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溫條辨》 註家註釋 卷六 6.10 下劑類
原文 |
翻譯 |
|
大黃(川產者良):味辛,氣大寒,氣味俱厚,陰中之陰,降也。推陳致新,走而不守。酒浸上下通行,清藏府畜?,奪土鬱壅滯,逐堅癖,滌痰食,導瘀血,療吐衂(仲景有大黃黃連瀉心湯),通月閉,消癰腫。因其峻烈威風,號爲「將軍」,故積聚能蕩之頃刻。水漬便飲,生瀉心下痞氣(仲景瀉心湯類)。入湯煎服,熟除腸胃?瘀(仲景承氣湯類)。氣虛同人參,名「黃龍湯」(承氣湯加人參,減大黃之半),畜血同四物,名「玉燭散」(四物湯合調胃承氣湯)。佐甘草、桔梗可緩其行,佐枳樸、芒硝益助其銳。多寡量人虛實,誤用與鴆爲類(按:陽藥用氣,陰藥用味。大黃味厚,屬陰中之陰,水漬生用,爲心下痞,恐味厚傷中氣也。煎熟無力之說,《纘論》錯悟,一唱百和之失,誰其辨之?或問心氣不足而吐衂,何不補心而反瀉心?丹溪曰:「少陰不足,亢陽無輔,致陰血妄行,故以大黃瀉其亢甚之火。」又心本不足,肺肝各受火邪而病作,故以黃芩救肺,黃連救肝。肺者,陰之主。肝者,心之母,血之舍也。肺肝火退,則血歸經而自安矣。李士材所謂「濁陰不降,則清陽不升;瘀血不去,則新血不生」是也。古人精義入神,豈後人所能及乎?《本草匯》曰:「治實火之血,順氣爲先,氣降血自歸經。治虛火之血,養正爲先,氣壯自能攝血。」此虛實所由分,而治法之不同也,臨證者宜詳之。《千金方》治「婦人嫁痛」,即陰戶腫痛也。大黃一兩,酒三盅,煎二三沸,頓服)。 |
大黃(產自四川者為佳):味辛,氣大寒,氣味俱厚,屬於陰中之陰,其性沉降。具推陳致新之功,走而不守。酒浸大黃可以通行上下,清臟腑積熱,除土氣鬱壅,逐堅癖,滌痰飲食積,疏導瘀血,治嘔吐和吐血(張仲景有大黃黃連瀉心湯),治閉經,消癰腫。由於其性峻烈,被稱為「將軍」,能在頃刻間祛除積聚。用水浸泡大黃後隨即飲用,其氣生,可瀉心下之痞(仲景有瀉心湯類方)。入湯煎煮後服,其氣熟,能除腸胃中瘀熱(仲景有承氣湯類方)。治療氣虛與人參配伍,名為「黃龍湯」(承氣湯加人參,減半大黃之量),治療蓄血證與四物湯配伍,名為「玉燭散」(四物湯合調胃承氣湯)。配伍甘草、桔梗可以減緩大黃攻下之作用,配伍枳實、厚朴、芒硝則可以增強其銳利之性。劑量的多少要根據病者之虛實情況來確定,誤用則猶服食毒藥一般。(按:陽性之藥,用其氣。陰性之藥,用其味。大黃之味厚,屬於陰中之陰,水泡浸為生用,用於心下痞悶,恐怕會傷害中氣。煮熟後大黃攻下無力之說法,是《傷寒纘論》之誤解,結果出現一唱百和之錯誤,有誰能分清對錯?有人問:對於心氣不足而出現吐血者,為甚麼不補心氣而反而用大黃瀉心呢?朱丹溪說:「少陰不足,陽氣過盛而無制約,導致陰血妄行,因此用大黃來瀉過盛之火邪。」此外,心氣本身不足,肺與肝各受火邪而發生病變,因此使用黃芩清肺熱以救肺,用黃連清肝熱以救肝。肺為陰之主,肝為心之母,血之所藏,當肺肝之火退時,血就自然會歸經而安。這就是李士材所說的「濁陰不降則清陽不升,瘀血不去則新血不生」。古人已經將深奧之理表達得清清楚楚,哪裏時後人所能達到的啊?《本草匯》中說:「治療實火所致之出血,順暢氣機為先,氣降則血自歸經。治療虛火所致之出血,輔養正氣為先,氣壯則能攝血。」這是根據虛實來決定不同的治療方法,醫者應該仔細辨證。《千金方》中治療「婦人嫁痛」,即陰戶腫痛。一兩大黃,加入三盅酒,煎煮二三沸,一次服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