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寒溫條辨》 註家註釋 卷六 6.10 下劑類
原文 |
翻譯 |
|
大黃(川產者良):味辛,氣大寒,氣味俱厚,陰中之陰,降也。推陳致新,走而不守。酒浸上下通行,清藏府畜?,奪土鬱壅滯,逐堅癖,滌痰食,導瘀血,療吐衂(仲景有大黃黃連瀉心湯),通月閉,消癰腫。因其峻烈威風,號爲「將軍」,故積聚能蕩之頃刻。水漬便飲,生瀉心下痞氣(仲景瀉心湯類)。入湯煎服,熟除腸胃?瘀(仲景承氣湯類)。氣虛同人參,名「黃龍湯」(承氣湯加人參,減大黃之半),畜血同四物,名「玉燭散」(四物湯合調胃承氣湯)。佐甘草、桔梗可緩其行,佐枳樸、芒硝益助其銳。多寡量人虛實,誤用與鴆爲類(按:陽藥用氣,陰藥用味。大黃味厚,屬陰中之陰,水漬生用,爲心下痞,恐味厚傷中氣也。煎熟無力之說,《纘論》錯悟,一唱百和之失,誰其辨之?或問心氣不足而吐衂,何不補心而反瀉心?丹溪曰:「少陰不足,亢陽無輔,致陰血妄行,故以大黃瀉其亢甚之火。」又心本不足,肺肝各受火邪而病作,故以黃芩救肺,黃連救肝。肺者,陰之主。肝者,心之母,血之舍也。肺肝火退,則血歸經而自安矣。李士材所謂「濁陰不降,則清陽不升;瘀血不去,則新血不生」是也。古人精義入神,豈後人所能及乎?《本草匯》曰:「治實火之血,順氣爲先,氣降血自歸經。治虛火之血,養正爲先,氣壯自能攝血。」此虛實所由分,而治法之不同也,臨證者宜詳之。《千金方》治「婦人嫁痛」,即陰戶腫痛也。大黃一兩,酒三盅,煎二三沸,頓服)。 |
大黃(產自四川者為佳):味辛,氣大寒,氣味俱厚,屬於陰中之陰,其性沉降。具推陳致新之功,走而不守。酒浸大黃可以通行上下,清臟腑積熱,除土氣鬱壅,逐堅癖,滌痰飲食積,疏導瘀血,治嘔吐和吐血(張仲景有大黃黃連瀉心湯),治閉經,消癰腫。由於其性峻烈,被稱為「將軍」,能在頃刻間祛除積聚。用水浸泡大黃後隨即飲用,其氣生,可瀉心下之痞(仲景有瀉心湯類方)。入湯煎煮後服,其氣熟,能除腸胃中瘀熱(仲景有承氣湯類方)。治療氣虛與人參配伍,名為「黃龍湯」(承氣湯加人參,減半大黃之量),治療蓄血證與四物湯配伍,名為「玉燭散」(四物湯合調胃承氣湯)。配伍甘草、桔梗可以減緩大黃攻下之作用,配伍枳實、厚朴、芒硝則可以增強其銳利之性。劑量的多少要根據病者之虛實情況來確定,誤用則猶服食毒藥一般。(按:陽性之藥,用其氣。陰性之藥,用其味。大黃之味厚,屬於陰中之陰,水泡浸為生用,用於心下痞悶,恐怕會傷害中氣。煮熟後大黃攻下無力之說法,是《傷寒纘論》之誤解,結果出現一唱百和之錯誤,有誰能分清對錯?有人問:對於心氣不足而出現吐血者,為甚麼不補心氣而反而用大黃瀉心呢?朱丹溪說:「少陰不足,陽氣過盛而無制約,導致陰血妄行,因此用大黃來瀉過盛之火邪。」此外,心氣本身不足,肺與肝各受火邪而發生病變,因此使用黃芩清肺熱以救肺,用黃連清肝熱以救肝。肺為陰之主,肝為心之母,血之所藏,當肺肝之火退時,血就自然會歸經而安。這就是李士材所說的「濁陰不降則清陽不升,瘀血不去則新血不生」。古人已經將深奧之理表達得清清楚楚,哪裏時後人所能達到的啊?《本草匯》中說:「治療實火所致之出血,順暢氣機為先,氣降則血自歸經。治療虛火所致之出血,輔養正氣為先,氣壯則能攝血。」這是根據虛實來決定不同的治療方法,醫者應該仔細辨證。《千金方》中治療「婦人嫁痛」,即陰戶腫痛。一兩大黃,加入三盅酒,煎煮二三沸,一次服用)。 |
原文 |
翻譯 |
|
芒硝:味辛苦鹹,氣大寒,降也,陰中之陰也,有毒。性峻速,柔金化石。鹹能軟堅,推逐陳積,去藏府壅滯,破瘀血癥瘕。治傷寒温病,瘧疾脹閉,?積譫妄。凡屬各經實邪,悉可瀉除。《內經》曰:「?淫於內,治以鹹寒(芒硝是也),佐之以苦(大黃是也。二味合枳實、厚朴,即大承氣湯。合甘草,即調胃承氣湯)。」孕婦忌之。然「有故無殞,亦無殞也」。 |
芒硝:味辛苦鹹,氣大寒,具有下降之性,屬於陰中之陰,有毒。藥性峻猛迅速,可以軟化金石。味鹹能軟堅去除陳舊之積,清理臟腑壅滯,破散瘀血癥瘕。治療傷寒、溫病、瘧疾之腹脹閉塞、熱積之譫妄。凡是各經病之屬於實邪者,都可以用此瀉除。《內經》說:「熱邪內鬱,應該治以寒鹹之藥(即芒硝),用苦味為佐(即大黃。這兩味藥物與枳實、厚朴合用,即為大承氣湯。與甘草合用,即為調胃承氣湯)。」孕婦忌用芒硝。然而,「當有需要用藥時,即使服用烈性之藥,亦無損胎元」。 |
原文 |
翻譯 |
|
巴豆(不去心作嘔,不去膜傷胃。燒存性,去油爲霜。中其毒者,以大黃、黃連,或黑豆、甘草,或涼水解之,皆其所畏者也):味辛,有大毒,可升可降,能行能止。生猛熟緩,峻用大可卻病,緩用亦可和中。通經墜胎,主開竅宣滯,去藏府陳寒,爲斬關奪門之將。破痰食癥癖,血瘕聚積,生冷硬物,治癲癇瀉痢,口喎眼斜,耳聾喉痺。但屬峻劑,不可輕投。按:大黃、巴豆同爲峻下之劑,但大黃性寒,府病多?者宜之;巴豆性?,藏病多寒者宜之。故仲景治傷寒傳裏用大黃,東垣治五積屬藏用巴豆,各有所宜也。 |
巴豆(不去心則會引起嘔吐,不去皮則會傷胃。要燒而存性,去油而為巴豆霜。如果服巴豆中毒,可以使用大黃、黃連,或黑豆、甘草,或用涼水解毒,這些都是對巴豆所畏之性):味辛,有大毒,可升可降,能行氣也能斂氣。其藥性生用猛烈而熟用稍緩,其峻可以除大病,其緩亦可以和中。有通經墜胎之功,能開竅而宣通壅滯、去除臟腑之陳寒,如斬關奪門之將。能破痰食癥癖,血瘀積聚,及生冷硬物,治療癲癇痢疾、口歪眼斜、耳聾喉痹。但巴豆屬於峻品,不可輕易使用。按:大黃和巴豆都屬於峻下之藥,但大黃性寒,適用於腑病熱證;巴豆性熱,適用於臟病寒證。因此仲景治傷寒病邪氣傳裏時用大黃,而李東垣治五積病之屬臟者用巴豆,使其各有所宜。 |
原文 |
翻譯 |
|
甘遂(反甘草,麵裹煨):味苦,氣寒,有小毒。瀉腎及隧道水濕,直達水氣所結之處,以攻決爲用,爲下水之聖藥。主十二經水,凡大腹水腫,邪?結胸,留飲宿食,痰迷癲癇之證(仲景大陷胸湯治之)。孕婦切忌。丹溪曰:「治水腫健脾爲主,脾實氣運則水自行,以四君子湯視所挾證加減之,不可徒恃利水藥」(仲景方治婦女血結,小腹滿如敦狀,小便微難,不渴,此爲水與血俱結在血室也。甘遂一兩,阿膠一兩,大黃二兩,水碗半,煮半碗,頓服,其血當下)。 |
甘遂(十八反中反甘草,用麵粉包裹煨煮後用):味苦,性寒,有小毒。能瀉腎水及隧道中之水濕,直達水邪積聚之部位,其用如決堤泄水,是泄水之聖藥。主治十二經之水,凡是大腹水腫,邪熱結胸,留飲宿食,痰蒙癲癇等皆可用(仲景用大陷胸湯治療)。孕婦嚴禁使用甘遂。朱丹溪說:「治療水腫以健脾為主,脾氣充實則能運化,水氣自然運行,根據所兼見之證用四君子湯為主進行加減治療,不可單純依賴利水藥物」(仲景方,治婦女瘀血內結,小腹脹滿,形如盛黍稷的器具,小便微難,不渴,這是水與血互結在血室。甘遂一兩、阿膠一兩、大黃二兩,用水一碗半,煮至半碗,一次服盡,可使瘀泄下)。 |
原文 |
翻譯 |
|
紫大戟(反甘草,杭產,麵裹煨):味苦,性寒,有小毒,入十二經。主水腫蠱毒癥結,腹滿腹疼,利小便,通月經。苗名「澤漆」,退皮膚邪?,卻面目浮腫,大腹水氣立遣。孕婦並忌。 |
紫大戟(十八反中反甘草,杭州為道地,以麵粉包裹後煨):味苦,性寒,有小毒,能作用於十二經脈。主治水腫、蠱毒、癥結引起之腹脹腹痛,能利小便,通月經。大戟之苗名「澤漆」,可退皮膚之熱,去除面部腫脹,亦能迅速消除腹水。孕婦同樣忌用紫大戟及澤漆。 |
原文 |
翻譯 |
|
芫花(反甘草,醋煮):味苦辛,氣温,有小毒。去水飲痰癖,散皮膚五藏水腫,消胸膈痰沫善唾,咳逆上氣能除,咽腫短氣可敺(仲景十棗湯:芫花、大戟、甘遂等分爲末,十棗湯調服一錢,經云「潔淨府,去陳莝府」1也)。 |
芫花(十八反中反甘草,用醋煮):味苦辛,氣溫,有小毒。能去水飲痰癖,散皮膚五臟之水腫,消除胸膈痰涎所致之多唾、咳逆上氣、咽喉腫脹和短氣(仲景十棗湯:芫花、大戟、甘遂,等分為末,用十棗湯調服一錢,此乃《內經》所說「清潔臟腑,去除陳久之積聚」)。 |
|
1《素問·湯液醪醴論》原文為:「去宛陳莝」與「潔淨府」。 |
原文 |
翻譯 |
|
葶藶子(糯米泔炒,再酒浸):味辛,氣大寒。屬火性急,大能下氣,行膀胱水。腫中有水氣奔急者,非此不除。所謂「大黃瀉血分,葶藶瀉氣分」是也(仲景葶藶大棗瀉肺湯,治肺氣喘急不得卧。葶藶爲末,用大棗十枚煎湯,調服一錢。輔以大棗補土,所以制水,與十棗湯義同)。 |
葶藶子(用糯米泔水炒後,再用酒浸泡):味辛,氣大寒。屬火而性急,有較強的下氣作用,能通行膀胱之水。對於腫脹並伴有水氣奔急者,非此藥不能除。這就是所謂的「大黃瀉血分,葶藶瀉氣分」(仲景葶藶大棗瀉肺湯,治療肺氣喘急而不能平臥。將葶藶磨成末,用大棗十枚煎湯,調服藥末一錢。以大棗補土氣來輔助葶藶子治水,與十棗湯治水之機理相同)。 |
原文 |
翻譯 |
|
牽牛子(白屬金,黑屬水,炒取頭末):味辛,性寒,有小毒。達右腎走精隧,入肺與大小腸。主下氣,通二便,祛壅滯氣急,退水腫消風毒,療膀胱疼痛。有孕婦忌,殺寸白蟲(肉湯調末二錢)。按:牽牛自宋以後,劉河間、張子和始倡爲通利下藥,漢以前未入本草,此仲景所以無用法也。如順氣丸治一切積氣宿食不消,黑牽牛(頭末四兩)蘿蔔剜空,安末於內,蓋定蒸熟,入白蔻末二錢,搗丸,白湯送下錢許(古方牛郎散:牽牛末一兩,檳榔末五錢,紫蘇葉湯調服二錢,治氣築奔衝,疼不可忍,並能追蟲取積。煉蜜丸,陳皮、生薑湯送下,治五積神效,再輔以補脾之劑。時珍曰:「予甥素多酒色,二便不通,脹疼呻吟七晝夜,通利之不效。予思此濕之邪在精道,壅隧路,病在二陰之間,前阻小便,後阻大便,不在膀胱大腸經也。用川楝子、大茴香、穿山甲一線,牽牛子二錢,水煎。一服減,三服平。」亦可丸服)。 |
牽牛子(白牽牛屬金,黑牽牛屬水,炒制後取頭末使用):味辛,性寒,有小毒。能通達右腎而走行精隧,歸經入肺和大、小腸經。能下氣而通二便,祛除壅滯氣急,退水腫,消散風毒,治療膀胱疼痛。孕婦忌用,並能殺寸白蟲(煮肉湯,送服二錢牽牛子)。按:牽牛子直到宋代劉河間、張子和才開始指出其為通利下行之藥。在漢代以前並未被納入本草書,所以仲景沒有說如何用牽牛子。順氣丸,治療一必積氣及宿食不消,用黑牽牛(頭末四兩),將蘿蔔挖空,將末藥放入其中,蓋好並蒸熟後加入白蔻末二錢,搗成丸子,用開水送服。(古方牛郎散:牽牛末一兩、檳榔末五錢,紫蘇葉湯送服二錢藥末,用於治療氣鬱之奔豚、疼痛難忍,並能驅蟲散積。亦可以將此方煉蜜成丸,以陳皮、生薑湯送服丸劑,治療五積病,效果顯著,可以再輔以補脾的藥物。李時珍說:「我侄子平時過度飲酒縱欲,引致二便不通,腹脹疼痛,呻吟了七天七夜,用通便藥無效。我認為這是濕邪壅塞在精道中,病位在兩陰之間,前則小便受阻,後則大便受阻,並不涉及膀胱和大腸。用川楝子、大茴香、穿山甲一錢,牽牛子兩錢,用水煎服。第一服則證減,服完三次則病愈。」此方也可以製成丸劑服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