寒病」。傷寒病之證候,發熱惡寒,頭疼,腰脊痛,脈緊,無汗。宜發汗解表,用麻黃湯主治正三十。輕者只用桂枝麻黃各半湯正二,人參順氣散雜三十,蔥豉湯雜七四,蒼朮散雜三一,麻黃葛根湯雜三十二,可以選擇使用。然而,太陽病亦有發熱多而惡寒少者,需要仔細觀察脈象和證候。如果發熱多,惡寒少而不嘔,大便正常,宜桂枝麻黃各半湯。如果脈浮,雖然發熱多而惡寒少,自然可以發汗。但如果脈弱,則為無陽,用桂枝二越婢一湯主治正四。發熱多,惡寒少而尺脈遲者,反映營氣不足而血少。先用小建中湯正三十七加黃芪最好。如果尺脈仍遲,再服一劑。如果太陽證適宜發汗,而患者適逢失血或下利,則應頻繁服用少量桂枝湯正一,使病體微微汗出持續數日,證候當自行緩解。如果是淋家、衄血家,於理不可發汗,亦可以用小柴胡湯正二十九之類加以和解。 |
|
三十九、問:脉浮而緩,寸大而尺弱,自汗,體熱,頭疼,惡風,熱多寒少,其面光而不慘,煩躁,手足不冷? |
三十九、問:脈浮而緩,寸脈大而尺脈弱,自汗,身熱,頭疼,惡風,發熱多而惡寒少,面有光澤而不慘白,煩躁,手足不冷? |
|
荅曰:此名「傷風」也。傷風之候,頭疼,發熱,脉緩,汗出,惡風,當須解肌,宜桂枝湯主之正一。輕者只與柴胡桂枝湯正三十一,敗毒散雜三十三,獨活散雜三十四,可選用之。治太陽中風有汗,用桂枝湯(凡脉緊必無汗,雖濡而緊,卻自汗,勿誤用小建中湯正三十七也。須是脉浮而緩者,方可用桂枝也)。項背強者,桂枝湯加葛根也正十八(《本草》葛根主傷風有濕,開竅解肌。蓋桂枝加葛根者,謂中風有濕當加之,去其風濕取微汗者,風濕去也)。裏寒者(不飲水者是也),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也正八。凡發汗後,汗不止為漏風,桂枝加附子湯主之正六。腹滿者,太陰證。脉浮者,可服桂枝湯微發汗。腹痛者,桂枝加芍藥湯正十二。痛甚者,桂枝加大黃湯也正十三。雖然桂枝湯自西北二方居人,四時行之,無不應驗,自江淮間,唯冬及春初可行。自春末及夏至已前,桂枝證可加黃芩半兩(陽旦湯是也雜百十六)。夏至後有桂枝證,可加知母一兩,石膏二兩,或加升麻半兩。若病人素虛寒者,正用古方,不在加減也。(岐伯所謂「同病異治」者,此也。大抵用溫藥當避春,用熱藥當避夏,《素問》所謂「用溫遠溫,用熱遠熱」者也)。 |
回答說:此病名為「傷風」。傷風之證候,頭疼,發熱,脈緩,汗出,惡風,應當解肌,用桂枝湯主治正一。輕者只用柴胡桂枝湯正三十一,敗毒散雜三十三,獨活散雜三十四等,可選擇使用。治療太陽中風有汗者,用桂枝湯(凡脈緊者必然無汗,脈雖然濡而緊,卻自汗,不可誤用小建中湯正三十七)。必須是脈浮而緩者,才可以用桂枝湯。)如果項背強直者,用桂枝湯加葛根正十八。(《本草》認為葛根主療傷風而有濕,能開竅解肌。用桂枝加葛根湯,是因為中風而有濕,治療風濕而取微汗,則風與濕皆去。)有裏寒者(不喝水就反映有裏寒),用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正八。凡是發汗後,汗出不止為漏風,用桂枝加附子湯主治正六。腹滿者,屬於太陰證。脈浮者,可服桂枝湯輕微發汗。腹痛者,用桂枝加芍藥湯正十二。疼痛劇烈者,用桂枝加大黃湯正十三。雖然桂枝湯對於居住在西北地方之病者,一年四季運用皆有效驗,但對於居住在江淮之病人而言,只有冬季和初春才可以用。從春末到夏至之前,桂枝湯證可以加黃芩半兩(就是陽旦湯雜百十六)。夏至後出現桂枝湯證,可加知母一兩、石膏二兩,或加升麻半兩。如果患者素體虛寒,則使用原方桂枝湯,不需要加減。(岐伯所謂「同病異治」,就是如此。一般來說,應避免在春季用溫藥,在夏季用熱藥。即《素問》所謂「用溫遠溫,用熱遠熱」。) |
|
又問:傷寒與傷風何以別之?荅曰:傷寒者脉緊而澁,傷風者脉浮而緩。傷寒者無汗(脉澁故也),傷風者有汗。傷寒者畏寒不畏風,傷風者畏風不畏寒。大抵太陽病者,必脉浮,發熱,惡風,惡寒也。惡寒者,不當風而自增寒,惡風者當風而增寒也。六經皆有傷寒、傷風,其證各異。太陽脉浮有汗為中風,脉緊無汗為傷寒。陽明善飢為中風,不食為傷寒。少陽兩耳聾,目赤,胷滿而煩為中風,口苦咽乾目眩為傷寒。若三陰傷風無變異形證,但四肢煩疼,餘證同三陽。 |
又問:傷寒和傷風應該怎樣區分?答:傷寒者脈緊而澀,傷風者脈浮而緩。傷寒者無汗(是由於脈澀),傷風者汗出。傷寒者畏寒而不畏風,傷風者畏風而不畏寒。一般而言,太陽病必然會有脈浮、發熱、惡風、惡寒。惡寒者,不受風已經感到寒冷,惡風者是遇到風才會惡寒。六經病中都有傷寒、傷風,其證候各異。太陽病脈浮有汗為中風,脈緊無汗為傷寒。陽明病善飢者為中風,不食者為傷寒。少陽病兩耳聾、目赤、胸悶而煩躁者為中風,口苦、咽乾、目眩者為傷寒。至於三陰病傷風則沒有明顯的分別,只是四肢煩痛,其餘證候則與三陽病相同。 |
|
四十、問:有發熱惡寒,煩躁,手足溫而脉反浮緊者?有寒多熱少,不煩躁,手足微冷而脉反浮緩者? |
四十、問:有發熱惡寒,煩躁,手足溫而脈反浮緊者?有惡寒多發熱少,但不煩躁,手足微冷而脈反浮緩者? |
|
荅曰:此名「傷風見寒脉」,「傷寒見風脉」也。蓋發熱惡風,煩躁,手足溫為中風,候脉浮緊為傷寒脉,是中風見寒脉也。寒多熱少,不煩躁,手足微厥為傷寒,候脉浮緩為中風脉,是傷寒見風脉也。中風見寒脉,傷寒見風脉,宜服大青龍湯正三十五。蓋大青龍證,脉似桂枝反無汗,病似麻黃反煩躁是也(脉弱有汗為桂枝證,脉緊不煩躁為麻黃證)。大青龍湯治病與麻黃湯證相似,但病尤重而又加煩躁者,用大青龍湯也。以其中風并傷寒俱盛,故青龍湯添麻黃作六兩,又似合桂枝湯藥味在內。添石膏,所以為緊。此治榮衛俱病,若證不審,誤用大青龍湯,則發汗多傷人(以其有煩躁一證,故可用大青龍)。大抵感外風者為傷風,感寒冷者為傷寒,故風則傷衛,寒則傷榮。桂枝主傷衛,麻黃主傷營,大青龍主榮衛俱傷故也。(風傷衛者,病在皮膚之間也。以衛行脉外,為陽,主外。皮膚之間衛氣之道路故也,其病淺。寒傷營者,寒氣中於肌肉也。以營行脉中為陰,主內。肌肉之間,榮氣之道路故也,其病深。所以桂枝與麻黃所施各異,戒勿誤用,以有淺深之別,風寒之殊,大醫當宜審諦,大青龍尤宜慎用。仲景云:「脉微弱,汗出惡風者,不可服青龍,服之則厥逆,筋惕肉瞤,此為逆也。」《類纂》云:「凡發汗過多,筋惕肉瞤,振搖動人,或虛羸之人,微汗出,便有此證,俱宜服真武湯正百五以救之。羸甚者,芍藥或量多少與之。惡熱藥者,去附子。餘依加減法。仲景製真武湯,乃為合用桂枝卻用麻黃之類。發汗多,亡陽有此證,故用真武湯。若調理順者,無此證也。」) |
答:這稱為「傷風見寒脈」,「傷寒見風脈」。因為發熱惡風,煩躁,手足溫為中風,而脈浮緊則為傷寒脈,所以這是中風見寒脈。惡寒多而發熱少,不煩躁,手足微厥為傷寒,而脈浮緩則為中風脈,所以這是傷寒見風脈。中風見寒脈,傷寒見風脈,宜服大青龍湯正三十五。由於大青龍證,其脈似桂枝湯證而反無汗,病似麻黃湯證而反煩躁(脈弱有汗為桂枝湯證,脈緊不煩躁為麻黃湯證)。大青龍湯證與麻黃湯證相似,只是病情尤其嚴重且伴有煩躁,就用大青龍湯。因為中風與傷寒證同時嚴重,所以在大青龍湯中增加麻黃至六兩,又類似將桂枝湯之藥味亦合在其中。加入石膏以緩解脈緊。此方治療營衛俱病,如果審證不明而誤用大青龍湯,則會發汗過多而傷人正氣(由於本證有煩躁一證,所以可以使用大青龍湯)一般而言,外感風邪為傷風,外感寒邪為傷寒,因而風則傷衛,寒則傷營。桂枝湯主傷衛,麻黃湯主傷營,大青龍湯主營衛俱傷。(風邪傷衛氣,病在皮膚之間。因為衛氣行於脈外,屬於陽而主外。皮膚之間是衛氣之通道,病位較淺。寒邪傷營氣,寒氣傷於肌肉。因為營行脈中,屬於陰而主內,肌肉之間是營氣之通道,病位較深。所以桂枝湯與麻黃湯之應用各有不同,應避免誤用,因為病位有淺深之別,風寒邪氣又是不同的,大醫應當審慎判斷,大青龍湯尤其應該慎用。仲景說:「脈微弱,汗出惡風,不可服青龍湯,服之會導致厥逆,筋肉瞤動,這是治療之錯誤。」《類纂》說:「凡發汗過多,筋肉瞤動,身體顫抖,或虛羸之人而微汗出,就會有此證候,都宜服真武湯正百五以救治。嚴重虛弱之人,根據情況調整芍藥用量。不能用熱藥之人,去附子。其餘則依據原方之加減法。仲景製真武湯,是針對原本應當用桂枝湯,而反誤用麻黃湯所致之變化。由於發汗過多而亡陽,所以有此證而用真武湯。如果調理得當,就不會有此證候。」) |
|
四十一、問:夏月發熱惡寒,頭疼,身體支節痛重,其脉洪盛者? |
四十一、問:夏天發熱惡寒,頭疼,身體和關節疼痛嚴重,脈洪盛者? |
|
荅曰:此名「熱病」也。冬傷於寒,因暑氣而發為「熱病」。治「熱病」與「傷寒」同,有汗宜桂枝湯正一,無汗宜麻黃湯正二十。加煩躁者宜大青龍湯正三十五。然夏月藥性須帶涼,不可太溫,桂枝、麻黃、大青龍湯用加減法。夏至前,桂枝加黃芩半兩。夏至後桂枝、麻黃、大青龍加知母一兩,石膏二兩,或加升麻半兩也。蓋桂枝、麻黃湯性熱,地暖之處非西北之比,夏月服之,必有發黃、斑出之失。「熱病」三日外,與湯不差,脉勢仍數,邪氣猶在經絡,未入藏府者,桂枝石膏湯主之雜三十五。此方夏至後代桂枝證用,若加麻黃半兩可代麻黃、青龍湯用也。古方三月至夏為「晚發傷寒」,梔子升麻湯雜三十六亦可選用之。 |
答:此病名為「熱病」。冬日受寒邪所傷,因為暑氣而發為「熱病」。治療「熱病」與治療「傷寒」相同。有汗宜桂枝湯正一,無汗宜麻黃湯正二。如果伴有煩躁,則宜服大青龍湯正三十五。然而,夏天藥性必須帶有清涼之性,不宜過溫。桂枝湯、麻黃湯、大青龍湯要進行加減。夏至之前,桂枝湯加黃芩半兩。夏至之後,桂枝湯、麻黃湯、大青龍湯加知母一兩,石膏二兩,或者加升麻半兩。因為桂枝湯、麻黃湯之性熱,用於較暖和地區與西北地區是不能相比的,在暖和地區夏天服用這些方,必然會導致黃疸、斑疹等變證。「熱病」三日之後,服用上方無效,脈勢仍數,邪氣仍然在經絡中,未進入臟腑者,用桂枝石膏湯主治雜三十五。此方適用於夏至之後以代桂枝湯用,如果加半兩麻黃,可代替麻黃湯、大青龍湯使用。古方中,三月至夏季被稱為「晚發傷寒」,亦可選用梔子升麻湯雜三十六。 |
|
又問:夏至後皆可行白虎湯液耶?荅曰:白虎湯治中暑與汗後,一解表藥耳(今之醫者,見六月中病,多云中暑,不辨「熱病」,用藥大涼,又況夏月陰氣在內,最難調治,白虎湯尤宜戒之)。 |
又問:夏至之後是否都可以用白虎湯?答:白虎湯是用於治療中暑或發汗後,只是一個解表方而已(現今之醫者,在六月中旬遇到疾病,多認為是中暑,不去辨別是否為「熱病」,而運用大涼之藥,況且夏季有陰氣在內,調治最為困難,尤其應該避免用白虎湯)。 |
|
四十二、問:夏月自汗,惡寒,身熱而渴,其脉微弱者? |
四十二、問:夏天自汗、惡寒,身熱且口渴,脈微弱者? |
|
荅曰:此名「中暑」也。大抵「中暑」與「熱病」外證相似,但「熱病」者脉盛,「中暑」者脉虛,以此別之。《甲乙經》云:「脉盛身寒,得之傷寒;脉虛身熱,得之傷暑。」蓋寒傷形而不傷氣,所以脉盛;熱傷氣而不傷形,所以脉虛。傷寒即身體肢節痛重,其脉洪盛,按之有力,此是冬月感寒深,至夏發耳。「中暑」即背寒,面垢(其面如塗油。《類纂》云:「面垢者,陽證也。」一名「面塵」,若塵埃之着面),手足微冷,煩渴口燥,但覺倦怠,四肢卻不痛重,其脉微弱,按之無力,白虎湯主之正六四。痰逆惡寒者,橘皮湯主之雜四。不惡寒者,竹葉湯主之正九五。頭疼,噁心,煩躁,心下不快者,五苓散正六六最妙。 |
答:此病名為「中暑」。一般而言,「中暑」與「熱病」之外證相似,但「熱病」脈盛,「中暑」脈虛,以此來區分。《針灸甲乙經》說:「脈盛惡寒,是傷於寒所致;脈虛身熱,是傷於暑所致。」因為寒邪傷形而不傷氣,所以脈盛;熱邪傷氣而不傷形,所以脈虛。傷於寒即見身體和關節疼痛而重,脈洪盛,按之有力,這是冬季感受寒邪較深,而到夏季發作。而「中暑」則見背寒,面垢(面部像被油塗抹,《類纂》說:「面垢,屬於陽證。」又名「面塵」,就像塵埃附着在臉上),手足微冷,煩渴口乾,只感到倦怠,但四肢卻不會疼痛而重,其脈微弱,按之無力,用白虎湯主治正六四。如果有痰逆而惡寒者,用橘皮湯主治雜四。不惡寒者,用竹葉湯主治正九五。而頭疼,噁心,煩躁,心下不舒者,則用五苓散最好正六六。 |
|
又問:「中暑」何故灑然毛聳惡寒?荅曰:「經云:四時八風之中人也,因有寒暑,寒則皮膚急,腠理閉,暑則皮膚緩,腠理開。開則灑然寒,閉則熱而悶。」近人多不明「中暑」,或作「熱病」法治之,復用溫熱藥,必致發黃、斑出,更為畜血,尤宜戒之。 |
又問:為什麼「中暑」會有毛髮聳然之惡寒。答:「經書上說:四時八風之邪氣犯人,有寒暑之氣,寒氣使皮膚腠理緊閉,暑氣使皮膚腠理鬆開。腠理鬆開會則灑淅惡寒,緊閉則熱而悶。近代醫生很多不明「中暑」,或者將其認作「熱病」治療,又用溫熱藥,必然導致黃疸、斑疹,甚至蓄血證,應特別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 |
|
四十三、問:夏至已前,發熱惡寒,頭疼,身體痛,其脉浮緊? |
四十三、問:夏至之前,發熱惡寒,頭痛,身體疼痛,脈浮緊? |
|
荅曰:此名「溫病」也。春月傷寒,謂之「溫病」。冬傷於寒,輕者夏至已前發為「溫病」,蓋因春溫暖之氣而發也(又非「溫疫」也)。治「溫病」與冬月「傷寒」、夏月「熱病」不同,蓋熱輕故也(春初秋末,陽氣在裏,其病稍輕,縱不用藥治之,五六日亦自安),升麻湯雜一,解肌湯雜三八,柴胡桂枝湯正三一最良。熱多者,小柴胡湯主之正二九。不渴,外有微熱者,小柴胡加桂枝也。嗽者,小柴胡加五味子也。或煩渴,發熱,脉實,大便秘澀者,大柴胡微利也。或煩渴,發熱,不惡寒與虛煩者,並竹葉石膏湯正九五,次第服之。麻黃、桂枝、大青龍,唯西北二方四時行之,無有不驗。若江淮間,地偏暖處,唯冬月及正初乃可用正方。自春末至夏至已前,桂枝、麻黃、大青龍內宜加減也(加減法在「熱病」門)。 |
答:此病名為「溫病」。春季受到寒邪所犯,稱為「溫病」。冬季受到寒邪所犯,輕微者在夏至之前發為「溫病」,因為受到春季溫暖之氣影響而發作(又不是「溫疫」)。治療「溫病」與冬月之「傷寒」及夏月之「熱病」不同,因為熱邪較輕(在春初和秋末,陽氣在裏,病情稍輕,即便不用藥物治療,五六天也會自行緩解),升麻湯雜一,解肌湯雜三八,柴胡桂枝湯正三一最好。熱重者,用小柴胡湯主治正二九。口不渴,外有微熱者,用小柴胡湯加桂枝。咳嗽者,小柴胡湯加五味子。或見煩渴,發熱,脈實,大便秘結,用大柴胡湯取輕微下利。或煩渴,發熱,不惡寒與虛煩者,與竹葉石膏湯正九五,按疾病過程來服用。麻黃湯、桂枝湯、大青龍湯,只有在西北地方四季都可以用,沒有不取效者。如果在江淮偏暖地區,則只有冬季和正月初春才可用原方。從春末到夏至之前,需要對桂枝湯、麻黃湯、大青龍湯進行加減(加減法在「熱病」門中)。 |
|
四十四、問:病人先熱後寒,尺寸脉俱盛? |
四十四、問:病人先發熱後惡寒,尺寸脈俱盛? |
|
荅曰:此名「溫瘧」也。先熱後寒,名曰「溫瘧」。病人尺寸俱盛,重感於寒,變成「溫瘧」,小柴胡湯主之正二九。瘧疾寒熱相等,及先熱後寒者,俱宜與小柴胡湯。先寒後熱者,小柴胡加桂湯雜三九。有多熱,但熱者,白虎加桂湯雜四十。有多寒,但寒者,柴胡桂薑湯雜四一。有汗,多煩渴,小便赤澀,素有瘴氣及不服水土,嘔吐甚者,可服五苓散正六六。脉小緊,寒熱嘔吐,間日頻日,發作無時,大便秘者,可服大柴胡湯下之正三十。脉浮大,寒熱往來者,可服祛邪圓吐之雜四三。久不愈者,服瘧母煎圓雜四二,當自愈。治瘧之法,無以過也。大抵瘧脉自弦,弦數者多熱,弦遲者多寒,弦小緊者可下之,弦遲者可溫之,弦緊者可發汗,浮者可吐之。夏傷於暑,秋必病瘧,此非「傷寒」之謂,以其「壞傷寒」有「溫瘧」一證,故因而及之。 |
答:此病名為「溫瘧」。先發熱後惡寒,名為「溫瘧」。病人尺寸脈俱盛,又受到寒邪之侵襲,轉變為「溫瘧」,用小柴胡湯主治正二九。瘧疾惡寒發熱時間相等,以及先發熱後惡寒者,都宜用小柴胡湯。先惡寒後發熱者,用小柴胡加桂枝湯雜三九。發熱多,或只有發熱者,用白虎加桂湯雜四十。惡寒多,或只有惡寒者,用柴胡桂枝乾薑湯雜四一。有汗而多煩渴,小便赤澀,素有瘧氣,及水土不服,嘔吐嚴重者,可用五苓散正六六。脈小緊,有寒熱而嘔吐,間日頻發,無特定時間,大便秘結者,可用大柴胡湯湯攻下正三十。脈浮大,寒熱往來者,可用祛邪丸涌吐雜四三。若病久不愈者,可用瘧母煎丸雜四二,應該能自愈。治療瘧病之法,再沒有超出這些了。通常瘧病之脈弦,脈弦數者發熱多,脈弦遲者惡寒多,脈弦小緊者可攻下,脈弦遲者可溫補,脈弦緊者可發汗,脈浮者可涌吐。夏季受暑邪所傷,秋季必然會病瘧疾,這並屬於「傷寒」,只是因為「壞傷寒」中有「溫瘧」一證,因此在此提及。 |
|
四十五、問:脉尺寸俱浮,頭疼,身熱,常自汗出,體重,其息必喘,四肢不收,嘿嘿但欲眠? |
四十五、問:脈尺寸脈浮,頭疼,身熱,常自汗出,身體沉重,喘息,四肢無力,默默而但欲眠? |
|
荅曰:此名「風溫」也。其人素傷於風,因復傷於熱,風熱相薄,即發「風溫」。主四肢不收(《左傳》曰:「風淫末疾」),頭疼,身熱,常自汗出不解,治在少陰厥陰(少陰火,厥陰風)。不可發汗,發汗即譫言,獨語,內煩,躁擾不得臥,若驚癇,目亂無精。療之者復發其汗,如此死者,醫殺之也。「風溫」不可發汗,宜葳蕤湯雜四五。「風溫」身灼熱者,知母乾葛湯雜四六。「風溫」加渴甚者,括蔞根湯雜四七。「風溫」脉浮,身重,汗出,漢防己湯雜四八。 |
答:此病名為「風溫」。此人素受風邪所傷,又再受熱邪所犯,風邪與熱邪相搏,即發為「風溫」。主要表現為四肢無力(《左傳》說:「風邪引致四肢末端之疾病」),頭疼,身熱,常自汗出,治法當考慮少陰與厥陰(少陰為火,厥陰為風)。不可發汗,發汗則譫言,獨語,內煩,躁動而不得安臥猶如驚癇,目光散亂無神。醫者如果再次發汗,這樣而使病人死亡者,就是醫生殺人。「風溫」不可發汗,宜用葳蕤湯雜四五。「風溫」身體灼熱者,用知母乾葛湯雜四六。「風溫」伴有嚴重口渴者,用栝蔞根湯雜四七。「風溫」脈浮,身重,汗出者,用漢防己湯雜四八。 |
|
四十六、問:一歲之中,長幼疾狀多相似? |
四十六、問:一年之中,老幼之病狀基本相似? |
|
荅曰:此名「溫疫」也。四時皆有不正之氣,春夏亦有寒清時,秋冬或有暄暑時。人感疫厲之氣,故一歲之中,病無長少,率相似者,此則時行之氣,俗謂之「天行」是也,老君神明散雜四九,務成子螢火丸,聖散子並雜五十,敗毒散雜三十三(冬氣溫,春氣寒,夏氣冷,秋氣熱,為「時氣」。「時氣」與「傷寒」同,而治有異者,蓋因四時不正之氣而變更,不拘以日數淺深,汗吐下隨證施行,所以聖散子不問表裏陰陽者,此也。唯聖散子性差熱,用者宜詳之)。若春應暖而清氣折之,則雜1邪在肝(三四月或有暴寒,其時陽氣尚弱,為寒所折,病熱猶輕,升麻散雜一,解肌湯主之雜三十八)。夏應暑而寒氣折之,則雜邪在心(五月六月陽氣已盛,為寒所折,病熱則重。七月八月陽氣已衰,為寒所折,病熱亦微,調中湯雜五一,射干湯雜五二,半夏桂枝甘草湯雜五三,可選用也)。秋應涼而反大熱抑之,則雜邪在肺(濕熱相薄,民多病癉。癉者,黃也。宜白虎加蒼朮湯雜百十七,煎茵陳汁調五苓散正六十六)。冬應寒而反大溫抑之,則雜邪在腎(其冬有非節之暖者,名為「冬溫」。此属春時陽氣發於冬時,則伏寒變為「溫病」,宜葳蕤湯雜四五。按:此属云云「溫病」,仲景無「則」字乃春溫病,今奉議以添一「則」字,而云「冬溫」、「溫疫」,何耶)。土無正行,因火而名,當隨其經而取之也(別本無「土」無「至之也」十六字)。仲景云:「冬溫之毒,與傷寒大異。」蓋「傷寒」者,傷寒氣而作。「冬溫」者,感溫氣而作。「寒疫」者,暴寒折人,非觸冒之過,其治法不同,所施寒熱溫涼之劑亦異,不可拘以日數。發汗吐下,隨證施行。要之「治熱以寒,溫而行之。治溫以清,冷而行之。治寒以熱,涼而行之。治清以溫,熱而行之。以平為期,不可以過」,此為大法(「清」音「淨」不同。此「寒疫」與「溫疫」不同,奉議公不解,仲照前後兩說不同而混為一證,誤之甚矣。所以「溫疫」有條而「寒疫」無條矣,「溫疫」則春夏秋冬俱有,而「寒疫」止春三月起至秋八月止矣) |
答:此病名為「溫疫」。四季之中都有不正之氣,春夏亦有寒冷之時,秋冬或有溫熱之時。人體感受疫厲之氣,所以一年之中,長幼之病不分,證候往往相似,這就是時行之氣,俗稱為「天行」,可用老君神明散雜四九,務成子螢火丸,聖散子並雜五十,敗毒散雜三十三(冬天溫暖,春天寒冷,夏天清涼,秋天炎熱,這是「時氣」。「時氣」與「傷寒」病相同,但治療有所不同,因為是由四時不正之氣更變而成,所以不拘發病日數之淺深,用汗吐下之法隨證而施治,所以用聖散子無需問其表裏陰陽。只是聖散子其性偏熱,使用時應明白這一點。)如果春天之暖氣受到清涼之氣所折,則邪氣就在於肝(三月四月可能會有暴寒,此時陽氣還較弱,被寒氣所折,發熱相對較輕,用升麻散雜一、解肌湯主治雜三十八)。夏天應該是炎熱的,但受寒氣所折,則邪氣就在於心(五月六月陽氣已經旺盛,被寒氣所折,發熱就更重。七月八月陽氣已經衰退,被寒氣所折,發熱亦較輕微,可選擇調中湯雜五一,射干湯雜五二,半夏桂枝甘草湯雜五三來使用)。秋天應該是清涼的,但卻被大熱之氣所折,則邪氣就在於肺(濕熱之氣相搏,民眾常患黃癉。癉,即黃之意。宜用白虎加蒼朮湯雜百十七,煎茵陳汁調服五苓散正六十六)。冬天應該是寒冷的,但卻被炎熱之氣所折,則邪氣就在於腎(在冬天有不屬於該時節之溫暖,病名為「冬溫」。這是春天之陽氣出現在冬季,則伏寒變為「溫病」,宜用葳蕤湯雜四五。按:此裏是說「溫病」,而仲景條文上沒有「則」字,是指春溫病,現在朱奉議加上一「則」字,而卻說「冬溫」、「溫疫」,這是為什麼呢)。土不在四時之中,隨著火氣而呈現變化,應該根據其所病之經脈來治療(其它版本中沒有「土」,無「至之也」十六個字)。仲景說:「冬溫之毒,與傷寒大異。」因為「傷寒」是傷於寒氣而發病,「冬溫」則是感受溫熱之氣而發病。「寒疫」則是受暴寒所傷,不是一般受寒所致,其治療方法不同,所用寒熱溫涼之藥物亦不同,不可拘泥於發病日數。發汗、涌吐、攻下應根據證候而施行。總之,「以寒治熱,服藥宜溫;以涼治溫,服藥宜冷;以熱治寒,服藥宜涼;以涼治溫,服藥宜熱。以陰陽平和為目標,不能過度」,這就是大法(「清」與「淨」之音不同。這裡所說「寒疫」和「溫疫」亦是是不同的,朱奉議先生對此不明白,所以將前後兩種不同說法混為一談,其錯誤相當嚴重。因此,有條文說「溫疫」而沒有條文說「寒疫」,「溫疫」則春夏秋冬都可發生,而「寒疫」則僅限於春季三月起至秋季八月止。) |
|
1雑:此處當為「責」,「責」與「雜」音近似。 |
||
四十七、問:一身盡痛,發熱,身黃,小便不利,大便反快者? |
四十七、問:全身疼痛,發熱,身體發黃,小便不暢,大便反泄利? |
|
荅曰:此名「中濕」也。風雨襲虛,山澤蒸氣,人多中濕。濕流關節,須身體煩痛,其脉沉緩,為「中濕」(脉細者,非也),主一身盡痛,發熱,身黃。小便自利者,朮附湯正七十。若小便不利,大便反快,當利其小便,宜甘草附子湯正七一,五苓散正六六主之(《至真要論》云:「治濕之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金匱要略》云:「濕家身煩痛,可與麻黃湯加白朮四分,發其汗,慎不可以火攻之。」「濕家雖身體痛,不可太發汗,汗出則作痓。」大抵「中濕」者,水濕之蒸氣及汗出當風取冷過度,或中霧露,與風寒氣合者曰「痹」,皆由中於濕而後挾以異氣)。其寒多者,為痛,為浮腫,非附子、桂、朮不能去也。其風多者,為煩熱,為流走,為拘急,非麻黃、薏苡、烏頭輩不能散也。其中氣者,為堅滿,為癃閉,非甘遂、葶藶、枳、朮不能泄也。 |
答:此病名為「中濕」。風雨會乘虛侵襲人體,山區和濕地蒸發之氣,人容易受濕邪所犯。濕氣流於關節,導致身體煩痛,脈沉緩,這是「中濕」(如果脈細,就不是中濕),會有全身疼痛,發熱,身黃等證。小便自利者,用朮附湯正七十。如果小便不利,而大便反而泄利,則應該利小便,宜甘草附子湯正七一,五苓散正六六主治(《素問‧至真要大論》說:「治療濕氣而不利小便,就不是正常治法。」《金匱要略》說:「常受濕邪所犯之人,身體煩痛,可以用麻黃湯加白朮四分來發汗,但不可以用火攻之法。」「常受濕邪所犯之人,雖然身體疼痛,但不宜過度發汗,出汗過多會導致痙病。」一般而言,「中濕」之病是由水濕之蒸氣以及汗出時受風或過度取冷、或者遇到霧露,而與風寒氣相搏而成「痹證」,都是由於受濕邪所犯後而後夾雜其他邪氣所致)。如果屬於寒邪較重而有疼痛和浮腫,一定要用用附子、桂枝、白朮等藥。如果以風邪為主而有煩熱,遊走性疼痛或肢體拘急,則一定要用麻黃、薏苡仁、烏頭等藥來散風邪。如果是氣機閉阻為主而見腹中堅滿或癃閉,則必須用甘遂、葶藶子、枳實、白朮等藥來通泄。 |
|
四十八、問:支體痛重,不可轉側,額上微汗,不欲去被,或身微腫? |
四十八、問:肢體重痛,不能轉側,額上微汗出而不願意除去衣被,或身體微腫? |
|
荅曰:此名「風濕」也。脉浮為風濕,是風氣與濕氣相薄,肢體痛重,不可轉側,額上微汗,不欲去被,或身微腫。欲發汗,但漐漐身潤,則風濕俱去。若大發其汗,則風氣去,濕氣在矣。麻黃杏子薏苡甘草湯雜五四,防己黃耆湯雜五五,桂枝附子湯正六九,甘草附子湯正七一,朮附湯正七十,杏仁湯雜五六,敗毒散雜三十三可選而用之。身腫者,甘草附子湯加防風。 |
答:此病名為「風濕」。脈浮表示有風濕邪氣,是風氣與濕氣相搏所致。肢體疼痛沉重,不能轉側,額頭上微微出汗,不想去除被子,或身體微腫。發汗時,只要身體微微濕潤,則風濕邪氣一同散去。如果發汗太過,則只是風氣散去,但濕氣仍在。用麻黃杏子薏苡甘草湯雜五四,防己黃芪湯雜五五,桂枝附子湯正六九,甘草附子湯正七一,朮附湯正七十,杏仁湯雜五六,敗毒散雜三十三等,根據情況選擇使用。身體腫脹者,用甘草附子湯加防風。 |
|
四十九、問:兩脛逆冷,胸腹滿,多汗,頭目痛苦,妄言? |
四十九:問:兩腿逆冷,胸腹滿,多汗,頭目痛苦,妄言? |
|
荅曰:此名「濕溫」也。其人嘗傷於濕,因而中暑,濕熱相薄,則發「濕溫」。病苦兩脛逆冷,腹滿,又胷多汗,頭目痛苦,妄言,其脉陽濡而弱,陰小而急,治在太陰(脾属土主濕)。不可發汗,汗出必不能言,耳聾,不知痛所在,身青,面色變,名曰「重暍」。如此死者,醫殺之耳。白虎加蒼朮湯雜百十七主之(此方出《傷寒微旨》,亦倣《金匱》白虎加桂湯雜四十)。 |
答:此病名為「濕溫」。病人曾經受到濕邪所犯,然後感受暑邪,濕邪與熱邪相搏則導致「濕溫」。病者兩小腿逆冷,腹滿,胸部多汗,頭目痛苦,妄言,陽脈濡而弱,陰脈小而急,當在太陰求其治法(脾屬土,主濕)。而不可發汗,汗出則導致無法言語,耳聾,不知道疼痛在何處,身體發青,面色變,這又稱為「重暍」。如果這樣而病死,是醫者所造成的。用白虎加蒼朮湯雜百十七主治(此方出《傷寒微旨》,亦是仿照《金匱要略》之白虎加桂湯》雜四十)。 |
|
五十、問:發熱惡寒,頸項強急,腰身反張如中風狀,或瘛瘲口噤? |
五十:問:發熱惡寒,頸項強直,腰背類似中風而角弓反張,或瘛瘲口噤? |
|
荅曰:此名「痓」也。傷風,頸項強急,身體反張,屬太陽經。先因傷風,又感寒濕而致然也。古人謂之「痓病」(痓,音幟,又作「痙」,巨郢反。痓者,強直也。古人以強直為「痓」。《金匱要略》云:「太陽病,其身體??,便為痓也」)。外證發熱惡寒,與傷寒相似,但其脉沉遲弦細,而項背反張強鞕,如發癇之狀,此為異耳(新產血虛多汗出,喜中風,亦有此證)。當察其有汗無汗,以分剛痓、柔痓(無汗惡寒名「剛痓」,有汗不惡寒名「柔痓」)。無汗,葛根湯主之正廿六,有汗,桂枝加葛根湯正十八主之(本草:葛根主傷風有濕,開竅解肌)。凡剛、柔二痓,小續命湯雜五七並可與之(有汗者,小續命湯去麻黃加葛根也)。若審知剛痓,胷滿,口噤,其人臥不着席,腳攣急,咬齒,當行大承氣湯正四一(《外臺》云「熱而痓者死」,熱病痙者,反折瘛瘲,齒噤齘也)。 |
答:此病名為「痓」。傷於風邪,頸項強直,身體角弓反張,屬於太陽經之病。先是傷於風邪,又傷於寒濕而導致。古人稱之為「痓病」(痓,音幟,亦稱為「痙」,巨郢反。痓,指強直,古人將強直稱為「痓」。《金匱要略》說:「太陽病,身體??然,就是痓病」)。外證有發熱惡寒,與傷寒病類似,但其脈沉遲弦細,而頸背則角弓反張而強直,如癲癇發作之狀,這是與傷寒病不同之處(新產婦人血虛而多汗出,易受風邪所犯,亦會有此證)。應該觀察其是否有汗出來區分剛痓和柔痓(無汗惡寒稱為「剛痓」,有汗不惡寒稱為「柔痓」)。無汗,用葛根湯主治正廿六,有汗,用桂枝加葛根湯主治正十八(本草書認為葛根主治傷風而有濕,能開竅解肌)。凡是剛痓和柔痓,都可以用小續命湯雜五七治療(有汗,用小續命湯去麻黃加葛根)。如果判斷為剛痓,而胸滿,口噤,患者臥床時腳不能著於床席,小腿抽搐,睡時咬牙,應該用大承氣湯治療正四一(《外臺秘要》說「發熱而痓者死」,是指熱病而痙攣者,有角弓反張,抽搐,咬牙等證)。 |
|
又問:剛、柔二痓,與陰、陽二痙是如何?痓,亦作「痙」。陽痙属「剛痓」,陰痙属「柔痓」。附朮散雜五八,桂心白朮湯雜五九,附子防風散雜六十,八物白朮散雜六一,桂枝煮散,可選而用之。 |
又問:剛痓和柔痓,與陰痙和陽痙是什麼關係?痓,亦稱作「痙」。陽痙屬於「剛痓」,陰痙屬於「柔痓」。附朮散雜五八,桂心白朮湯雜五九,附子防風散雜六十,八物白朮散雜六一,桂枝煮散等,可以選擇使用。 |
|
五十一、問:初春,病人肌肉發斑,癮疹如錦紋,或咳,心悶,但嘔清汁? |
五十一、問:初春,病人出現肌肉斑疹,癮疹如錦紋,或咳嗽,心悶,只是嘔吐清汁? |
|
荅曰:此名「溫毒」也。溫毒發斑者,冬時觸冒疹毒,至春始發病。初在表,或已發汗吐下,而表證未罷,毒氣不散,故發斑,黑膏主之。又有冬月溫暖,人感乖戾之氣,冬未即病,至春或被積寒所折,毒氣不得泄,至天氣暄熱,溫毒始發,則肌肉斑爛,癮疹如錦紋,而咳,心悶,但嘔清汁,葛根橘皮湯主之,黃連橘皮湯尤隹上方雜九四,次方雜百二十五。 |
答:此病名為「溫毒」。溫毒發斑,是冬季感受疹毒,到春天才開始發病。病初在表,或已經發汗、涌吐、攻下,但表證還沒有完全緩解,毒氣沒有散去。因此會出現斑疹,黑膏主治。另外,冬天溫暖之時,人感受乖戾之氣,冬天沒有發病,到了春天可能又因為陳寒而使毒氣無法泄出,等到天氣轉暖時,溫毒才發作,則肌肉出現斑疹潰爛,或隠疹如錦紋,同時有咳嗽,心悶,只是嘔吐清汁,用葛根橘皮湯主治,黃連橘皮湯更佳前方雜九四,後方雜百二十五。 |
|
活人書卷第六終 |
《活人書》卷六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