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人書》 卷五
原文 |
翻譯 |
|
此一卷論治法。古人治傷寒有法,非雜病之比。五種不同,六經各異。陰陽傳受,日數淺深,藥劑溫涼,用有先後,差之毫釐,輕者危殆,況不識法者乎?傷寒唯兩感不治,其餘證候,雖感異氣,能消息之,無不愈者。其有差失,仲景所謂醫殺之耳。知其法者,若網在綱,如此而汗,如此而吐,如此而下,桂枝,承氣,瓜蒂,四逆,用之無不差。唯其應汗而下,為痞,為結胷,為懊憹。應下而汗,為亡陽,為讝語,為下厥上竭。又有當溫反吐,療熱以溫,變證百出,無復紀律,擾擾萬緒起矣。大抵傷於寒為病熱。孫真人云:「服承氣湯得利差,慎不中補也,熱氣得補覆成。」王叔和云:「虛熱不可大攻之,熱去則寒起。」二人之論,疑若相戾,然熱氣有實有虛,非深得仲景之意,豈能至此耶? |
此卷討論治法。古人治療傷寒病是有法可依,非治療雜病所可比。五種不同之治法,在六經病中各有差異。疾病之陰陽傳受,日數有淺深,方藥有溫涼,運用有先後,絲毫差錯都會導致病輕者轉為危殆,更何況那些不識治法之人呢?傷寒病只有兩感病屬於不治,其餘證候,即使感受異氣,亦能將其消散,沒有不能痊癒的。如果治療有所失當,就是仲景所說的被醫家所殺。只要知道其治法,就像網目之在綱繩一樣清晰,應該如何發汗,應該如何涌吐,應該如何攻下,桂枝湯,承氣湯,瓜蒂散,四逆湯,用以治病沒有不會病愈者。但如果應發汗而攻下,則會導致心下痞,結胸,心中懊憹。如果應攻下而發汗,則會導致亡陽,譫語,下厥上竭。又有應當溫補而反涌吐之,或用溫藥治療溫熱病證,使得變證百出,完全沒有規矩可言,紛紛擾擾而變化無窮。大體而言,被寒邪所傷就會導致發熱之病。孫思邈說:「服用承氣湯後下利則病愈,但要謹慎不能用補,熱邪因補益而會再次出現。」王叔和說:「虛熱之病不可大攻,熱雖去而寒邪即起。」二人之論點,看似相違背,但是熱邪有實有虛,如不能深得仲景之意,怎麼能說出此等言論呢? |
|
三十一:問:冬謂之傷寒,春謂之溫病,夏謂之熱病? |
三十一:問:冬時所發稱為傷寒,至春季發病稱為溫病,至夏季發病稱為熱病? |
|
荅曰:《素問》云:「冬三月,是謂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又云:「彼春之暖,為夏之暑。彼秋之忿,為冬之怒。」是以嚴寒冬令,為殺厲之氣,君子善攝生,當嚴寒之時,行住坐卧,護身周密,故不犯寒毒。彼奔馳荷重,勞房之人,皆辛苦之徒也。當陽閉藏而反擾動之,則鬱發腠理,津液強漬,為寒所薄。膚腠緻密,寒毒與榮衛相渾。當是之時,壯者氣行則已,怯者則著而成病矣。其即時而病者,頭痛身疼,肌膚熱而惡寒,名曰「傷寒」。其不即時而病者,寒毒藏於肌膚之間,至春夏陽氣發生,則寒毒與陽氣相搏於榮衛之間,其病與冬時即病無異,但因春溫氣而變,名曰「溫病」,因夏熱氣而變,名曰「熱病」。「溫」「熱」二名,直以熱之多少為義。陽熱未盛,為寒所制,病名為「溫」。陽熱已盛,寒不能制,病名為「熱」,故大醫均謂之「傷寒」也。 |
答:《素問》說:「冬季三個月,稱為閉藏之時,水結成冰而地表都會凍裂,此時不應擾動陽氣。」又說:「春天之溫暖,造就了夏日之炎熱。秋天的蕭殺,導致了冬時之寒冷。」因此,在嚴寒之冬季寒氣具有殺厲之性,善於攝生之君子,在此嚴寒之時,起居坐臥都要護住周身,這樣就不會受到寒毒之侵襲。而那些奔波負重,房勞過度者,都是辛苦之人。當陽氣應當閉藏而反被擾動時,就會導致腠理開泄而津液被強行化成汗水,因而受到寒邪之侵襲。然後皮膚腠理閉塞,寒毒入於營衛之中。當此之時,強壯者氣血能正常運行就過去了,而虛弱者寒氣就會留著而導致疾病。那些立即發病之人,會出現頭痛身疼,發熱而惡寒,稱之為「傷寒」。而那些不立即發病之人,寒毒藏於肌膚之間,到了春夏陽氣生發之時,寒毒就會與陽氣在營衛之間相爭,其病狀與冬日立即發病並無不同,只是因為春天溫暖之氣而誘發,就名為「溫病」,因為夏日炎熱之氣而誘發,就名為「熱病」。「溫」「熱」之名,只是根據熱之多少來定。陽熱未盛,能被寒所制,病名為「溫病」。陽熱已盛,而不能為寒所制,病名為「熱病」,因此,大醫都稱之為「傷寒」。 |
|
三十二:問:三日以前當汗,三日以後當下? |
三十二:問:傷寒病三日以前應當發汗,三日以後應當攻下? |
|
荅曰:古人云「未滿三日者,可汗而已;其滿三日者,可泄而已」,此大略之言耳。病人有虛有實,邪氣傳受,遲速不等,豈可拘以日數。仲景云:「日數雖多,但有表證而脉浮者,由宜發汗。日數雖少,若有裏證而脉沉者,即宜下之。」正應隨脉以汗下之(傷寒固有始得病便變陽盛之證,須便下之。又有腠理寒一二日,便成少陰病者,須急溫之)。又況六氣之邪,乘虛入經,自背得之,則入太陽,或入少陰(緣少陰有伏脈在背),自面感之,則入陽明之類,不必皆始於太陽。兼寒邪有首尾止在一經,或間傳一二經,不可以一理推,但據脉與外證治之,此活法也。假令有人脉浮,頭項強痛,發熱而惡寒,每日如此,不以日數多少,只是太陽經受之,其餘經絡皆倣此。大抵傷寒憑脉與外證以汗下之,若過日多,脉尚大浮數,按之不足者,尚責太陽也,可發汗而愈。若按之實者,汗之必死,須下之而愈也。若始得病,脉細沉數,外證或腹滿咽乾,或口燥舌乾而渴,為正責屬裏,可下之而愈。若無此證,但發熱脉沉者,誤下必死,須行麻黃附子甘草湯正二十二、麻黃細辛附子湯正二十三小發汗,此皆仲景之確論也。 |
答:古人說「傷寒病未滿三日者,發汗即愈;已過三日者,攻下即愈」,這只是大略之說法。病人有虛有實,邪氣傳變之速度快慢不同,哪裏可以拘泥於發病之日數。仲景說:「發病日數雖然較多,只要有表證而脈浮者,就應該發汗。發病日數雖然較少,如果有裏證而脈沉者,就應該攻下」。正是應該根據脈象來決定是否發汗或攻下(傷寒病固然有初得病便變成陽盛之證候而需要及時攻下,又有腠理受寒一兩日之內便成少陰病者,而需要迅速溫補)。況且六氣之邪乘虛入於經脈,多從背部侵入,就進入太陽經,或進入少陰經(因少陰有伏脈在背部),而自面部感受邪氣,則進入陽明經之類,並非必然由太陽經開始。或寒邪在疾病之始終只在同一經,或有時會傳變一二經,不能一概而論,只是根據脈象和外證來治療,就這是活法。假設有病者脈浮,頭頸強痛,發熱而惡寒,每日都如此,不管發病日數有多少,這只是太陽經受邪,其他經病都效仿這種方法來判斷。一般而言,傷寒病要依據脈象和外證來發汗或攻下,如果發病日數較多,脈仍然還大浮數,但按之則不足,仍然可以視之為太陽病,可以發汗而愈。如果按之脈實,發汗必死,需要攻下才能病愈。如果初得病,脈細沉數,外證或見腹滿咽乾,或口燥舌燥而渴,這正真屬於裏實,可以攻下而愈。如果沒有這些證候,只有發熱而脈沉者,誤用攻下必死,需要用麻黃附子甘草湯正二十二、麻黃細辛附子湯正二十三來小發汗,這都是仲景明確論述的。 |
|
三十三:問:陽虛陰盛,汗之則愈,下之則死;陽盛陰虛,汗之則死,下之則愈? |
三十三:問:陽虛陰盛,發汗則病愈,攻下則致死;陽盛陰虛,發汗則致死,攻下則病愈? |
|
荅曰:《素問》云「陽虛則外寒,陰虛則內熱」,「陽盛則內熱,陰盛則外寒」。故治傷寒者,陽虛陰盛,汗之則愈,下之則死;陽盛陰虛,汗之則死,下之則愈也。陰陽虛盛,非謂分脉尺寸也。表,陽也;裏,陰也。《外臺》云「表病裏和,汗之則愈;表和裏病,下之則愈」,亦只是論表裏陰陽以汗下之(《難經》云:「陰陽虛實者,說脉也。」《素問》云:「陰陽虛盛者,說表裏也。」仲景論傷寒汗下,故引《素問》表裏之義,與《外臺》所論合矣)。大抵榮衛為表,属陽;胃府為裏,屬陰。寒毒爭於榮衛之中,必發熱而惡寒,尺寸俱浮大,內必不躁。設有微煩,其人飲食欲溫而惡冷,為陽虛陰盛也,汗之則愈,誤下則死。若寒毒相薄於榮衛之內,而陽勝陰衰,極陰變陽,寒盛生熱,而陽熱之氣盛而入裏,熱毒居胃,水液乾涸,燥糞結聚,其人外不惡寒,必蒸蒸發熱而躁,甚則讝語,其脉浮滑而數,或洪實,為陽盛陰虛也,下之則愈,誤汗則死。 |
答:《素問》說「陽虛則外寒,陰虛則內熱」,「陽盛則內熱,陰盛則外寒」。因此治療傷寒病,陽虛陰盛者,發汗則愈,攻下則死;陽盛陰虛者,發汗則死,攻下則愈。陰陽虛盛,並非指脈之尺寸分部。表為陽,裏為陰。《外臺秘要》說「表病裏和,汗之則愈;表和裏病,下之則愈」,亦只是論述表裏分屬陰陽而用汗下之法(《難經》說:「陰陽虛實,指的是脈象。」《素問》說:「陰陽虛盛,說的是表裏。」因此仲景在論述傷寒病之發汗與攻下時,引用了《素問》表裏之說,與《外臺秘要》所論是一致的)。一般而言,營衛為表,屬陽;胃腑為裏,屬陰。寒毒與榮衛之氣相爭,必然會發熱而惡寒,脈尺寸俱浮大,裏證必然沒有煩躁。如果有微煩,此人飲食則欲溫而惡冷,就屬於陽虛陰盛,發汗則愈,誤下則死。如果寒毒與榮衛之氣相爭,而陽勝陰衰,陰極變陽,寒盛生熱,而陽熱之氣盛又入於裏,熱毒留於胃中,津液乾涸,導致燥糞結聚,此人外不惡寒,必然有蒸蒸發熱而煩躁,甚至讝語,脈浮滑而數,或洪實,屬於陽盛陰虛,下之則愈,誤汗則死。 |
|
三十四:問:仲景有發汗者,有和解之者? |
三十四:問:仲景有發汗法,有和解法? |
|
荅曰:傷寒表證須看榮衛淺深,故仲景有正發汗湯劑,如麻黃湯正二十、桂枝湯正一、大青龍湯正三五是也。有和解其表,如小青龍湯正三六、桂枝麻黃各半湯正二、白虎湯正六四、桂枝二越婢一湯正四、柴胡桂枝湯正三十一、小柴胡湯正二十九之類是也。後人不能深究寒熱淺深,藥性緊慢,一槩用藥,因茲夭傷。其間縱獲生全,往往汗後虛乏,遂致勞復,或變生百病,淹引歲月,卒至不救。此皆由汗下過度,陰陽並竭,血氣羸損,以致此禍。如遇病輕,但當和解之,所謂「和其榮衛以通津液,令其自解也」。 |
答:治療傷寒病表證需要觀察邪氣在營衛之深淺,所以仲景有正發汗之方劑,例如麻黃湯正二十、桂枝湯正一、大青龍湯正三五之類。有和解其表證者,如小青龍湯正三六、桂枝麻黃各半湯正二、白虎湯正六四、桂枝二越婢一湯正四、柴胡桂枝湯正三十一、小柴胡湯正二十九之類。後人未能深究寒熱之深淺、藥性之緊慢,一概用藥發汗,因此造成了傷害。其中即使可以保全生命,往往在發汗後造成虛損而導致勞復病,或引發其它各種疾病,拖延時日,最終無法挽救。這些都是因為過度發汗、攻下,耗竭陰陽,損傷血氣,導致這種災禍。如果遇到病情較輕者,只需和解,所謂「調和營衛以使津液通暢,讓身體自行調和而解」。 |
|
三十五:問:仲景有宜下之,有微和其胃氣者? |
三十五:問:仲景有應該攻下者,亦有微和其胃氣者? |
|
荅曰:傷寒裏證,須看熱氣淺深,故仲景有宜下之,如大承氣湯正四一、小承氣湯正四二、十棗湯正八九、大柴胡湯正三十是也。有微和其胃氣,如調胃承氣湯正四三、脾約丸雜六六、少與小承氣正四二微和之之類是也。《金匱玉函》云「虛者十補勿一瀉,強實者瀉之,虛實等者瀉勿大洩之」,故王叔和序傷寒有「承氣之戒」。 |
答:治療傷寒病裏證,必須要根據熱邪之深淺,所以仲景有應該攻下者,例如大承氣湯正四一、小承氣湯正四二、十棗湯正八九、大柴胡湯正三十之類。亦有微和胃氣者,例如調胃承氣湯正四三、脾約丸雜六六、少與小承氣正四二微和胃氣之類。《金匱玉函經》說「虛弱之人,有十補而勿一瀉,身體強盛者可瀉之,虛實相兼者切勿大泄之」,因此王叔和在《脈經》序中有「傷寒有承氣之戒」之文。 |
|
又問:轉藥孰緊?荅曰:大承氣最緊,小承氣次之,調胃承氣湯又次之,大柴胡又次之。仲景治法,盪滌熱積,皆用湯液,不得用圓子藥,不可不知也(大柴胡加大黃,小柴胡加芒硝,方為轉藥,蓋為病輕者設也)。 |
又問:哪些轉輸胃氣之方藥作用較為強烈?答:大承氣湯最強烈,小承氣湯次之,調胃承氣湯又次之,大柴胡湯又次之。仲景治法中,蕩滌熱邪積聚通常用湯劑,而不用丸劑,這一點不可不知(大柴胡湯中加大黃,小柴胡湯中加芒硝,雖然是轉輸胃氣之方,大概是為病情較輕者所設)。 |
|
三十六:問:傷寒一日,頭疼,口乾,煩滿而渴。二日腹滿,身熱,不欲食,讝語。三日耳聾,囊縮而厥,水漿不入,不知人? |
三十六:問:傷寒病第一日,頭疼,口乾,煩滿而口渴。第二日腹滿,身熱,不欲食,讝語。第三日耳聾,陰囊收縮而厥冷,水漿不入,昏迷? |
|
荅曰:此名兩感傷寒也。「兩感」者,表裏俱病也。太陽與少陰為表裏,陽明與太陰為表裏。少陽與厥陰為表裏。陰陽雙傳,藏府俱病,此為難治,六日而死矣。故一日太陽與少陰俱病,則頭痛,口乾,煩滿而渴。二日陽明與太陰俱病,則腹滿,身熱,不欲食,讝語。三日少陽與厥陰俱病,則耳聾,囊縮而厥。仲景無治法,但云「兩感病俱作,治有先後,發表攻裏,本自不同」。尋至第三卷中,言「傷寒下之後,復下利不止、身疼痛者,當急救裏,宜四逆湯正七五。復身體疼痛,清便自調者,急當救表,宜桂枝湯」正一。遂以意尋比倣效,治兩感有先後,宜先救裏,若陽氣內正,即可醫也。內才正,急當救表,蓋內尤為急,才溫內,則急救表,亦不可緩也。 |
答:這稱為兩感傷寒。所謂「兩感」,即表裏同時發病。太陽與少陰為表裏,陽明與太陰為表裏,少陽與厥陰為表裏。陰陽互相傳變,臟腑同時都病,這些屬於難治,六日就會死亡。因此,第一日太陽與少陰同時發病,則頭痛,口乾,煩滿而口渴。第二日陽明與太陰同時發病,則腹滿,身熱,不欲食和讝語。第三日少陽與厥陰同時發病,則耳聾,陰囊收縮而厥冷。仲景沒有提出治法,只是說「兩感病同時發作,治療有先後,發表和治裏,本來就不同」。直至在《傷寒論》第三卷看到,「傷寒下之後,復下利不止、身疼痛者,當急救裏,宜用四逆湯正七五。復身疼痛,清便自調者,急當救表,宜桂枝湯」正一。因此就據此而推斷兩感之治法,即治療兩感要分先後,應先治裏證,如果陽氣已經恢復正常,此病即可醫治。裏氣恢復後,則應迅速救治表證,因為內證尤為緊急,所以才溫裏之後,則當迅速救治表證,亦不能延緩。 |
|
三十七:問:傷寒已經發汗吐下,仍不解(古人謂之「壞病」)? |
三十七:問:傷寒病已經進行了發汗、涌吐、攻下,但病情仍未緩解(古人稱之為「壞病」)? |
|
荅曰:仲景云:「太陽病三日,已發汗,若吐,若下,若溫針,仍不解者,為壞病,桂枝不中與也。當知何逆,隨證治之。」又云:「太陽病不解,轉入少陽者,脇下鞕滿,乾嘔不能食,往來寒熱,尚未吐下,其脉沉緊者,可與小柴胡湯正二十九。若已吐下發汗,小柴胡證罷,此為壞病,知犯何逆,以法治之。」蓋為病中又感異氣,變為壞病。以時令寒暑燥濕風氣不節,脉息與少陽相異(小柴胡證罷),證候與傷寒不同(麻黃桂枝不中與也),明當消息其由,以法治之。若脉尺寸俱盛,重感於寒,變為溫瘧(先熱後寒,名曰「溫瘧」。在第六卷四十四問),陽脉浮滑,陰脉濡弱,更遇於風,變為風溫(四肢不收,頭疼身熱,常自汗出。在第六卷四十五問)。陽脉浮數,陰脉實大,更遇溫熱,變為溫毒,為病最重(春月肌肉發斑,名曰「溫毒」。在第六卷又五十問)。陽脉濡弱,陰脉弦緊,更遇溫氣,變為溫疫(一歲之中,長幼疾狀多相似,感四時不正之氣。在第六卷四十六問)。脉證之變,方治不同,仲景謂「溫病之脉,行在諸經,不知何經之動,隨其經而取之也」。又有傷寒過經,再受熱邪,留畜藏府,病候多變,久而不差,陰陽無復綱紀。及傷寒解後,虛羸少氣,皆名「壞傷寒」也。知母麻黃湯雜二十八、鱉甲散雜二十九、黑奴圓雜二十,檢方與病證相參選用之。若傷寒解後,虛羸少氣,氣逆吐者,竹葉石膏湯主之正九五。 |
答:仲景說:「太陽病三日,已發汗、若吐,若下,若溫針,仍不解者,為壞病,桂枝不中與也。當知何逆,隨證治之。」又說:「太陽病不解,轉入少陽者,脅下硬滿,乾嘔不能食,往來寒熱,尚未吐下,其脈沉緊者,可與小柴胡湯正二十九。若已吐下發汗,小柴胡湯證罷,此為壞病,知犯何逆,以法治之。」由於在傷寒病過程中又感受了異氣,轉變成壞病。因為時令之寒暑燥濕風氣等不調,脈息與少陽病不同(小柴胡湯證已消失),證候與傷寒病不同(麻黃湯與桂枝湯不可以用),則需要明確了解其病變之由來,以法治之。如果脈尺寸俱盛,又感受寒邪,變為溫瘧(先發熱後惡寒,稱為「溫瘧」。詳見第六卷第四十四問),陽脈浮滑,陰脈濡弱,又遇風邪,變為風溫(四肢強直,頭痛身熱,經常自汗。詳見第六卷第四十五問)。陽脈浮數,陰脈實大,又遇溫熱邪氣,變為溫毒,此病最為嚴重(春季肌肉出現斑疹,稱為「溫毒」。詳見第六卷第五十問)。陽脈濡弱,陰脈弦緊,又遇溫氣,變為溫疫(一年之中,老幼之病狀相似,感受了四時不正之氣。詳見第六卷第四十六問)。脈證之變化,用方治法不同,仲景說「溫病之脈,反映在不同經脈之中,不知道哪一經會有反應,需要根據具體經脈之病而加以治療」。另外,還有傷寒病過經後,再受熱邪,停留於臟腑,病情多變,久而不愈,陰陽之變化就失去了規律。以及傷寒病解後,虛羸少氣,都稱為「壞傷寒」。知母麻黃湯雜二十八、鱉甲散雜二十九、黑奴圓雜二十,根據病證選用相應之。如果傷寒病解後,虛羸少氣,氣逆嘔吐者,用竹葉石膏湯為主治正九五。 |
|
活人書卷第五終 |
《活人書》卷五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