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溫條辨》 註家註釋 卷四
原文 | 翻譯 | |
作方圓必以規矩,治病證必以古方,固也。但古方今病,焉能盡合。是以羅太無曰:「以古方治今病,正如拆舊屋湊新屋,其材木非一,必再經匠氏之手。」故用方者,不貴明其所當然,要貴明其所以然。則或增,或損,或奇方,或偶方,或合方,或以內傷方治外感,或以外感方治內傷,信手拈來,頭頭是道。許學士云:「讀仲景之書,用仲景之法。未嘗執仲景之方,乃爲得仲景之心也。」若不明其所以然,而徒執其方,如經生家不能搦管作文,乃記誦先輩程文,以計場屋題目之必中,奚可哉?是集諸方,人所易曉者,止錄其方,其涉疑難及理趣深奧者,頗採《明理論》《醫方考》《名醫方論》等書以闡明之,間附一得之見。誠能潛心於此,處方其無誤乎?抑又有慮焉?仲景《傷寒論》曰:「病當汗解,診其尺脉澀,先與黃芪建中湯補之,然後汗之。」先賢慎於用汗藥如此,則吐藥、下藥可知矣。故凡用方者,雖方與病合,又在診脈,並察兼證,以詳辨其虛實,或汗、或吐、或下,方為盡善。若遇老人、虛人,血氣陰陽四損者,寧可顧護元氣,而不可輕用汗吐下之重劑也。 |
製作方圓必須依靠規矩,治療病證必須用古方,這是必然的。但用古方醫治現在的病,怎麼能完全符合啊。所以羅知悌說:「用古方治療今天的病,正如拆除舊房子而建造新房子。其木材並非一樣,必需要再經過工匠之手。」所以今天用古方,重要的不是它能治甚麼病,而是明白古方為甚麼可以治病。這樣,運用古方時,或加、或減、或用奇方、或用偶方,或用合方,或用治內傷病之方治療外感病,或用治外感病之方治內傷病,任意取用,都有其運用之理。許學士說:「讀仲景之書,就是要用仲景之法。治病時不拘泥於仲景之方,才可稱為得仲景之心。」如果不明用方之理,而只是拘泥其方,就像讀書人不能拿筆寫文,而只是背誦古人之範文,以揣測考場中可能會出的考題,這怎麼可以呢?所以在此收集了人們容易理解的各個方子,而且只是收錄方劑。如果涉及到疑難和深奧的道理,大多採用《明理論》《醫方考》《名醫方論》等書加以解釋說明,間中會附上個人的一點見解。如果讀者能用心於此,處方時應該不會有錯誤了吧?還是仍然會有問題呢?仲景《傷寒論》說:「病應當汗出而解,切其尺脈澀,先與黃芪建中湯溫補,然後再發汗。」先賢如此慎用發汗藥,那麼用吐下藥物亦可想而知。所以凡是用方時,即使方與病相合,也要通過診脈,並觀察兼證來詳細辨別病者之虛實,然後再運用發汗、或涌吐、或瀉下,才能做到盡善盡美。如果遇到老人、虛人,氣血陰陽皆不足者,寧可先顧護元氣,而不可輕易使用汗吐下之重劑。 |
原文 | 翻譯 | |
《傷寒論》曰:少陰病(脉微細,但欲寐),始得之,反發?(太陽表?),脈沉者(少陰裏寒),此方主之。 |
《傷寒論》說:少陰病(脈微細,但欲寐),初得病時,反而發熱(太陽表熱),脈沉(少陰裏寒),用此方主之。 |
|
麻黃(去節) 附子(炮) 細辛(各二錢) 水煎麻黃去沫,次入附子、細辛煎服。 |
麻黃(去節) 附子(炮) 細辛(各二錢)用水煎煮麻黃去沫,然後放入附子、細辛煎服。 |
|
病發於陰者當無?,今少陰始病,何以反發??此乃太陽少陰之兩感病也。盖太陽膀胱與少陰腎相為表裏,寒邪感於少陰,故裏有脉沉。由絡達於太陽,故表有發?。有太陽之表?,故用麻黃以發汗。有少陰之裏寒,故用附子、細辛以温中。三陰之表發與三陽不同,三陰必以温經之藥為表,故麻黃、附子同用,方是少陰表發之正也。 |
病發於三陰應當不發熱,現今少陰病剛開始,為何反而發熱?這是屬於太陽與少陰同時發病的兩感病。因為太陽膀胱與少陰腎互為表裏,寒邪侵犯少陰,所以脈沉爲裏。由於互為表裏而邪氣外連太陽,所以發熱爲表。有太陽病之表熱,所以用麻黃發汗。有少陰病之裏寒,所以用附子、細辛溫中。三陰病發表之法與三陽病不同,三陰病必須以溫經藥來發表,所以同用麻黃、附子,這才是少陰病發表的正確治法。 |
|
按:傷寒病兩感者亦少,此卽太陽少陰之兩感也。麻黃、附子同劑,治法委實奇特,學者引伸觸類,可應無窮之變矣。且傷寒兩感,麻黃附子細辛湯主之,此仲景傷寒兩感之治法。温病兩感雙解散主之,此河間補仲景温病兩感之治法。此二方者,乃辯温病與傷寒,發表攻裏兩感異治之要訣也(眉批:此論僅見,真出人頭地矣。傷寒温病分門另治,從此得解)。世之以温病爲傷寒,以傷寒方治温病者,觀此能勿悔心乎? |
按:患傷寒病兩感的人是不多的,這是太陽與少陰兩感之病。將麻黃與附子同用確實是奇特的治法,習醫者應該由此而觸類旁通,可以應對無窮之變化。而且傷寒病兩感,用麻黃附子細辛湯主之,這是張仲景治傷寒病兩感的治法。溫病兩感則以雙解散主之,這是劉河間補充張仲景而對溫病兩感的治法。這兩個方劑是辨別溫病和傷寒病在運用發表攻裏治療兩感時不同治法的要訣(眉批:這種獨特的見解,真是出人頭地。傷寒病與溫病之兩感應該分門別治,由此得到解决)。世上那些把溫病當為傷寒,用傷寒方治療溫病的人,看到這裏能沒有悔悟之心嗎? |
原文 | 翻譯 | |
温病亦雜氣中之一也,表裏三焦大?,其證治不可名狀者,此方主之。(如頭痛眩運,胸膈脹悶,心腹疼痛,嘔噦吐食者;如內燒作渴,上吐下瀉,身不發?者;如憎寒壯?,一身骨節痠痛,飲水無度者;如四肢厥冷,身涼如冰,而氣噴如火,煩躁不寧者;如身?如火,煩渴引飲,頭面猝腫,其大如斗者;如咽喉腫痛,痰涎壅盛,滴水不能下咽者;如遍身紅腫,發塊如瘤者;如斑疹雜出,有似丹毒風瘡者;如胸高脅起脹痛,嘔如血汁者;如血從口鼻出,或目出,或牙縫出,毛孔出者;如血從大便出,甚如爛瓜肉、屋漏水者;如小便濇淋加血,滴點作疼不可忍者;如小便不通,大便火瀉無度,腹痛腸鳴如雷者;如便清瀉白,足重難移者;如肉瞤筋惕者;如舌捲囊縮者;如舌出寸許,絞擾不住,音聲不出者;如譫語狂亂,不省人事,如醉如癡者;如頭疼如破,腰痛如折,滿面紅腫,目不能開者;如?盛神昏,形如醉人,哭笑無常,目不能閉者;如手舞足蹈,見神見鬼,似風癲狂祟者;如誤服發汗之藥,變爲亡陽之證,而發狂叫跳,或昏不識人者。外證不同,受邪則一。凡未曾服過他藥者,無論十日、半月、一月,但服此散,無不輒效。)也。 |
溫病亦是雜氣之一,表裏三焦熱盛,病者之證候難以名狀時,用此方主之。(例如頭痛眩暈,胸膈脹悶,心腹疼痛,嘔吐噦逆者;或內熱如火灼而口渴,上吐下瀉,身體不發熱者;或惡寒高熱,全身骨節酸痛,不斷飲水者;或四肢冰冷,周身皮膚寒冷如冰,而口中出氣如火,煩躁不寧者;或身體發熱如火灼,煩躁口渴欲飲,頭面突然腫脹,大如量米之斗者;或咽喉腫痛,痰涎壅盛,完全不能飲水者;或全身紅腫,腫塊如瘤者;或隨處發斑發疹,有似丹毒風瘡者;或胸脅腫脹疼痛,嘔吐物如血液者;或鼻中,目中,牙縫,毛孔出血者;或大便出血,甚至如爛瓜肉、屋簷漏水者;或小便澀淋出血,點滴疼痛難以忍受者;或小便不通,大便熱利不止,腹痛而腸嗚如雷者;或大便清稀白凍,下肢沉重難行者;或肌肉震顫者;或舌捲囊縮者;或舌頭伸出口外,不停攪動而不能發出聲音者;或譫語狂亂,不省人事,如癡如狂者;或頭痛如破,腰痛如折,滿面紅腫,目不能張者;或熱盛神昏,狀如醉酒之人,哭笑無常,目不能閉者;或手舞足蹈,如見鬼神,或如瘋癲狂亂者;或誤服發汗藥,變爲亡陽之證,而發狂亂叫亂跳,神昏不能識人者。在外之證候不同,但感受之邪氣是一樣的。凡是未曾服過其他藥物,無論患病十日、半月、一月,只要服用此散,沒有不立即見效的。) |
|
白殭蠶(酒炒,二錢) 全蟬蛻(去土,一錢) 廣薑黃(去皮,三分) 川大黃(生,四錢)秤准,右爲細末,合研勻。病輕者,分四次服。每服重一錢八分二釐五毫,用黃酒一盅,蜂蜜五錢,調勻冷服,中病卽止。病重者,分三次服。每服重二錢四分三釐三毫,黃酒盅半,蜜七錢五分,調勻冷服。最重者,分二次服。每服重三錢六分五釐,黃酒二盅,蜜一兩,調勻冷服。(一時無黃酒,稀熬酒亦可,斷不可用蒸酒。)胎產亦不忌。煉蜜丸,名太極丸,服法同前,輕重分服,用蜜、酒調勻送下。 |
白僵蠶(酒炒,二錢) 全蟬蛻(去土) 廣薑黃(去皮,三分) 川大黃(生,四錢)稱準藥量,將藥磨成細末,混合研勻。病情輕者,分四次服。每次服用一錢八分二釐五毫,用黃酒一盅,蜂蜜五錢,調勻後冷服,中病即止。病情重者,分三次服。每次服用二錢四分三釐三毫,用黃酒盅半,蜜七錢五分,調勻後冷服。病情最重者,分二次服。每次服用三錢六分五釐,黃酒二盅,蜜一兩,調勻後冷服。(一時沒有黃酒,用稀熬酒亦可以,千萬不可用蒸酒。)妊娠、產後亦可使用。此方煉蜜丸,名爲太極丸,服法同前所述,輕重分別有不同的服用方法,用蜜、酒調勻送服。 |
|
按:温病總計十五方。輕則清之,神解散、清化湯、芳香飲、大小清涼散、大小復甦飲、增損三黃石膏湯八方。重則瀉之,增損大柴胡湯、增損雙解散、加味涼膈散、加味六一順氣湯、增損普濟消毒飲、解毒承氣湯六方。而升降散,其總方也,輕重皆可酌用。察證切脉,斟酌得宜,病之變化,治病之隨機應變,又不可執方耳。 |
按:溫病總計有十五個方。輕證用清法,有神解散、清化湯、芳香飲、大小清涼散、大小復甦飲、增損三黃石膏湯八個方;重證用瀉法,有增損大柴胡湯、增損雙解散、加味涼膈散、加味六一順氣湯、增損普濟消毒飲、解毒承氣湯六個方。而升降散是總方,輕重證皆可以酌量運用。但需要觀察證候脈象,適當地根據病情的變化斟酌運用,治療疾病要隨機應變,不可以固執地只用一方。 |
|
按:處方必有君臣佐使,而又兼引導,此良工之大法也。是方以殭蠶爲君,蟬蛻爲臣,薑黃爲佐,大黃爲使,米酒爲引,蜂蜜爲導,六法俱備,而方乃成。竊嘗考諸本草,而知殭蠶味辛苦氣薄,喜燥惡濕,得天地清化之氣,輕浮而升陽中之陽,故能勝風除濕,清?解鬱,從治膀胱相火,引清氣上朝於口,散逆濁結滯之痰也。其性屬火,兼土與木,老得金水之化,僵而不腐。温病火炎土燥、焚木爍金,得秋分之金氣而自衰,故能闢一切怫鬱之邪氣。夫蠶必三眠三起,眠者病也,合簿皆病而皆不食也。起者愈也,合簿皆愈而皆能食也。用此而治閤家之温病,所謂因其氣相感,而以意使之者也,故爲君。夫蟬氣寒無毒,味鹹且甘,爲清虛之品,出糞土之中,處極高之上,自感風露而已。吸風得清陽之眞氣,所以能祛風而勝濕。飲露得太陰之精華,所以能滌?而解毒也。蛻者,退也,盖欲使人退去其病,亦如蟬之蛻,然無恙也。亦所謂因其氣相感,而以意使之者也,故爲臣。薑黃氣味辛苦,大寒無毒,蠻人生啖,喜其祛邪伐惡,行氣散郁,能入心脾二經建功闢疫,故爲佐。大黃味苦,大寒無毒,上下通行。盖亢甚之陽,非此莫抑。苦能瀉火,苦能補虛,一舉而兩得之。人但知建良將之大勳,而不知有良相之碩德也,故爲使。米酒性大?,味辛苦而甘。令飲冷酒,欲其行遲,傳化以漸,上行頭面,下達足膝,外周毛孔,內通臟腑經絡,驅逐邪氣,無處不到。如物在高巔,必奮飛沖舉以取之。物在遠方及深奧之處,更必迅奔探索以取之。且喜其和血養氣,伐邪辟惡,仍是華佗舊法,亦屠蘇1之義也,故爲引。蜂蜜甘平無毒,其性大涼,主治丹毒斑疹,腹內留?,嘔吐便秘,欲其清?潤燥,而自散温毒也,故爲導。盖蠶食而不飲,有大便無小便,以清化而升陽。蟬飲而不食,有小便無大便,以清虛而散火。君明臣良,治化出焉。薑黃辟邪而靖疫,大黃定亂以致治,佐使同心,功績建焉。酒引之使上行,蜜潤之使下導,引導協力,遠近通焉。補瀉兼行,無偏勝之弊。寒?並用,得時中之宜。所謂天有覆物之功,人有代覆之能,其洵然哉!是方不知始自何氏,《二分晰義》改分兩變服法,名爲賠賑散,用治温病,服者皆愈,以爲當隨賑濟而賠之也。予更其名曰升降散,盖取殭蠶、蟬蛻升陽中之清陽,薑黃、大黃降陰中之濁陰。一升一降,內外通和,而雜氣之流毒頓消矣。又名太極丸,以太極本無極,用治雜氣無聲無臭之病也。乙亥、丙子、丁丑,吾邑連歉,温氣盛行,死者枕藉。予用此散,救大證、怪證、壞證、危證,得愈者十數人,餘無算。更將此方傳施親友,貼示集市,全活甚眾,可與河間雙解散並駕齊驅耳。名曰升降,亦雙解之別名也。 |
按:處方必須要有君臣佐使,而又兼用引導藥,這是好的醫生所遵循之大法。升降散以僵蠶爲君藥,蟬蛻爲臣藥,薑黃爲佐藥,大黃爲使藥,米酒爲引藥,蜂蜜爲導藥,六法俱備才構成這個方。我曾經考證不同的本草書,得知僵蠶味辛苦而氣薄,喜燥惡濕,得到天地清化之氣,質地輕浮而能升陽中之陽,所以能祛風除濕,清熱解鬱,以治膀胱相火,引導清氣向口上升,散除上逆之濁氣結滯之痰。僵蠶之性屬火,兼有土氣與木氣,年老時得到金、水之氣化,雖然僵硬而不腐爛。溫病具有火炎土燥、焚木爍金之特點,得到秋分之金氣則自然衰減,所以僵蠶能辟除溫病所有鬱結之邪氣。蠶蟲必然經過三次休眠與三次復甦,休眠時是病態,所有蠺蟲都會病而都不進食。復甦時是康復了,所有蠺蟲都會康覆都能進食。用它來治療全家感染之溫病,此乃所謂「因其氣相互感應,而用意象來運用」,所以作爲君藥。蟬氣寒無毒,味鹹且甘,屬於清虛之物,出自糞土之中,但居於極高之上,自然能感受風露。蟬吸風而得清陽之真氣,所以能祛風而除濕;飲露而得太陰之精華,所以能蕩滌熱邪而解毒。「蛻」就是「退」的意思,大蓋是指希望能退除人之疾病,亦好似蟬蛻殼之後亦無大礙。這亦是所謂「因其氣相互感應,而用意象來運用」,所以作爲臣藥。薑黃氣味辛苦,大寒而無毒,南方人喜歡生吃,覺得薑黃能祛除邪惡之氣,行氣散鬱,能入心脾二經發揮辟除疫氣之功,所以作爲佐藥。大黃味苦,大寒而無毒,能通行上下。因爲亢甚之熱邪,非大黃不能抑制。苦能瀉火,苦能補虛,一舉兩得。人們只知道打勝仗應該有出色的將軍來建立功勛,而不知道良相所發揮的巨大作用,所以作爲使藥。米酒之性大熱,味辛苦而甘。讓病者服藥時飲冷酒,是希望酒性慢點行走,逐漸發揮其藥性,可以上行至頭面,下達至足膝,外達於周身之毛孔,內通於臟腑經絡,從而驅逐邪氣,無處不到。就好像高高在上之物,必須用力跳起才能舉手拿取。而在遠處或深處之物,更需要奔跑或探索才能拿取。而且酒善於調和氣血,辟除穢惡之邪,這是以前華陀用的方法,亦是屠蘇酒之意,所以作爲引藥。蜂蜜甘平無毒,其性大涼,主治丹毒斑疹,腹內熱邪停滯,嘔吐便秘,指望其可以清熱潤燥,而使溫毒自散,所以作爲導藥。蠶只食而不飲,有大便而無小便,用以清化而升陽氣。蟬只飲而不食,有小便而無大便,用以清虛而散火。君臣之藥配伍明確,猶如有明「君」良「臣」,就能有效治理教化。薑黃辟邪而安邦定國,大黃定亂以達治,「佐」、「使」同心,則能建功立業。酒能引藥上行,蜜之潤澤而能導藥下行,「引」、「導」協力,則使遠近通達。補瀉同用,無偏勝之弊病。寒熱並用,得中和之道。所謂天地之氣能通應萬物,人則有運用萬物使其相通的能力,確是這樣的啊!這方不知道源自於哪個人。《二分晰義》改其分兩,並轉變服用方法,名爲賠賑散,用來治溫病,服用的人都能痊癒,以爲此藥當隨著賑濟而施與。我將其改名爲升降散,是取僵蠶、蟬蛻能升陽中之清陽,薑黃、大黃能降陰中之濁陰。一升一降,內外之氣通達調和,而雜氣之流行毒氣立即消散。又名太極丸,以太極本是無極,用來治雜氣無聲無臭之疾病。乙亥年、丙子年、丁丑年,我的家鄉連年歉收,溫疫盛行,屍橫遍野。我用此藥散,救治大證、怪證、壞證、危證,痊癒的人有十數個,其餘的不計其算。我又將此方傳給親朋好友,張貼在市集上,更多人因此而存活下來,這可與劉河間雙解散並駕齊驅了。此方名爲「升降」,亦具有「雙解」之別名。 |
|
1屠蘇酒:屠蘇酒,指古代用屠蘇草或幾種草藥浸泡的酒。古代風俗,每年元旦,全家老小喝屠蘇酒,用來驅邪和躲避瘟疫。《本草綱目·榖部·第二十五卷·酒》載有製作屠蘇酒之方法:「此華佗方也。元旦飲之,辟疫癘一切不正之氣。造法︰用赤木桂心七錢五分,防風一兩,菝葜五錢,蜀椒、桔梗、大黃五錢七分,烏頭二錢五分,赤小豆十四枚,以三角絳囊盛之,除夜懸井底,元旦取出置酒中,煎數沸。舉家東向,從少至長,次第飲之。藥滓還投井中,歲飲此水,一世無病。」 |
原文 | 翻譯 | |
太陽傷寒(寒傷榮),頭痛(太陽脉上巔絡腦),發?(表氣不通),身痛腰痛(寒凝血濇,其脉抵腰),骨節痛(腎主骨,而寒氣注之),惡寒(衛弱之故),無汗(榮強之故)而喘(寒阻氣道故喘),脉浮?者(寒性堅急之故),此方主之。 |
太陽傷寒(寒傷營氣),頭痛(足太陽膀胱經上巔絡腦),發熱(表氣不通),身痛腰痛(寒凝而血脈澀滯,足太陽膀胱經抵達腰部),骨節痛(腎主骨,而寒氣注於骨),惡寒(因爲衛氣弱),無汗(因爲營氣強)而喘(寒阻氣道所以作喘),脈浮緊者(因爲寒性堅急),用此方主之。 |
|
麻黃(去節,三錢) 桂枝(二錢) 甘草(炙,一錢) 杏仁(一錢八分)水煎麻黃去沫,次入群藥煎服,覆取微汗。 |
麻黃(去節,三錢) 桂枝(二錢) 甘草(炙,一錢) 杏仁(一錢八分) 用水煎煮麻黃,去除上沫,然後放入其他藥煎服,蓋被以取微汗出。 |
|
足太陽經起目內眥,循頭巔、腰、膕,故所過痛而不利。寒邪外束,人身之陽不得宣越,故令發?。寒邪在表,不復任寒,故令惡寒。寒主閉塞,故令無汗。人身之陽既不得宣越於外,則必壅遏於內,故必作喘。寒邪剛勁,故令脉?。麻黃辛温散寒,故爲君。佐以桂枝,取其解肌。佐以杏仁,取其利氣。入甘草者,亦辛甘發散之意。抑太陽無汗,麻黃之用固也。若不量人品之虛實,時令之寒暄,則又有汗多亡陽之戒。汗多者宜樸粉,亡陽者宜附子湯。大抵麻黃性?,惟冬月正傷寒無汗者宜之。若温病斷不可用。抑不獨温病也,若傷寒脉微弱而誤用之,汗出不止。或將病人頭髮披水盆中,再將糯米八兩,炒研,龍骨、牡蠣、藁本、防風各二兩,研爲末合勻,周身撲之。此良方也。汗出不止,汗多也,與亡陽不同。 |
足太陽膀胱經起目內眥,循行經過頭頂、腰、膕,所以經脈所過之處疼痛不利。寒邪外束,人身之陽氣不得宣越,所以導致發熱。寒邪在表,不能再受寒氣,所以導致惡寒。寒主閉塞,所以無汗。人身之陽氣既不得宣越於外,則必然壅遏於內,所以一定會出現喘。寒邪剛勁,所以令脈緊。麻黃辛溫散寒,所以爲君藥。用桂枝爲佐藥,取其解肌。用杏仁爲佐藥,取其利氣。用甘草則取其辛甘發散之意。太陽病無汗,固然應該用麻黃湯。但如果不辨別病人之虛實,以及當時氣候之寒暖,則有可能會導致汗出過多而亡陽。發汗過多時可以用撲粉止汗,但亡陽而汗多者則應該用附子湯。因爲麻黃性熱,只適用於冬天真正傷寒病而無汗時。如果是溫病,萬萬不可用之。不僅溫病不可用,如果誤用於傷寒病而脈微弱者,亦可導致汗出不止。或可以將病人之頭髮披入水盆中,再將糯米八兩炒熱後研磨,加上龍骨、牡蠣、藁本、防風各二兩,研磨成細末,混勻,撲於周身以止汗。這是不錯的方子。汗出不止是指發汗後汗出多,與亡陽汗多不同。 |
原文 | 翻譯 | |
太陽中風(風傷衛),頭痛發?(風邪鬱蒸),汗出(玄府疏也),惡風(衛虛不勝風也),脉緩者(風性柔和之故),此方主之。 |
太陽中風(風傷衛氣),頭痛發熱(風邪鬱蒸),汗出(玄府疏鬆),惡風(衛氣虛不能抵御風邪),脈緩者(因爲風性柔和),用此方主之。 |
|
桂枝(三錢) 白芍(三錢) 甘草(二錢) 生薑(三錢) 大棗(三枚)水煎温服,覆取微汗,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 |
桂枝(三錢) 白芍(三錢) 甘草(二錢) 生薑(三錢) 大棗(三枚)用水煎湯,溫服,蓋被以取微汗,不可使汗出如水流漓,否則疾病一定不會解除。 |
|
風之傷人也,頭先受之,故令頭痛。風爲陽,氣亦爲陽,同類相從則傷衛。衛氣傷則無以固津液,故令汗出。其惡風者,衛氣不能衛也。其脉緩者,衛氣不能鼓也。桂枝味辛甘,辛則能解肌,甘則能實表,辛甘發散爲陽,故用以治風爲君。然恐其走泄陰氣,故用芍藥之酸以收之。佐以甘草、生薑、大棗,此發表而兼和裏之意。然桂枝本爲解肌,若脉浮緊,發?汗不出者,不可與也。與之則表益實,而汗益難出也。故伸之以「常須識此,勿令誤也」。大抵桂枝性?,惟冬月正傷寒有汗者宜之。若温病斷不可用,酒客亦不可用。抑不獨温病、酒客也,凡服桂枝湯作嘔者,以胃?而服?藥,兩?相搏故也。 |
風邪傷人,首先侵犯頭部,所以出現頭痛。風為陽邪,衛氣亦屬陽,同類相從,所以風邪傷及衛氣。衛氣傷則無法固攝津液,所以有汗出。惡風,是因爲衛氣不能衛外。脈緩,是因爲衛氣無力鼓動。桂枝味辛甘,辛能解肌,甘能使表氣充實,故辛甘發散為陽,作為君藥用來治風。但恐怕桂枝能走泄陰氣,所以用芍藥之酸味以收斂。佐藥用甘草、生薑、大棗,在發表同時可以兼調和裏氣。但是桂枝湯原本是用來解肌,如果病人脈浮緊,發熱而汗不出,不可與桂枝湯,服藥後會使表氣愈來愈壅實,就更難發汗。所以強調指出「一定要經常牢記這一點,不可以誤用」。因爲桂枝性熱,只能用於冬月真正傷寒病而有汗者。如果是溫病,萬萬不可用,有飲酒習慣的人亦不可用。不僅溫病、有飲酒習慣之人不可用,凡是服桂枝湯後作嘔之人,也是因爲胃熱而服熱藥,兩熱相搏所致。 |
原文 | 翻譯 | |
太陽中風,脉浮?(以中風而得?脉,知為風寒兩傷也),頭痛,發?惡寒,身痛(皆表證也),不汗出(寒邪鬱於腠裏)而煩躁(風作煩,寒作躁),此方主之。。 |
太陽中風,脈浮緊(太陽中風而出現緊脈,可知此為風寒二邪所傷),頭痛,發熱惡寒,身痛(都是表證),不汗出(寒邪鬱於腠理)而煩躁(風邪則煩,寒邪則躁),用此方主之。 |
|
麻黃(四錢) 桂枝(二錢) 甘草(炙,二錢) 杏仁(泡去皮尖,十枚) 石膏(八錢) 生薑(三錢) 大棗(一枚) 水煎麻黃去沫,入群藥煎服,覆取汗愈。若脉微弱,汗出惡風者,不可服。 |
麻黃(四錢) 桂枝(二錢) 甘草(炙,二錢) 杏仁(泡去皮尖,十枚) 石膏(八錢) 生薑(三錢) 大棗(一枚) 用水煎煮麻黃,去除上沫,再加入其餘藥物再煎服,蓋被取汗則癒。如果病人脈微弱,汗出惡風,不可服此方。 |
|
青龍者,東方甲乙木神也,主發育萬物,方以發散為義,故名之。仲景曰:「太陽傷寒,治以麻黃湯。太陽中風,治以桂枝湯。」傷寒太陽證見風脉,是有頭痛,發?,無汗,惡寒。但脉來不?而緩,為傷寒且中風矣。與中風脉得浮?一也,故二方併而用之。邪氣外盛,人身之陽鬱為內?,此石膏之所以加也。大青龍其發表之重劑乎?而亡陽狂躁之弊,筋惕肉瞤之害,則用青龍之過者也,急以真武湯大温大補之,又仲景救壞之良方也。許學士曰:「大青龍一證,尤難用藥,須是脉證諦當,然後可行。故王實夫證,止用桂枝麻黃各半湯,蓋慎之也。」1(按:亡陽惕瞤之弊,原因脉微弱誤用者之過,非大青龍之過也。) |
「青龍」乃東方甲乙之木神,主發生養育萬物,此方以發散為主,所以如此命名。張仲景說:「太陽傷寒,用麻黃湯治療。太陽中風,用桂枝湯治療。」傷寒太陽證而出現風脈,所見之證為頭痛,發熱,無汗惡寒。但是脈象卻不緊反緩,這是既有傷寒又有中風。這與太陽中風而出現脈浮緊都是一樣,所以將麻黃湯與桂枝湯合在一起用。邪氣外盛,人身之陽氣被鬱而化爲內熱,所以加上石膏。大青龍湯是發表之重劑嗎?服藥後出現亡陽狂躁、筋脈肌肉跳動之禍害,是誤用大青龍湯之過,應迅速用真武湯之大溫大補,這是張仲景救治壞病之良方。許學士說:「大青龍湯一證,特別難以用藥,必須脈證非常確切才可用藥。故王實夫的病證,只用了桂枝麻黃各半湯,就是出於謹慎」(按:出現亡陽狂躁、筋脈肌肉跳動之禍害,原本是因爲病者脈微弱而誤服大青龍湯之過失,而不是大青龍湯本身的問題)。 |
|
1典出許叔微《傷寒論九十論⸳太陽桂枝證》 |
原文 | 翻譯 | |
傷寒脉浮緩,表不解(風寒在表),心下有水氣(水飲搏膈),嘔噦,發?而咳(水飲上射),或渴(津液不行),或利(停飲下溜),或噎(水寒相擊),或小便不利(太陽裏氣不化),小腹滿(小水隔濇),或喘者(水飲射肺),此方主之。 |
傷寒脈浮緩,表不解(風寒邪氣在表),心下有水氣(水飲邪氣搏積於膈),嘔噦,發熱而咳(水飲邪氣上射於肺),或渴(津液運行不暢),或利(停飲下溜於腸),或噎(水氣與寒邪相擊),或小便不利(太陽膀胱氣化不利),小腹滿(小便不利所致氣機阻滯),或喘者(水飲邪氣上射於肺),用此方主之。 |
|
麻黃(二錢) 桂枝(二錢) 白芍(二錢) 半夏(二錢四分) 五味子(一錢) 細辛(一錢) 乾薑(一錢) 甘草(炙,一錢)水煎温服。若渴者,去半夏,加天花粉二錢。若微利者,去麻黃,加蕘花、茯苓如雞子大。若噎者,去麻黃,加附子五分,炮。若喘者,去麻黃,加杏仁十枚。若小便不利、小腹滿,去麻黃,加白茯苓二錢。(按:原文「加蕘花如雞子大」,此必傳寫之訛。考本草,蕘花是芫花類也,每用之攻水,五分可令人下十數行,豈有治停飲之微利,用雞子大之蕘花者乎?照原方當改加茯苓如雞子大。) |
麻黃(二錢) 桂枝(二錢) 白芍(二錢) 半夏(二錢四分) 五味子(一錢) 細辛(一錢) 乾薑(一錢) 甘草(炙,一錢)用水煎煮,溫服。若口渴者,去半夏,加天花粉二錢。如輕微下利者,去麻黃,加茯苓如雞子大。若咽喉梗塞者,去麻黃,加炮附子五分。若喘者,去麻黃,加杏仁十枚。若小便不利、小腹滿者,去麻黃,加白茯苓二錢。(按:原文「加蕘花如雞子大」,這必定是傳寫過程中所致之錯訛。考證於本草書,蕘花與芫花是同類的,每每用於攻逐水邪,用五分就可令人瀉下十數次,怎麼可能用以治療停飲所致之輕微下利,就用如雞蛋大的蕘花呢?按照原方之意,應當改為加茯苓如雞子大。) |
|
柯韻伯曰:「發?而咳,知內有水氣射肺。乾嘔。知水氣未入於胃,而在心下也。心下爲火位,水火相射,則水氣之變幻不可拘。如下而不上,則或渴、或利;上而不下,則或噎、或喘;留於腸胃,則小便不利而小腹因滿矣。惟心下有水氣,嘔噦、發?而咳爲定證,故於桂枝湯中去大棗之泥,加麻黃以開腠理,細辛逐水氣,半夏除嘔噦,五味、乾薑以除咳。若渴者,是心火盛,故去半夏之燥?,加天花粉以生津。若利與噎,小便不利與喘者,乃病機偏於向裏,故去麻黃之發表,加附子以除噎,加芫花、茯苓以利水,加杏仁以定喘耳。兩青龍湯皆治有表裏證,皆用兩解法。但大青龍證是裏?,小青龍證是裏寒。故發表之藥相同,而治裏之藥則殊也。此與五苓散,同爲治表不解而心下有水氣者。在五苓治水之蓄而不行,故大利其水,而微發其汗,是水鬱折之也。小青龍治水之動而不拘,故備舉辛温以散水,並用酸苦以安肺,培其化源也。細繹仲景發表利水諸論,精義入神矣。」 |
柯韻伯說:「發熱而咳,可知體內有水氣上射於肺。乾嘔,可知水氣未侵入於胃,而只是在心下。心下之位屬火,水火相對而不能共存,所以水氣所致之變化難測。如果水氣在下而不上行,則可能出現口渴或下利。如果水氣在上而不下行,則可能出現咽喉梗塞或喘。水氣停留於腸胃,則小便不利,小腹因此而脹滿。只有心下有水氣,嘔、噦、發熱而咳,才是辨證關鍵。所以在桂枝湯中去除大棗之粘膩,加入麻黃以開泄腠理,細辛祛逐水氣,半夏消除嘔噦,五味子、乾薑以除咳。若口渴者,是因為心火盛,所以去掉燥熱之半夏,加天花粉以生津。若下利與咽喉梗塞,小便不利與喘者,這是病機偏於向裏,所以去掉具有發表作用之麻黃,加附子以消除咽喉梗塞,加芫花、茯苓以利水,加杏仁以定喘。大小青龍湯都可以治療有表裏證,都用表裏兩解的方法。但大青龍證是裏熱,小青龍證是裏寒,所以發表之藥物相同,而治裏之藥物則不一樣。此方與五苓散,都是治療表證未解而心下有水氣之病證。五苓散治療水氣蓄積而不行,所以主要應利水,而微微發汗,屬於『水鬱折之』之法。小青龍湯則治療水氣流動而不居,所以完全具備辛溫以散水之法,兼用酸苦以安肺,培育肺氣之源。仔細演繹張仲景發表利水的各種論述,真是十分精辟。」 |
|
又曰:「麻黃、桂枝、大青龍三表証中,仲景即分表裏之不同,温清之殊治。麻黃湯證?全在表,桂枝湯證之自汗,大青龍湯證之煩躁,皆兼裏?,於表劑中便加寒藥以清裏。自汗是煩之兆,躁是煩之徵。汗出則煩得泄,故不躁,桂枝湯加微寒酸苦之芍藥以和之。汗不出則煩不得泄,故躁,大青龍湯加大寒堅重之石膏以清之。芍與膏本是裏藥,今人見仲景於表劑中入之,因疑而畏焉。當用不用,以致?結陽明,而斑黃狂亂紛出矣。仲景於太陽經中即用石膏以清胃火,是預保陽明之先著。用薑、棗以培中氣,又慮夫轉屬太陰。」苦心良法有如此者。 |
柯韻伯又說:「麻黃湯、桂枝湯、大青龍湯針對三種表證,張仲景就已分出表裏的不同,溫法與清法的不同治療。麻黃湯證之發熱完全在表,桂枝湯證之自汗及大青龍湯證之煩躁,則是兼有裏熱,於是在解表劑中加入寒涼藥以清裏熱。自汗是煩熱之先兆,躁則是煩熱之徵兆。汗出則煩熱得以泄去,所以就不躁了,故桂枝湯中用微寒酸苦之芍藥以調和。不能出汗則煩熱不得泄去,所以會躁,故大青龍湯中用大寒沉降之石膏以清熱。芍藥與石膏本來屬於治裏證之藥,今人見張仲景用在解表劑之中,因此產生疑惑而畏懼用之。應該用時而不用,以致熱結陽明而導致發斑、發黃、狂亂等各種變證。張仲景在太陽經證中即用石膏以清胃火,是預先保護陽明。用生薑、大棗培育中氣,是又考慮到防止邪氣傳變至太陰。」如此周全的考慮真是用心良苦。 |
|
又曰:「桂枝湯爲一百一十三方之冠,乃滋陰和陽,調理榮衛,解肌發汗之第一方也。世人咸謂桂枝止汗,不知先輩言無汗不得用桂枝者,正以桂枝湯中有芍藥之酸寒,益陰斂血能止汗故也。(眉批:先輩云有汗不得用麻黃,是言麻黃湯也。無汗不得用桂枝,是言桂枝湯也。非言麻黃、桂枝二藥味也,須知之。)其實芍藥功在止煩,煩止汗亦止,故反煩、更煩、與心悸而煩者,咸賴之。」要知桂枝湯治表虛,能解肌以發榮中之汗,而不能開皮毛之竅以發衛分之汗。故汗不出,脉浮?者,是麻黃湯證,即不得與桂枝湯矣。庸工妄謂桂枝湯專治中風,不治傷寒。不知此湯,凡中風、傷寒,脉浮弱而表不解者,以及自汗、盜汗,虛瘧、虛痢,柔痙、瘛瘲,小兒慢驚等證,皆隨手而效。因知仲景一方可通百病,後人一證,便集百方以眩人,豈不陋哉? |
柯韻伯又說:「桂枝湯冠於一百一十三方之首,乃是滋陰和陽,調理營衛,解肌發汗之第一方。世人都說桂枝湯能止汗,而不知道先賢說過無汗者不得用桂枝湯,就是因為桂枝湯中有芍藥酸寒之品,益陰斂血所以能止汗。(眉批:先賢說過有汗不得用「麻黃」,是指麻黃湯。無汗不得用「桂枝」,是指桂枝湯,不是單指麻黃、桂枝二味藥,必須要知道。)其實芍藥之功效在於止煩,煩止則汗出亦止,所以反煩、更煩、心悸而煩諸證,都要用芍藥。」要知道桂枝湯治療表虛證,能解肌以發營分之汗,但不能開發皮毛之汗孔以發衛分之汗。所以汗不出、脈浮緊者,屬於麻黃湯證,就不可以給予桂枝湯。庸醫則錯誤地說桂枝湯專門治太陽中風,不能治太陽傷寒。要知道,凡是太陽病中風、傷寒,脈浮弱而表不解者,以及自汗、盜汗、虛瘧、虛痢、柔痙、瘛瘲,小兒慢驚等病證,用桂枝湯都能立即見效。因此而知道張仲景一個方子可以通治百病,而後世之醫治療一證,就集中了上百個方子,令人看了眼花繚亂,難道不是很醜陋嗎? |
原文 | 翻譯 | |
太陽少陽合病,必自下利者,此方主之。 |
太陽少陽合病,必自下利者,此方主之。 |
|
黃芩(五錢) 白芍(五錢) 甘草(炙,三錢) 大棗(三枚)水煎,温服。 |
黃芩(五錢) 白芍(五錢) 甘草(炙,三錢) 大棗(三枚)用水煎煮,溫服。 |
|
太陽少陽合病者,身?、頭痛脊強、而又脇痛、耳聾、寒?、嘔而口苦也。必自下利者,表實裏虛,邪?漸攻於裏也。若太陽與陽明合病,爲在表,當與葛根湯發汗。若陽明與少陽合病,爲在裏,當與大柴胡湯下之。此太陽少陽合病下利,非汗下所宜,故與黃芩湯。盖虛而不實者,苦以堅之,酸以收之,故用黃芩、白芍以堅斂腸胃。弱而不實者,甘以補之,故用甘草、大棗以補益腸胃也。温病始發即可用黃芩湯,以去邪?爲妙。傷寒必傳至少陽,邪?漸次入裏,方可用黃芩佐柴胡以和解之。此辯温病與傷寒異治之要訣也。 |
太陽少陽合病,證見身熱、頭痛脊強、以及脅痛、耳聾、寒熱往來、嘔而口苦。如果出現下利,這是表實裏虛,邪熱漸漸入裏所致。如果太陽與陽明合病,病屬於在表,應當用葛根湯發汗。如果陽明與少陽合病,病屬於在裏,應當用大柴胡湯攻下。這是太陽少陽合病而下利,不適合用發汗或攻下,所以給與黃芩湯。大凡虛而不實者,用苦味藥來堅固,用酸味藥來收斂,所以用黃芩、白芍以堅固收斂腸胃。弱而不實者,用甘味藥來補益,所以用甘草、大棗以補益腸胃。溫病初起時即可用黃芩湯,其好處是去除邪熱。傷寒病必然要邪氣傳至少陽,邪熱逐漸入裏,才可以用黃芩輔助柴胡以和解少陽。這是區別溫病與傷寒病不同治法之要訣。 |
原文 | 翻譯 | |
《傷寒論》曰:陽明傷寒,脉浮滑,此以表有?裏有(寒)?,此方主之。(按:「裏有寒」句之「寒」字,當是「?」字。若是「寒」字,非白虎湯證也,宜改之。或曰:此「寒」字,當作寒鬱爲?之「寒」。) |
《傷寒論》曰:陽明傷寒,脈浮滑,此以表有熱裏有(寒)熱,此方主之。(按:「裏有寒」句之「寒」字,應該是「熱」字。如果是「寒」字,不是白虎湯證,應該作更改。有人說:這個「寒」字,應當是寒鬱化熱之「寒」。) |
|
石膏(生,八錢) 知母(三錢) 甘草(生,一錢半) 粳米(二錢) 竹葉(三十片) 水煎冷服。加人參一錢五分,名白虎加人參湯。 |
石膏(生,八錢) 知母(三錢) 甘草(生,一錢半) 粳米(二錢) 竹葉(三十片) 用水煎煮,冷服。加人參一錢五分,名為白虎加人參湯。 |
|
白虎,西方庚辛金神也。五行之理,成功者退,如秋金之令行,則夏火之炎息。名曰白虎,所以行清肅之令而除?也。 |
白虎是西方庚辛之神,屬金。五行之理,氣極盛時就會退下來,例如秋天金氣當令,則夏日火氣之炎熱就會消退。將其命名為「白虎」,就是因爲此湯能施行清肅之令而除熱。 |
|
按:白虎湯乃温病主方也,雖爲陽明解利之藥,實解胃本內蒸之?,非徒治在經之?也。以邪傷胃,所以必需。若在經之?,自有葛根湯等方治法,並無借於白虎也。所以温病誤用麻黃、桂枝,傷寒誤用白虎、黃芩,輕者必重,重者必危。設?鬱胃裏,已成燥結,而徒用白虎,既無逐結之能,且以剛悍而伐胃氣,反抑邪氣內鬱,致脉不行,因而沉伏微細,便謂陰脉,益不敢議下,日惟雜進白虎、解毒,以爲穩妥。愈投愈危,至死不悟。此承氣、涼膈之所以必需也,明者自知之。 |
按:白虎湯是治療溫病之主方,雖然屬於清解陽明之藥,實際上是能解除胃中蒸騰之熱,而非只是醫治陽明在經之熱。因為邪熱傷胃,所以必需用白虎湯。如果是陽明在經之熱,自然有葛根湯等方劑與治法,並不需要借用白虎湯。所以,如果治療溫病誤用了麻黃湯、桂枝湯,而治療傷寒病誤用了白虎湯、黃芩湯,病輕者必定加重,病重者必定轉危。假如熱邪鬱閉於胃中,已經形成燥結,而只是用白虎湯,既沒有攻逐熱結之能力,而且因爲其力峻猛而傷伐胃氣,反而使邪氣內鬱,引致脈氣不行,因而脈象出現沉伏微細,就說是陰脈,更加不敢考慮攻下之法,每天只雜投白虎湯、解毒湯,以求穩妥。如此越治病證越危重,直到將病者治死也不悔悟。這就是為什麼必需要有承氣湯、涼膈散,明白人自然知道我所說的。 |
|
又按:以石膏一物之微,入甘温隊中,則爲青龍。從清涼同氣,則爲白虎。設傷寒在表之風寒未除,當用青龍而反用白虎;温病在裏之?渴已逼,當用白虎而反用青龍,則用者之誤不小。(?結在裏,白虎以匡青龍之不逮;誤犯少陰,真武以救青龍之妄投。神乎其神矣!) |
又按:只用一味石膏,加入甘溫藥隊之中,就成了大青龍湯;加入同氣之清涼藥隊中,則成了白虎湯。假如傷寒病在表之風寒邪氣未除,應當用大青龍湯而反用了白虎湯;與溫病已經熱邪在裏而口渴,應當用白虎湯而反用了大青龍湯,醫者所犯之錯誤實在不小。(熱結在裏,用白虎湯以彌補大青龍湯之不足;誤治而傷及少陰,用真武湯又能救治因誤用大青龍湯所致之壞病。真是神乎其神啊!) |
原文 | 翻譯 | |
陽明病痞滿燥實,譫語、煩渴、腹痛、便秘,此方主之。 |
陽明病痞滿燥實,譫語、煩渴、腹痛、便秘,用此方主之。 |
|
大黃(酒浸,四錢) 芒硝(二錢) 厚朴(薑炒,四錢) 枳實(麩炒,二錢)水煎,溫服。 (病有宜加倍者,仲景原方大黃、厚朴各四兩,芒硝、枳實各二兩,分三服。) |
大黃(酒浸,四錢) 芒硝(二錢) 厚朴(薑炒,四錢) 枳實(麩炒,二錢) 用水煎煮,溫服。 (病重時需要加倍藥量,張仲景原方用大黃、厚朴各四兩,芒硝、枳實各二兩,分三次服用。) |
|
大黃蕩熱斬關,破實於腸胃。芒硝潤結軟堅,化燥於肛門。厚朴導滯,節制硝、黃之太寒。枳實瀉滿,輔佐厚朴之下氣。 |
大黃蕩滌熱邪猶如過關斬將,攻破腸胃之實邪。芒硝潤結軟堅,化解肛門之燥熱。厚朴導滯,能制約芒硝、大黃之氣過於寒涼。枳實瀉滿,能輔佐厚朴導氣下行。 |
原文 | 翻譯 | |
陽明病,心腹服1滿,潮?,狂言而喘,此方主之。 |
陽明病,心腹脹滿,潮熱,狂言而喘,用這方主治。 |
|
1此處當有誤,應為脹滿。 |
||
大黃(酒浸,三錢) 厚朴(二錢) 枳實(一錢)水煎温服。 |
大黃(酒浸,三錢) 厚朴(二錢) 枳實(一錢)用水煎煮,溫服。 |
原文 | 翻譯 | |
陽明病,不惡寒反惡?,大便秘,譫語,此方主之。 |
陽明病,不惡寒反見惡熱,大便秘,譫語,這方主之。 |
|
大黃(酒浸,三錢) 芒硝(三錢) 甘草(炙,二錢)水煎温服。 | 大黃(酒浸,三錢) 芒硝(三錢) 甘草(炙,二錢)用水煎煮,溫服。 | |
王海藏曰:「仲景三承氣,有大、小、調胃之殊,今人不分大小上下緩急用之,豈不失立方本意哉?大?大實用大承氣,小?小實用小承氣,胃實燥結用調胃承氣,以甘草緩其下行而祛胃?也。若病大用小,則邪氣不伏。病小用大,則過傷元氣。病在上而瀉下,則上?不清。病在下而瀉上,則下?不除。用方者豈可一槩混施乎?」 | 王海藏說:「張仲景的三承氣湯,有大、小、調胃之分別,今天的醫者不分承氣湯之大小、病位之上下、病情之緩急而用,怎麼會不違反此三方創立方劑之本意呢?大熱大實者用大承氣湯,小熱小實者用小承氣湯,胃實燥結者用調胃承氣湯,用甘草以緩和藥物下行之性而祛除胃熱。如果病重而用小承氣湯,則邪氣不能被祛除。病輕而用大承氣湯,則會過傷元氣。病位在上而瀉下,則在上之熱邪不能被清。病位在下而瀉上,則在下之熱邪不能被除。醫者用方怎麼可以全部混合使用呢?」 | |
喻嘉言曰:「傷寒陽明篇,總是以外證之解與不解,氣之轉與不轉,臍腹之痛與不痛,脉之弱與不弱,汗出之多與不多,小便之利與不利,邪?之熾與不熾,津液之乾與不乾,而辯腹中燥屎多與不多,溏與不溏,以消息微下之法。故惟手足濈然汗出,大便已硬者,主之以大承氣湯焉。其他一則曰宜用導法,再則曰不可攻之,再則曰少與小承氣湯,再則曰明日再與一升,再則曰宜大承氣湯。全是商量治法,聽人臨時斟酌以祈無誤,所以不用主之二字,此等處關係安危最大。盖?邪入胃,不以苦寒攻之則胃傷。然寒藥本以救胃也,不及則藥不勝邪,太過則藥反傷正。況不勝其邪,必盡傷其正。徒傷其正,未心1盡去其邪。仲景所以諄諄於二者之間者,恐傷寒裏未實也。」 | 喻嘉言說:「《傷寒論》陽明病篇,總是根據其外證是否被解除,氣機是否已經轉動,臍腹間是否疼痛,脈氣是否虛弱,汗出多或不多,小便利或不利,邪熱是否熾盛,津液是否乾枯,來辨別腹中燥屎多或不多,大便是否溏泄,進而確定用藥之加減以不使攻下太過。所以只有手足不斷出汗,大便已硬,才用大承氣湯為主方。其餘情況下,或者說宜用導法,或者說不可攻之,或者說少少給予小承氣湯,或者說明日再給與一升藥液,或者說宜用大承氣湯。全部都是因應不同情況而設立的治法,全憑醫者根據具體病情臨證時變化以期治療無誤,所以在原文中都不用「主之」兩字,這些方面最關乎病人的性命安危。熱邪入胃,不用苦寒藥物攻之則胃氣受損。但寒藥本來是用來拯救胃氣,藥力不及則藥不勝邪,藥力太過則反傷正氣。何況藥力不勝熱邪,必然會盡傷正氣。只是損傷正氣,未必能盡去其邪熱。張仲景之所以在正氣與邪氣之間不厭其煩地論述,就是恐怕傷寒病裏熱之邪尚未真正成為可下之實證。」 | |
1心:當爲「必」字。 | ||
按:傷寒裏實方下,温病?勝即下,其治法亦無大異。但傷寒其邪在表,自氣分而傳入血分,下不厭遲。温病其邪在裏,由血分而發出氣分,下不厭早。(眉批:「温病下不厭早」一語,發從來所未發。)其證不必悉具,但見舌黃嘔渴,痞燥滿痛一二證,便於升降、增損雙解、加味涼膈、加味六一、解毒承氣等方,酌度病情上下,輕重緩急下之,以撤其邪毒,無不獲效。大凡温病,邪?內熾,貴乎早治。乘人血氣未亂,肌肉未消,津液未耗,病人不至危殆,投劑不至掣肘,下後亦易平復。欲為萬全之策者,不過知邪之所在,早拔去病根為要耳。但要量人之壯弱,度邪之輕重,察病之緩急,然後用藥,不至空投,投藥無太過不及之弊。(眉批:此說情理兼到,淋漓痛快。讀至此,心曠神怡。)是以仲景治傷寒,自大柴胡以下立三承氣,多與少與,自有上下輕重緩急之殊。若温病勿拘「傷寒下不厭遲」之說,如應下之證,見下無結糞,則以為下之早,或以為不應下之證,紛紛聚訟。殊不知仲景立三承氣本為逐邪而設,非專為結糞而設也。必俟其糞結而後下之,則血液為邪所搏,變證迭起,是猶養虎遺患也。況多有溏糞失下,但蒸作極臭,如敗醬、如藕泥,至死不結者。倘酌用前方,穢惡一下,邪?自此而消,脉證自此而退,豈徒孜孜糞結而後行哉?假如久病,精枯血燥之人,或老人血液衰竭,多主燥結。或病後血氣未復,亦多燥結。在經所云,「不更衣十日無所苦」,有何妨害?是燥結不至損人,?毒之為殞命也。此辯温病與傷寒下遲、下早異治之要訣也。(眉批:千古不磨之論,從何處得來?) | 按:傷寒病裏熱實證齊全才能用下法,溫病熱邪旺盛即可用下法,兩者治法亦沒有很大的分別。但是傷寒病邪氣在表,由氣分傳入血分,用瀉下之法不會嫌太遲;溫病熱邪在裏,由血分而發出氣分,用瀉下之法則不會嫌太早。(眉批:「溫病下不嫌早」一句,說出了前人沒有說過的話。)不需要見到所有證候,只要出現舌苔黃、嘔吐口渴、腹中痞滿燥痛等一兩個證候,便可以根據病情輕重,病位上下,病勢緩急,酌情運用升降散、增損雙解散、加味涼膈散、加味六一散、解毒承氣湯等方盡快攻下,以清除邪毒,全部都能有效。凡是溫病,邪熱內盛,及早治療最為重要。乘着人的血氣未亂,肌肉未消,津液未耗,病人未到危殆的時候,用藥就不會有任何掣肘,攻下後身體亦容易恢復。臨證時要想有萬全之策,關鍵在於知道邪氣所在之位,盡早拔去病根罷了。但是要根據病體的強弱,邪氣的輕重,病勢的緩急,然後用藥,就不至於無的放矢,亦不會有用藥太過或不及的問題了。(眉批:這樣說合情合理,淋漓痛快。讀書讀到這裏,令人心曠神怡。)所以張仲景治傷寒病,由大柴胡湯之後創立三承氣湯,給予甚麼承氣方,自然有上下輕重緩急之不同。對於溫病就不要拘泥於「傷寒下不嫌遲」之說,如果見到應該要瀉下之病證,但糞便中並沒有乾結之大便,就以為攻下太早,或以為不屬於攻下之病證,就會有各種不同說法。這其實是不知張仲景創立三承氣湯本來是為了驅逐邪氣,而不是專門為結糞所創立。如果一定要等到大便乾結才用下法,則血液被邪熱所傷,變證紛紛出現,這就像養虎爲患了。更何況很多時候大便溏泄,氣味極臭,質地如敗醬、如藕泥,即使到病人將死之時大便都不會乾結。如果酌情運用前面諸方,只要攻下穢濁之邪,熱邪從此就會消散,脈證亦自然消退,哪裏需要一定要等到大便乾結才用下法呢?假如久病,精枯血燥之人,或老人血液衰竭,多見燥結,或者病後血氣未復,亦多見燥結。經書上說:「十天沒有大便亦沒有不舒服」,這有甚麼問題呢?大便燥結不一定會傷人,但是熱毒就會傷及人命了。這是辨別溫病與傷寒病運用下法時早點攻下或遲點攻下之不同治療之關鍵所在。(眉批:這種千古以來不可磨滅之認識到底是從哪裏來的呢?) |
原文 | 翻譯 | |
大柴胡湯 |
||
傷寒陽邪入裏,表證未罷,而裏證又急者,此方主之。 |
傷寒病陽邪入裏,但表證未除,而裏證又迅速出現,用此方主治。 |
|
柴胡(四錢) 半夏(薑汁炒,一錢半) 黃芩(二錢) 白芍(一錢) 枳實(麩炒,一錢) 大黃(酒浸,二錢) 生薑(二錢) 大棗(一枚)水煎,溫服。 |
柴胡(四錢) 半夏(薑汁炒,一錢半) 黃芩(二錢) 白芍(一錢) 枳實(麩炒,一錢) 大黃(酒浸,二錢) 生薑(二錢) 大棗(一枚)用水煎煮,溫服。 |
|
表證未罷,寒?、脇痛、口苦而嘔尚在也。裏證又急,大便難而燥實也。有表證故用柴、芩以解表,有裏證故用枳、黃以攻裏。白芍能和少陽,半夏能止嘔逆,薑、棗又所以和中而調衛榮也。少陽病六七日至十餘日,大便不行,脇下濈濈汗出,方可用大柴胡湯微利之。緣膽無出入,瀉土所以瀉木也。如脇下無汗,為膽未實。設誤下之,必犯少陽之本,則胸滿、煩驚、小便不利、譫語、一身盡重不可轉側。又宜用: |
傷寒病表證未解時,寒熱往來、脅痛、口苦而嘔等證仍在。裏證則已迅速出現,大便難而燥實。有表證所以用柴胡、黃芩解表,有裏證所以用枳實、大黃以攻裏。白芍能和少陽之氣,半夏能降逆止嘔,生薑、大棗又能調和胃氣以調和營衛。少陽病六七日到十餘日,大便不通,脅下不斷汗出,才可用大柴胡湯輕輕瀉下。由於膽腑無出入,瀉土氣是爲了瀉木氣。如果脅下無汗,是膽氣未實。如果誤用下法,必然損傷少陽膽腑之氣,因而出現胸滿、煩驚、小便不利、譫語、全身沉重不能轉側。此時又適宜用: |
|
柴胡龍骨牡蠣湯 |
||
柴胡(四錢) 半夏(三錢) 茯苓(二錢) 人參(一錢) 龍骨(錢半) 牡蠣(錢半) 桂枝(錢半) 鈆丹(錢半) 大黃(二錢) 生薑(錢半) 大棗(一枚)水煎將成,方入大黃,煎一二沸(不欲味全而傷中氣),去渣,温服。薛氏去鈆丹,加黃連、黃芩、當歸各一錢半。鈆丹,即黃丹1也。 |
柴胡(四錢) 半夏(三錢) 茯苓(二錢) 人參(一錢) 龍骨(錢半) 牡蠣(錢半) 桂枝(錢半) 鉛丹(錢半) 大黃(二錢) 生薑(錢半) 大棗(一枚)用水煎煮,快將煮好時,才加入大黃,煮一二沸(不想讓大黃之味盡出而傷及中氣),去渣,溫服。薛氏去鉛丹,加黃連、黃芩、當歸各一錢半。鉛丹,即是黃丹。 |
|
1黃丹:即鉛丹。 |
||
按:大柴胡湯本為裏證已急而表證未罷者設,設若用以治温病,最為穩妥。雙解散,荊、防以解表,硝、黃以攻裏,為雙解之重劑。大柴胡,柴、芩以解表,枳、黃以和裏,為雙解之輕劑。若內?甚者,合黃連解毒湯,或白虎湯,以治老弱人,及氣血兩虛人之温病尤為適宜。予去半夏,加陳皮,合黃連解毒湯、升降散,名增損大柴胡湯,用之累騐。 |
按:大柴胡湯本來是為了裏證已經非常急迫但表證尚未解除而設,假如用來醫治溫病,最為穩妥。雙解散中,荊芥、防風用來解表,芒硝、大黃用來瀉下,是雙解法之重劑。大柴胡湯中,柴胡、黃芩用來解表,枳實、大黃用來調和裏氣,是雙解法之輕劑。如果內熱熾盛,合用黃連解毒湯,或白虎湯,用來治療老弱或氣血兩虛之人所患溫病更加適宜。我去除方中之半夏,加陳皮,合用黃連解毒湯、升降散,將之命名為增損大柴胡湯,屢有效驗。 |
原文 | 翻譯 | |
温病?鬱腠理,以辛涼解散,不至還裏而成可攻之證,此方主之。乃內外雙解之劑也。 |
溫病熱邪鬱閉腠理,用辛涼解散法,不使表還入於裏而成可以攻下之證,用此方主治。這是內外雙解之方劑。 |
|
柴胡(四錢) 薄荷(二錢) 陳皮(一錢) 黃芩(二錢) 黃連(一錢) 黃柏(一錢) 栀子(一錢) 白芍(一錢) 枳實(一錢) 大黃(二錢) 廣薑黃(七分) 白殭蠶(酒炒,三錢) 全蟬蛻(十個) 嘔加生薑(二錢) 水煎,去渣,入冷黃酒一兩,蜜五錢,和勻冷服。 |
柴胡(四錢) 薄荷(二錢) 陳皮(一錢) 黃芩(二錢) 黃連(一錢) 黃柏(一錢) 梔子(一錢) 白芍(一錢) 枳實(一錢) 大黃(二錢) 廣薑黃(七分) 白殭蠶(酒炒,三錢) 全蟬蛻(十個) 嘔加生薑(二錢) 用水煎煮,去渣,再加入冷黃酒一兩,蜂蜜五錢,調和均勻後冷服。 |
原文 | 翻譯 | |
傷寒温病,表裏實?,此方主之。此河間原方也。 |
傷寒、溫熱病,表裏實熱,用此方主治。這是劉河間的原方。 |
|
防風 荊芥 薄荷 麻黃 當歸 川芎 白芍 白朮(土炒) 連翹(去心) 梔子 大黃(酒浸) 芒硝(各五分) 桔梗(一錢) 黃芩(一錢) 石膏(四錢) 滑石(三錢) 甘草(二錢)水煎,温服。 |
防風 荊芥 薄荷 麻黃 當歸 川芎 白芍 白朮(土炒) 連翹(去心) 梔子 大黃(酒浸) 芒硝(各五分) 桔梗(一錢) 黃芩(一錢) 石膏(四錢) 滑石(三錢) 甘草(二錢)用水煎煮,溫服。 |
|
防風、麻黃以解表,薄荷、荊芥以清上,大黃、芒硝以滌腸胃,滑石、栀子以利水道,桔梗、石膏以清肺胃之邪,而連翹又所以祛諸經之遊火。風?為患,肝木主之,芎、歸、白芍和肝血以息風熱,而白术、甘草又所以建運脾土,能勝濕熱、禦風火故也。方中倍用六一者,以伏氣所蒸之濕?,半從肌表而泄,半從水道而利也。按:此乃河間舊解耳。予謂麻黃性大?,冬時正傷寒發汗之要藥也。温病乃雜氣中之一也,斷無正發汗之理,於法為大忌,即河間亦未言及。不如易殭蠶、蟬蛻得天地清化之氣,以滌疫氣,散結行經,升陽解毒。且鬱?伏於五內,傷損正氣,脹悶不快,川芎香竄,走泄真元,白术氣浮,填塞胃口,皆非温病所宜,不如易黃連、薑黃闢邪除惡,佐歸、芍涼血散鬱以退蒸,則心肝和而風火自熄矣,因名增損雙解散。 |
防風、麻黃用來解表,薄荷、荊芥用來清上焦之熱,大黃、芒硝用來蕩滌腸胃,滑石、梔子用來利水道,桔梗、石膏用來清肺胃之熱邪,而連翹是用來祛除各經脈中之遊火。風熱所致之病與肝木密切相連,川芎、當歸、白芍和肝血以熄風熱邪氣,而白朮、甘草則用來建運脾土,如此就能除濕熱而平定風火。方中倍用六一散,是為了使伏氣蒸騰之濕?,有一半從肌表泄走,一半從水道滲利。按:這是劉河間舊有的解釋。我認為麻黃性大熱,是冬天治正傷寒發汗之要藥。溫病是雜氣之一,絕對沒有必須發汗之理,這在治法上是大忌,也是劉河間沒有提到的。不如換上得天地清化之氣的殭蠶、蟬蛻,用來蕩滌疫氣,散結通經,升陽解毒。而且鬱熱內伏於五臟,傷損正氣,胸腹脹悶不舒,川芎辛香走竄,能走泄元氣,白朮之性上浮,能堵塞胃氣,這都不適宜於溫病,不如換上黃連、薑黃以辟邪除惡,輔以當歸、白芍涼血散鬱以消退熱蒸,如此則心肝之氣和而風火之邪自然平熄,因此命名為增損雙解散。 |
原文 | 翻譯 | |
温病主方。(温毒流注,無所不至。上干則頭痛目眩耳聾,下流則腰痛足腫,注于皮膚則斑疹瘡瘍,壅于腸胃則毒利膿血,傷于陽明則腮臉腫痛,結于太陰則腹滿嘔吐,結于少陰則喉痺咽痛,結于厥陰則舌捲囊縮。此方解散陰陽內外之毒,無所不至矣。) |
治療溫病之主方。(溫毒邪氣流注,無所不到。邪氣犯上則頭痛目眩耳聾,邪氣下注則腰痛足腫,注於皮膚則斑疹瘡瘍,壅結於腸胃則毒痢膿血,傷於陽明則腮臉腫痛,結於太陰則腹滿嘔吐,結於少陰則喉痹咽痛,結於厥陰則舌捲縮縮。此方能解散陰陽內外之毒邪,真是無所不到。) |
|
白殭蠶(酒炒,三錢) 全蟬蛻(十二枚) 廣薑黃(七分) 防風(一錢) 薄荷葉(一錢) 荊芥穗(一錢) 當歸(一錢) 白芍(一錢) 黃連(一錢) 連翹(去心,一錢) 栀子(一錢) 黃芩(二錢) 桔梗(二錢) 石膏(六錢) 滑石(三錢) 甘草(一錢) 大黃(酒浸,二錢) 芒硝(二錢) 水煎,去渣,充1芒硝,入蜜三匙,黃酒半酒杯,和勻冷服。 | 白殭蠶(酒炒,三錢) 全蟬蛻(十二枚) 廣薑黃(七分) 防風(一錢) 薄荷葉(一錢) 荊芥穗(一錢) 當歸(一錢) 白芍(一錢) 黃連(一錢) 連翹(去心,一錢) 梔子(一錢) 黃芩(二錢) 桔梗(二錢) 石膏(六錢) 滑石(三錢) 甘草(一錢) 大黃(酒浸,二錢) 芒硝(二錢)用水煎煮,去渣,加入芒硝,加入蜂蜜三匙,黃酒半酒杯,調勻後冷服。 | |
1按:有指為沖服之沖。充,本義為填滿。本句意為加入芒硝,亦通。 | ||
按:温病本末身凉不渴、小便不赤、脉不洪數者,未之有也。河間以傷寒為雜病,温病為大病,特立雙解散以兩解温病表裏之?毒,以發明温病與傷寒異治之秘奧,其見高出千古,深得長沙不傳之秘。且長沙以「兩感」為不治之證,傷寒病「兩感」者亦少,一部《傷寒論》僅見麻黃附子細辛湯一證。惟温病居多,以温病咸從三陰發出三陽,乃邪?亢極之證,即是「兩感」。惜長沙温病方論散佚不傳,幸存刺五十九穴2一法。惟河間雙解散,解鬱散結,清?導滯,可以救之,必要以雙解為第一方,信然。予加減數味,以治温病,較原方尤覺大騐。戊寅四月,商邑貢生劉兆平,年八旬,患温病,表裏大?,氣噴如火,舌黃口燥,譫語發狂,脉洪長滑數,予用原方治之,大汗不止,舉家驚惶。急易大復甦飲一服汗止,但本證未退,改製增損雙解散方,兩劑而病痊。因悟麻黃春夏不可輕用,因悟古方今病不可過執也。所以許學士有云:「讀仲景之書,學仲景之法。不可執仲景之方,乃為得仲景之心也。」旨哉斯言!(河間雙解、三黃俱用麻黃,仍是牽引叔和舊說。盖温病?鬱,自裏達表,亦宜解散,但以辛涼為妙。) | 按:溫病從頭到尾不出現身涼不渴、小便不赤、脈象不洪數的情況從來都是沒有的。劉河間認為傷寒病是雜病,溫病卻是大病,特意創立雙解散用來兩解溫病表裏之熱毒,用來闡述溫病與傷寒病不同治法的奧秘,其見解高出千古,深得張仲景沒有用言語說出來之秘密。而且張仲景認為「兩感」屬於不治之證,傷寒病「兩感」的患者亦少,一部《傷寒論》只有麻黃附子細辛湯所治為「兩感」證。只有溫病「兩感」居多,因為溫病都是邪氣從三陰外達三陽,屬於邪熱亢極之病證,這就是「兩感」。可惜張仲景治療溫病之方論散失而沒有留傳下利,幸虧保存了刺五十九穴之法。只有劉河間的雙解散,解鬱散結,清熱導滯,可以治療此證,必須以雙解散作為治療溫病之第一方,確實是這樣子。我將此方加減數味,用來治溫病,覺得比原方更有療效。戊寅年四月,商邑貢生劉兆平,八十歲,患溫病,表裏大熱,呼吸之氣猶如噴火,舌苔黃口燥渴,譫語發狂,脈洪長滑數,我用原方醫治,結果大汗不止,全家都很驚惶。我急忙換成大復甦飲,一服藥後停止出汗,但原來的病證並未消退,將其改成增損雙解散,服兩劑而病即癒。因此而明白在春夏不可輕易用麻黃,亦因此而明白用古方治今病不可過於執着。所以許叔微曾說:「讀張仲景之書,要學習張仲景之法。臨證時不拘泥於張仲景之方,才算真正得到張仲景之心。」這說得太好了!(劉河間雙解散、三黃石膏湯都用麻黃,這是受王叔和舊有的說法影響。而溫病熱邪鬱閉,從裏達表,亦適宜解散,只是應該用辛涼之法。) | |
原文 | 翻譯 | |
傷寒温病,火鬱上焦,大?面赤,舌黃唇焦者,此方主之。此河間原方也。 |
傷寒病與溫病,火邪鬱閉於上焦,大熱面赤,舌苔黃唇口乾焦,用此方主治。這是劉河間的原方。 |
|
連翹(二錢) 黃芩(二錢) 枝子1(二錢) 薄荷(酒浸) 芒硝(各三錢) 甘草(生,一錢) 竹葉(三十片)水煎,去渣,入蜜冷服。 |
連翹(二錢) 黃芩(二錢) 梔子(二錢) 薄荷(二錢) 大黃(酒浸) 芒硝(各三錢) 甘草(生,一錢) 竹葉(三十片)用水煎煮,去渣,加入蜂蜜,冷服。 |
|
1枝子:即梔子。 |
原文 | 翻譯 | |
温病主方。(余治温病,雙解、涼膈愈者不計其數。若病大頭、瓜瓤1等温,危在旦夕,數年來以二方救活者,屈指以算百十餘人,真神方也。其共珍之。) |
治療溫熱病之主方。(我用雙解散、涼膈散治療溫熱病,治愈的人不計其數,如見大頭瘟、瓜瓤瘟等溫疫病,危在旦夕,數年以來用這二方救活的人,屈指一算也有百多人,真是神方了。大家都要珍惜此方。) |
|
1《雜病源流犀燭·瘟疫源流》:「瓜瓤瘟,胸高脅起,嘔血如汁是也。」 |
||
白殭蠶(酒炒,三錢) 蟬蛻(全,十二枚) 廣薑黃(七分) 黃連(二錢) 黃芩(二錢) 栀子(二錢) 連翹(去心) 薄荷 大黃 芒硝(各三錢) 甘草(一錢) 竹葉(三十片) 水煎去渣,充芒硝,入蜜、酒冷服。若欲下之,量加硝、黃。胸中?加麥冬;心下痞加枳實;嘔渴加石膏;小便赤數加滑石;滿加枳實、厚樸。 |
白殭蠶(酒炒,三錢) 蟬蛻(全,十二枚) 廣薑黃(七分) 黃連(二錢) 黃芩(二錢) 梔子(二錢) 連翹(去心) 薄荷 大黃 芒硝(各三錢) 甘草(一錢) 竹葉(三十片) 用水煎煮,去渣,放入芒硝,再入蜂蜜與酒,冷服。如果想攻下,酌量增加芒硝、大黃。胸中熱者加麥冬;心下痞者加枳實;嘔與渴者加石膏;小便赤數者加滑石;心下滿者加枳實、厚朴。 |
|
連翹、荷、竹味薄而升浮,瀉火於上。芩、連、栀、薑味苦而無氣,瀉火於中。大黃、芒硝味厚而鹹寒,瀉火於下。殭蠶、蟬蛻以清化之品,滌疵癘之氣,以解温毒。用甘草者,取其性緩而和中也。加蜜、酒者,取其引上而導下也。 |
連翹、薄荷,竹葉味薄而升浮,瀉上焦之火;黃芩、黃連、梔子、薑黃味苦而氣薄,瀉中焦之火;大黃、芒硝味厚而鹹寒,瀉下焦之火;殭蠶、蟬蛻爲清化之品,可以蕩滌瘟癘之氣,用來解除溫毒;用甘草是取其性緩而調和中焦;加蜂蜜與酒,取其引藥上行與引藥導下。 |
原文 | 翻譯 | |
傷寒温病,大?神昏,兩目如火,身如塗硃,燥渴欲死,脉洪長滑數者,此方主之。此河間原方也。 |
傷寒病與溫病,高熱神昏,目赤如火,皮膚紅赤如塗硃紅之色,燥渴欲死,脈洪長滑數,用此方主治。這是劉河間原方。 |
|
石膏(四錢) 豆豉(二錢) 麻黃(錢半) 黃連(一錢) 黃芩(一錢) 栀子(一錢) 黃柏(一錢)水煎冷服。 |
石膏(四錢) 豆豉(二錢) 麻黃(錢半) 黃連(一錢) 黃芩(一錢) 梔子(一錢) 黃柏(一錢)用水煎煮,冷服。 |
|
傷寒表裏大?,欲攻其裏則表證未解,欲發其表則裏證又急。庸工不識,趦趄1不能下手,待斃而已。殊不知?在三焦,閉濇經絡,津液枯涸,榮衛不通,遂成此證。用解毒石膏以清裏?,麻黃、豆豉以散表?,內外之邪俱燼矣。 |
傷寒病表裏之熱俱盛,想攻其裏但表證卻未解,想發其表但裏證又急迫。一般的醫者不能有灼見,猶豫不決而無法入手治療,病人只能等死了。其實是不知道熱在三焦,閉阻經絡,津液枯涸,營衛不通,才會形成這種病證。用解毒之石膏以清裏熱,麻黃、豆豉以散表熱,則內外之邪氣就都能平息了。 |
|
1趦趄:即趑趄,音 zī jū。原意為行走困難,用來形容疑懼不決,猶豫觀望。 |
原文 | 翻譯 | |
温病主方。表裏三焦大?,五心煩?,兩目如火,鼻乾面赤,舌黃唇焦,身如塗硃,燥渴引飲,神昏譫語,服之皆愈。 |
治療溫熱病之主方。表裏三焦?邪盛極,五心煩?,目赤如火,鼻乾面赤,舌苔黃唇口焦,皮膚紅赤如塗上硃紅之色,燥渴飲水,神昏譫語,服此方皆能癒。 |
|
石膏(八錢) 白殭蠶(酒炒,三錢) 蟬蛻(十個) 薄荷(二錢) 豆豉(三錢) 黃連 黃柏(鹽水微炒) 黃芩 枝子 知母(各二錢)水煎去渣,入米酒、蜜冷服。腹脹疼或燥結加大黃。 |
石膏(八錢) 白殭蠶(酒炒,三錢) 蟬蛻(十個) 薄荷(二錢) 豆豉(三錢) 黃連 黃柏(鹽水微炒) 黃芩 梔子 知母(各二錢) 用水煎煮,去渣,加入米酒、蜂蜜,冷服。腹脹疼痛或大便燥結者加大黃。 |
|
寒能制?,故用白虎湯。苦能下?,故用解毒湯。佐以荷、豉、蠶、蟬之辛散升浮者,以温病?毒至深,表裏俱實,揚之則越,降之則鬱。鬱則邪火猶存,兼之以發揚,則炎炎之勢皆燼矣。此內外分消其勢,猶兵之分擊者也。?鬱腠理,先見表證為尤宜。 |
寒能制熱,所以用白虎湯。苦能下熱,所以用解毒湯。再輔以薄荷、豆豉、殭蠶、蟬蛻之辛散升浮,是因為溫病之熱毒極深,表裏邪氣俱實,向外透散則熱邪外越,向裏降泄則熱邪內鬱。熱邪內鬱則邪火還在,再加上發散之方法,則火邪上炎之勢最終都被熄滅。這是內外分消其勢,就像用兵分頭迎擊對方。熱邪鬱閉腠理,先見到表證者,用此法更適宜。 |
原文 | 翻譯 | |
加炮附子一錢,名附子理中湯。厥逆自利,不渴而嘔,腹痛鴨溏1,此太陰有真寒也,此方主之。 |
加炮附子一錢,名爲附子理中湯。手足厥冷而自利,不渴而嘔,腹痛泄瀉,此爲太陰有真寒,用此方主治。 |
|
1鴨溏:大便清稀如水,狀如鴨屎。 |
||
白术(土炒,三錢) 人參(一錢) 乾薑(炮,二錢) 甘草(炙,二錢) 水煎,溫服。為末,鍊蜜丸,名理中丸,日三夜一服。治瘥後喜唾,久不了了者,此胃有寒飲停留也。 |
白朮(土炒,三錢) 人參(一錢) 乾薑(炮,二錢) 甘草(炙,二錢) 用水煎煮,溫服。將藥物研成藥末,與蜂蜜和合爲丸,名爲理中丸,白天服三次,晚上服一次。主治熱病瘥後,病者多唾涎沫,很久都不能康復,這是胃中有寒飲停留。 |
原文 | 翻譯 | |
大汗出,?不去,內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惡寒者,此方主之。 |
大汗出,發熱未有停止,腹部拘急疼痛,四肢疼痛,又下利,手足厥冷而惡寒,用此方主治。 |
|
附子(生) 乾薑(生) 甘草(炙,各二錢) 水煎温服,一云冷服。《經》曰:「治寒以?,凉而行之。」否則戴陽者,反增上燥,耳目口鼻出血者有之矣。謹小慎微,醫豈易言哉!加人參即四味回陽飲。 |
附子(生) 乾薑(生) 甘草(炙,各二錢)用水煎煮,溫服。另一說法,冷服。《經》書說:「用熱藥治寒證,等藥物涼之後才服用。」否則,若病者是戴陽證,熱藥會使浮陽上逆而燥傷陰血,可能會導致耳目口鼻出血。要小心謹慎,做醫生哪裏是說說這麼容易啊!加上人參就是四味回陽飲。 |
|
此方通治三陰脉沉惡寒、手足厥逆之證。故用附子之生者,上行頭項,外徹肌表,以温經散寒。乾薑亦用生者,以內温藏府。甘草獨用炙者,以外温榮衛,內補中焦也。 |
此方都能通治三陰病脈沉而惡寒、手足厥逆之證。所以用生附子,能上行頭項,外達肌表,用以溫經散寒。乾薑亦生用,用以內溫臟腑。只有甘草炙過,用以外溫營衛之氣,內補中焦脾胃。 |
|
《瑣言》曰:「仲景云:『病發?頭痛,脉反沉。若不瘥,身體疼痛者,當救其裏,宜四逆湯。』此證出《太陽篇》。又云:『少陰病始得之,反發?。脉沉者,麻黃附子細辛湯。』此證出《少陰篇》。竊詳太陽病發?頭痛,法當脉浮,今反沉。少陰病脉沉,法當無?,今反發?。仲景於此兩證,各言『反』者,謂反常也(眉批:今人罕識其旨)。盖太陽病脉似少陰,少陰脉病似太陽,所以各謂之『反』,而治之當異也。深究其旨,均是脉沉發?,以其有頭痛,故為太陽病。陽證當發?脉浮,今脉反沉,以裏虛久寒,正氣衰微所致。又身體疼痛,故宜救裏,使正氣內強,逼邪外出,而乾薑、生附亦能出汗而解。假使裏不虛寒,則當見脉浮,而正屬太陽麻黃湯證也。均是脉沉發?,以其無頭痛,故為少陰病。陰證當脉沉無發?,今反發?,以寒邪在表。但皮膚腠理鬱閉為?,知在裏無?,故用麻黃、細辛以發肌表之?,附子以温少陰之經。假使身寒無?,則當見厥逆吐利等證,而正屬少陰四逆湯證也。由是觀之,正氣衰微,脉沉之『反』為重。表邪浮淺,發?之『反』為輕。此四逆湯為劑,不為不重於麻黃附子細辛湯也。又可見熟附配麻黃,發中有補。生附配乾薑,補中有發。」此實治法之神奇,處方之精奧,學者其致思焉。 |
《傷寒瑣言》說:「仲景說:『傷寒病發熱頭痛,脈反而沉。若未癒,身體疼痛者,當救治其裏,適宜用四逆湯。』這一病證出自《太陽病篇》。又說:『少陰病剛得病時,反而發熱。脈沉者,用麻黃附子細辛湯。』這一病證出自《少陰病篇》。我詳細審察太陽病之發熱頭痛,按理應當脈浮,現在反而見沉脈。少陰病見脈沉,按理不應該有發熱,現在反而見發熱。在這二種病證中,仲景都說『反』,是指反常(眉批:現在的人很少能明白此理)。應該是因爲太陽病但脈象卻似少陰病,少陰病但脈象卻似太陽病,所以兩者都稱之爲『反』,而治療當然是不同的。深入探究其中之原理,都是脈沉與發熱,因為病者有頭痛,所以就是太陽病。陽證應當發熱而脈浮,如今脈象反沉,是因為裏虛久寒,正氣衰微所致。又見身體疼痛,所以應當救治其裏,使正氣內強,逼邪外出,而乾薑、生附子亦能使病者出汗而解除表證。假如裏無虛寒,則應當出現脈浮,就完全屬於太陽病麻黃湯證。都是脈沉與發熱,因為病者沒有頭痛,所以就是少陰病。陰證應當脈沉而不發熱,如今反而見發熱,是因為寒邪在表。但寒邪卻鬱閉皮膚腠理而出現發熱,因而知道無裏熱,所以用麻黃、細辛以發散寒邪鬱閉肌表之熱,附子則用以溫補少陰經。假如身寒而無發熱,則應當見手足厥冷、嘔吐下利等證,就完全屬於少陰病四逆湯證。由此可知,正氣衰微,脈沉之『反』爲病重。表邪浮淺,發熱之『反』爲病輕。四逆湯所治之病證一定比麻黃附子細辛湯所治之病證嚴重。另外,由此亦可知熟附子配麻黃,發散之中有溫補。生附子配乾薑,溫補之中有發散。」這實在是神奇之治法,精奧之處方,習醫者在這方面要認真思考。 |
原文 | 翻譯 | |
温病初覺,憎寒體重,壯?頭痛,四肢無力,遍身酸痛,口苦咽乾,胸腹滿悶者,此方主之。 |
溫病初起,嚴重惡寒而身體沉重,高熱頭痛,四肢無力,遍身酸痛,口苦咽乾,胸腹滿悶者,用此方主治。 |
|
白殭蠶(酒炒,一錢) 蟬蛻(五個) 神麯(三錢) 金銀花(二錢) 生地(二錢) 木通 車前子(炒研) 黃芩(酒炒) 黃連 黃柏(鹽水炒) 桔梗(各一錢)水煎去渣,入冷黃酒半小杯,蜜三匙,和勻冷服。 |
白殭蠶(酒炒,一錢) 蟬蛻(五個) 神麯(三錢) 金銀花(二錢) 生地(二錢) 木通 車前子(炒研) 黃芩(酒炒) 黃連 黃柏(鹽水炒) 桔梗(各一錢)用水煎煮,去渣,加入冷黃酒半小杯,蜂蜜三匙,調和均勻,冷服。 |
|
此方之妙,不可殫述。温病初覺,但服此藥,俱有奇騐。外無表藥而汗液流通,裏無攻藥而?毒自解。有斑疹者即現,而內邪悉除,此其所以為神解也。 |
此方之妙,難以詳盡敘述。溫病初起,只要服用此藥,都有奇特之效果。方中沒有發表之藥但卻能使汗液能流通,沒有攻下之藥但卻能使熱毒自行消散。有斑疹隱伏者服藥後即刻外透,而在裏之邪全部消散,這就是爲什麼將其稱爲「神解」。 |
原文 | 翻譯 | |
温病壯?,憎寒體重,舌燥口乾,上氣喘吸,咽喉不利,頭面瘁腫,目不能開者,此方主之。 |
溫病高熱,嚴重惡寒而身體沉重,舌燥口乾,氣喘,咽喉不利,頭面突然腫脹,目不能開,用此方主治。 |
|
白殭蠶(酒炒,三錢) 蟬蛻(十個) 金銀花(二錢) 澤蘭葉(二錢) 廣皮(八分) 黃芩(二錢) 黃連 炒栀 連翹(去心) 龍胆草(酒炒) 元參 桔梗(各一錢) 白附子(炮) 甘草(各五分)大便實加酒大黃四錢,咽痛加牛蒡子炒研一錢,頭面不腫去白附子。水煎去渣,入蜜、酒冷服。 |
白殭蠶(酒炒,三錢) 蟬蛻(十個) 金銀花(二錢) 澤蘭葉(二錢) 廣陳皮(八分) 黃芩(二錢) 黃連 炒梔子 連翹(去心) 龍膽草(酒炒) 玄參 桔梗(各一錢) 白附子(炮) 甘草(各五分)大便不通者,加酒大黃四錢。咽痛者,加牛蒡子,炒研,一錢。頭面不腫者,去白附子。用水煎煮,去渣,加入蜂蜜、酒,冷服。 |
|
其方名「清化」者,以清邪1中於上焦,而能化之以散其毒也。芩、連、栀、翹清心肺之火,元參、橘、甘清氣分之火,胆草清肝胆之火,而且沉陰下行,以瀉下焦之濕?,殭蠶、蟬蛻散腫消毒,定喘出音,能使清陽上升,銀花清?解毒,澤蘭行氣消毒,白附散頭面風毒,枯梗清咽利膈,為藥之舟楫,蜜潤藏府,酒性大?而散,能引諸凉藥至?處,以行內外上下,亦「火就燥」2之意也。其中君明臣良,而佐使同心,引導協力,自使諸證息平矣。 |
此方名為「清化」,是因為清邪中於上焦,本方能化上焦之邪而散其毒。黃芩、黃連、梔子,連翹清心肺之火。元參、陳皮,甘草清氣分之火。龍膽草清肝膽之火,而且其性陰沉下行,用來瀉下焦之濕?。殭蠶、蟬蛻散腫消毒,定喘出音,能使清陽上升。銀花清熱解毒,澤蘭行氣消毒,白附子散頭面風毒。枯梗清咽利膈,如舟楫能載藥上行。蜂蜜潤澤臟腑,酒性大熱而散,能引各寒涼藥到達熱邪之處,通行於上下內外,亦是「火就燥」而同氣相求之意。方中君臣之藥作用明確,佐使之藥同心,引導之藥協力,自然能使所有證候消除。 |
|
1清邪:《傷寒論·辨脈法》有「清邪中於上焦,濁邪中於下焦」之文,《金匱要略·藏府經絡先後病脈證》又有「濕傷於下,霧傷於上」及「霧傷皮腠,濕流關節」之文。本文所言「清邪」,當指霧露之氣傷人爲邪。 |
||
2火就燥:語出《易經·乾卦》:「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水流濕,火就燥。雲從龍,風從虎。」即同氣相求之意。 |
原文 | 翻譯 | |
温病表裏三焦大?,胸滿恊1痛,耳聾目赤,口鼻出血,唇乾舌燥,口苦自汗,咽喉腫痛,譫語狂亂者,此方主之。 |
溫病表裏三焦熱邪壅盛,胸滿脅痛,耳聾目赤,口鼻出血,唇乾舌燥,口苦自汗,咽喉腫痛,譫語狂亂,用此方主治。 |
|
1協:當爲「脅」。 |
||
白殭蠶(酒炒,三錢) 蟬蛻(全,十二個) 全蝎(去毒,三個) 當歸 生地(酒洗) 金銀花 澤蘭(各二錢) 澤瀉 木通 車前子(炒研) 黃連(薑汁炒) 黃芩 栀子(炒黑) 五味子 麥冬(去心) 龍胆草(酒炒) 丹皮 知母(各一錢) 甘草(生,五錢)水煎去渣,入蜜三匙,冷米酒半小杯,童便半小杯,和勻冷服。 |
白殭蠶(酒炒,三錢) 蟬蛻(全,十二個) 全蠍(去毒,三個) 當歸 生地(酒洗) 金銀花 澤蘭(各二錢) 澤瀉 木通 車前子(炒研) 黃連(薑汁炒) 黃芩 梔子(炒黑) 五味子 麥冬(去心) 龍膽草(酒炒) 丹皮 知母(各一錢) 甘草(生,五錢)用水煎煮,去渣,加入蜂蜜三匙,冷米酒半小杯,童便半小杯,調和均勻,冷服。 |
|
此方通瀉三焦之?。其用童便者,恐不得病者小便也。《素問》曰「輪迴酒」,《綱目》曰「還元湯」2,非自己小便,何以謂之「輪迴」?何以謂之「還元」乎?夫以己之?病,用己之小便入口下嚥,直達病所,引火從小水而降甚速也。此古人「從治」3之大法。惜愚夫愚婦未曾曉也,甚且嘲而笑之。眼見嘔血人,接自己小便飲一二碗立止,非其明效大騐乎? |
此方通瀉三焦之熱邪。用童便,是恐怕得不到病者本人的小便。《素問》稱小便爲「輪迴酒」,《本草綱目》則稱爲「還元湯」,如果不是病人自己的小便,憑什麼稱之爲「輪迴」?憑什麼稱之爲「還元」呢?自己患了熱病,用自己的小便入口下咽,能直達病位,迅速地將火熱之邪通過小便導引而出。這是古人的「從治」之法。可惜愚昧之人從來沒有聽說過,甚至還嘲笑此法。眼見嘔血之病人,接着自己的小便飲一二碗,嘔血立即停止,難道還不足以證明其非常有效嗎? |
|
2輪迴酒、還元湯:「輪迴酒」並非出自《素問》。但《本草綱目·人·人尿》曾載:「尿,從屍從水,會意也。方家謂之輪迴酒、還元湯,隱語也。」 |
||
3從治:《素問·至真要大論》:「微者逆之,甚者從之。」一般情況下,用藥應該與病性相反,如「治熱以寒,治寒以熱」,稱爲「逆治」。「逆治」又稱「正治」。當病情嚴重時,用藥可以順從病性,如「熱因熱用、寒因寒用」,稱爲「從治」。「從治」,又稱「反治」。但楊氏將病人飲自己的小便稱爲「從治」,並非《內經》「從治」之原意。小便之性鹹寒,用來治療溫病之熱證,從治法而言,應該屬於「逆治」。 |
原文 | 翻譯 | |
温病,壯?煩躁,頭沉面赤,咽喉不利,或唇口頰腮腫者,此方主之。 |
溫病,高熱煩躁,頭重面赤,咽喉不利,或唇口頰腮腫脹,用此方主治。 |
|
白殭蠶(炒,三錢) 蟬蛻(十個) 銀花 澤蘭 當歸 生地(各二錢) 石膏(五錢) 黃連 黃芩 栀子(酒炒) 牡丹皮 紫草(各一錢)水煎去渣,入蜜、酒、童便,冷服。 |
白殭蠶(炒,三錢) 蟬蛻(十個) 銀花 澤蘭 當歸 生地(各二錢) 石膏(五錢) 黃連 黃芩 梔子(酒炒) 牡丹皮 紫草(各一錢)用水煎煮,去渣,加入蜂蜜、酒、童便,冷服。 |
|
黃連清心火,亦清脾火。黃芩清肺火,亦清肝火。石膏清胃火,亦清肺火。栀子清三焦之火。紫草通竅和血,解毒消脹。銀花清?解毒。澤蘭行氣消毒。當歸和血。生地、丹皮凉血以養陰而退陽也。殭蠶、蟬蛻為清化之品,散腫消鬱,清音定喘,使清升濁降,則?解而證自平矣。 |
黃連清心火,亦清脾火。黃芩清肺火,亦清肝火。石膏清胃火,亦清肺火。梔子清三焦之火。紫草通竅和血,解毒消脹。銀花清熱解毒。澤蘭行氣消毒。當歸調和血脈。生地、丹皮涼血以養陰而退除熱邪。殭蠶、蟬蛻爲清化之物,能散腫解鬱,清音定喘,使清氣升而濁氣降,則熱邪消散而病證自然痊癒。 |
原文 | 翻譯 | |
少陽病五六日(邪傳半裏之時),往來寒?(風寒之邪出入於表裏之間),胸脇苦滿(下膈循脇,伏飲搏聚),默默不欲飲食(咽乾故默,木乘土,故不思食),心煩喜嘔(伏飲作悶,上逆作嘔),或胸中煩而不嘔(煩乃?悶也,不嘔,無伏飲之甚也),或渴(津液不足),或腹中痛(血滯陰結),或脇下痞硬(邪?與伏飲相搏於脇下),或心下悸(水停心下,凌心作悸)、小便不利(水不下行),或不渴(裏未結實)、身有微?(表未全罷),或咳者(伏飲射肺),此方主之(和解半表半裏之邪)。加芒硝,名柴胡加芒硝湯。 |
少陽病第五六日(邪傳於半裏之時),往來寒?(風寒邪氣出入於表裏之間),胸脅苦於脹滿(邪氣向下傳於膈與脅,與伏飲搏聚),沉默鬱悶而不欲飲食(咽乾所以沉默鬱悶,木乘土,所以不欲飲食),心煩喜嘔(伏飲而致心煩,飲邪上逆故作嘔),或胸中煩而不嘔(煩就是?所致煩悶,不嘔是因爲沒有嚴重之伏飲),或渴(津液不足),或腹中痛(血脈澀滯而陰氣凝結),或脅下痞硬(邪熱與伏飲相搏於脅下),或心下悸(水氣停於心下,向上凌心則心悸),小便不利(水氣不能下行),或不渴(在裏之熱尚未成實),身有微熱(表證未全部消除),或咳者(伏飲上射於肺),用此方主治(和解半表半裏之邪氣)。加芒硝,稱爲柴胡加芒硝湯。 |
|
柴胡(四錢) 黃芩(二錢) 半夏(二錢) 人參(一錢) 甘草(炙,一錢) 生薑(二錢) 大棗(二枚) 水煎,温服。若胸中煩而不嘔,去半夏、人參,加栝蔞實一枚,潤下泄滿。若渴者,去半夏,倍人參生津潤燥,加天花粉二錢徹?滋乾。若腹中痛,去黃芩,加芍藥二錢收陰緩中。若脇下痞鞭,去大棗,加牡蠣粉二錢軟堅。若心下悸、小便不利,去黃芩,加白茯苓二錢上行肺氣,下過膀胱1。若不渴、外有微?,去人參固表,加桂枝一錢發散,覆取微汗自愈矣。若咳者,去人參、棗、薑,加五味子斂肺,乾薑各一錢,發肺寒濕以逐飲。 |
柴胡(四錢) 黃芩(二錢) 半夏(二錢) 人參(一錢) 甘草(炙,一錢) 生薑(二錢) 大棗(二枚) 用水煎煮,溫服。如果胸中煩而不嘔,去半夏、人參,加栝蔞實一枚以潤下泄滿。如果口渴,去半夏,倍用人參以生津潤燥,加天花粉二錢以除熱潤燥。如果腹中痛,去黃芩,加芍藥二錢收斂陰氣以緩急止痛。如果脅下痞硬,去大棗,加牡蠣粉二錢以軟堅。如果心下悸、小便不利,去黃芩,加白茯苓二錢以通利三焦。如果不渴、外證仍有微熱,去人參就能固表,加桂枝一錢以發散邪氣,覆被取微汗就能自愈。如果咳嗽者,去人參、大棗、生薑,加五味子以斂肺氣,乾薑各一錢以發散肺中寒濕而祛逐飲邪。 |
|
1上行肺氣,下過膀胱:《素問⸳經脈別論》:「飲入於胃,游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並行。」「三焦」爲「水道」,上始於肺氣,下達於膀胱。故「上行肺氣,下過膀胱」即通利三焦之意。 |
||
邪在表則惡寒,邪在裏則發?,邪在半表半裏則惡寒且?,故令寒?往來。少陽之脉起目銳眥,故令目眩。膽者,中精之官,五臟取決於膽,咽為之使,故令口苦咽乾。脉行兩脇,故令脇痛。膽者肝之府,在五行屬木,有垂枝之象,故令脉弦。柴胡辛温,辛者金之味,故用之以平木;温者春之氣,故就之以入少陽。一云:專主往來寒?,謂其能升提風木之氣也。黃芩質枯味苦,枯則能浮,苦則能降,君以柴胡則入少陽矣。一云:味苦不沉,黃中帶青,有去風?之專功,謂其能散風木之邪也。然邪之傷人,常乘其虛,用參、草欲實其中氣,使邪不得復傳入裏耳。一云:少陽氣血薄,全賴土膏滋潤,則木氣始得發榮,即《經》所謂「胃和則愈」之說2。是以中氣不虛之人,雖有小柴胡證,而人參在可去也。邪初入裏,以風寒外邪挾有形之痰涎,結聚於少陽之本位,所以裏氣逆而煩嘔,故用半夏之辛以除嘔逆。邪在半表,則榮衛爭,故用薑、棗之辛甘以和榮衛,亦所以佐參、草以補中氣,使半表之邪仍從肌表而散也。獨怪後世用小柴胡湯者,一槩除去人參,豈仲景立方之本意哉?又少陽經當衝要之路,關係最重,小柴胡非套藥也。今人不論何病,但見發?惡寒,便以小柴胡湯和解之,殊覺可笑。 |
邪在表則惡寒,邪在裏則發熱,邪在半表半裏則既惡寒又發熱,所以會寒熱往來。少陽經脈起於目外眥,所以會頭目眩暈。膽爲中精之官,五臟之氣取決於膽,咽爲膽氣通行之路,所以會口苦咽乾。少陽經循行於兩脅,所以會脅痛。膽與肝互爲表裏,在五行屬木,就如樹木有垂枝之象,所以會脈弦。柴胡辛温,辛是金之味,所以用柴胡來以平定木氣;溫是春之氣,所以能使柴胡入於少陽。另一說法:柴胡專治往來寒?,是因爲柴胡能升提風木之氣。黃芩質枯味苦,枯則能浮,苦則能降,而以柴胡爲君藥則能隨之而入少陽。另一說法:黃芩味苦但其氣不沉降,其色黃中帶青,有專門祛除風熱之作用,即是說黃芩能散風木之邪。然而,邪氣傷人常常乘病者之虛,所以用人參、甘草,希望能使中氣充盈,令邪氣不能再傳入裏。另一說法:少陽之氣血薄弱,全賴土氣滋潤,木氣才可以生長繁榮,即《傷寒論》所說的「胃和則愈」。所以中氣不虛之人,雖然有小柴胡湯證,人參是可以去掉的。邪氣剛剛入裏,因爲在外之風寒邪氣挾有形之痰涎結聚於少陽,所以裏氣上逆而心煩嘔吐,故用半夏之辛以除嘔逆。邪在半表,營衛之氣與邪氣相爭,所以用生薑、大棗之辛甘以調和營衛,亦可以輔助人參、甘草以補益中氣,使半表之邪依然從肌表而散。唯獨很奇怪的是,後世醫者用小柴胡湯一概都去掉人參,這哪裡是張仲景立方之本意啊?另外,少陽經氣是全身氣機運行之要道,對於全身氣機最爲重要,小柴胡湯絕非固定不變之套藥。今天的醫生,無論是甚麼病,只要見到發熱惡寒,便用小柴胡湯和解少陽,真是覺得很可笑。 |
|
2胃和則愈:出於《傷寒論⸳少陽病篇》。「傷寒脈弦細,頭痛發熱者,屬少陽。少陽不可發汗,發汗則譫語。此屬胃,胃和則愈。胃不和,煩而悸。」 |
||
本方加栝樓實四錢、黃連二錢,名柴胡陷胸湯。 本方加枳殼三錢、桔梗三錢,名柴胡枳桔湯。 |
此方加栝樓實四錢、黃連二錢,名為柴胡陷胸湯。 此方加枳殼三錢、桔梗三錢,名為柴胡枳桔湯。 |
原文 | 翻譯 | |
少陰厥陰病,口燥咽乾,怕?消渴,譫語神昏,大便燥實,胸腹滿硬,或?結旁流,遶1臍疼痛,厥逆,脉沉伏者,此方主之。 |
少陰病或厥陰病,口燥咽乾,惡熱消渴,譫語神昏,大便乾燥,胸腹滿硬,或熱結旁流,繞臍疼痛,手足逆冷,脈沉伏者,用此方主治。 |
|
1遶:圍繞之意。 |
||
大黃(酒浸,四錢) 芒硝(二錢五分) 厚朴(錢半) 枳實(一錢) 柴胡(三錢) 黃芩 白芍 甘草(生,各一錢) 水煎去渣,入織繡2水三匙,冷服。 |
大黃(酒浸,四錢) 芒硝(二錢五分) 厚朴(錢半) 枳實(一錢) 柴胡(三錢) 黃芩 白芍 甘草(生,各一錢)用水煎煮,去渣,加入鐵鏽水三匙,冷服。 |
|
2織繡:王氏本作「鐵繡」。《素問‧奇病論》有生鐵落飲一方,故此處當為「鐵鏽」。 |
原文 | 翻譯 | |
温病主方,治同前證。 |
治療溫病之主方,所治病證與前方所述相同。 |
|
白殭蠶(酒炒,三錢) 蟬蛻(十個) 大黃(酒浸,四錢) 芒硝(二錢五分) 柴胡(三錢) 黃連 黃芩 白芍 甘草(生,各一錢) 厚朴(一錢五分) 枳實(一錢) 水煎去渣,充芒硝,入蜜、酒,和勻冷服。 |
白殭蠶(酒炒,三錢) 蟬蛻(十個) 大黃(酒浸,四錢) 芒硝(二錢五分) 柴胡(三錢) 黃連 黃芩 白芍 甘草(生,各一錢) 厚朴(一錢五分) 枳實(一錢) 用水煎煮,去渣,放入芒硝,加入蜂蜜、酒,調勻後冷服。 |
原文 | 翻譯 | |
此理中湯之變方也。凡天一無根,真陰不足,或素多勞倦之輩,因而忽感寒邪,不能解散。或發?,頭痛身痛,或面赤唇焦,或雖渴而不喜飲冷,或背心肢體畏寒,但脈見無力者,悉是假?之證,涼藥不可入口,宜速用此煎。照後加減,以温補陰分,托散表邪。連進數服,使陰氣漸充,則汗從陰達,而寒邪不攻自散。此最切於時用者也,神效不可盡述。 |
這是理中湯的變化方。凡是先天虛弱,真陰不足,或平素勞倦之人,因而忽然感受寒邪,邪氣不能解散。或發熱,頭痛身痛,或面赤唇焦,或雖口渴而不喜飲冷,或背部心胸肢體畏寒,脈象只是無力,都是假熱之證,不可給予寒涼藥,而應該迅速用此理陰煎。然後再按下面所說進行藥物加減,以溫補陰分,托邪從表而散。連續服用數劑,使陰氣逐漸充盈,汗液能借助陰氣外達,而寒邪可以不攻自散。此方最適合於把握住這個時機用,其神奇療效難以一一敘述。 |
|
熟地(五、七錢或一兩) 當歸(或三、五、七錢) 乾薑(炒,一錢,或二、三錢) 甘草(炙,一、二錢)水煎,?服。加附子炮一二錢,名附子理陰煎。 |
熟地(五、七錢或一兩) 當歸(或三、五、七錢) 乾薑(炒,一錢,或二、三錢) 甘草(炙,一、二錢)用水煎煮,熱服。加炮附子一二錢,稱為附子理陰煎。 |
|
治命門火衰,陰中無陽。 |
用於治療命門火衰,陰中無陽之證。 |
|
張景岳曰:「若風寒外感,邪未深入,但發?身痛,脈數不洪。或凡內無火證,素稟不足者,但用此煎,加柴胡(二三錢),連進二三服,無不獲效。若寒凝陰盛,而邪有難解,必加麻黃(二錢),放心用之。或不用柴胡亦可。此寒邪初感,温散第一要方,惟仲景知此義。但仲景之温散,首用麻黃、桂枝。予之温散,即以理陰,温中為增減。此雖一從陽分,一從陰分,其跡若異,然一逐於外,一托於內,而用温散則一也。學者當因其所宜,酌而用之。又若陰勝之時,寒邪深入,脈沉細,發?惡寒,或背惡寒,乃太陽少陰證也,加細辛(一二錢),甚則再加附子(一二錢),真神劑也。或並加柴胡以助之,或並加麻黃以發之。若有陰虛火旺內?,不宜用温。而氣血俱虛,邪不能散者,宜去乾薑,以三味酌加前藥與之。或止加人參一味亦可。」(按:此正傷寒妙論也,去温病萬里,學者宜詳辯焉。) |
張景岳說:「如果外感風寒,邪氣尚未深入,只出現發熱身痛,脈數而不洪。或者只要臟腑無火熱之證,素體稟賦不足者,只需要用此方加柴胡(二三錢),連續服用二三劑,沒有不見效的。如果寒凝陰盛,而外邪難以透散,必須加麻黃(二錢),就可放心運用。或者不用柴胡亦可以。此乃治療初感寒邪,用以溫散之第一要方,只有張仲景明知此理。但是張仲景所用溫散之方,首先選用麻黃湯、桂枝湯。而我所用的溫散之方,就是理陰煎,在溫中之基礎上進行加減。一種針對陽分,另一種針對陰分,看起是二種不同的治法。但是,一種是直接祛邪於外,另一種是從內向外托邪,用的都是溫散之法。學醫者應該因應病者所適宜之狀態,酌情應用。另外,如果陰氣內盛,寒邪深入,脈沉細,發熱惡寒,或背惡寒,這是太陽少陰同病之證,需要加細辛(一二錢),甚者再加附子(一二錢),這真是神奇之劑。或都加上柴胡以助之,或都加上麻黃以發散。如果是陰虛火旺而內熱者,就不適宜用溫法。而氣血俱虛,邪氣不能外散者,應該去乾薑,只用理陰煎中其它三味藥,再酌情加上前面所提到的藥物給病人。或只加人參一味亦可以。」(按:這是治療正傷寒病之妙論,與溫病之治相去太遠,學醫者應該詳細分辨。) |
原文 | 翻譯 | |
此補中益氣湯之變方也。凡屬真陰不足,而寒邪外侵者,用此升散之,並治勞倦傷陰,精不化氣,或陰虛內乏,以致外感不解,寒?痎瘧,陰虛便結不通等證。 |
這是補中益氣湯的變化方。凡屬於真陰不足,寒邪外侵,用這方升散氣血,亦可治療勞倦陰虛,精不化氣,或陰虛內乏,以致外感未能自癒,發熱惡寒,瘧疾,陰虛大便秘結不通等證。 |
|
熟地(三、五、八錢) 當歸(二、三、五錢) 山藥(酒炒,二錢) 陳皮 人參 甘草(炙,各一錢) 柴胡(一錢) 升麻(五分,火上浮者不用) 生薑(二錢) 水煎溫服。 |
熟地(三、五、八錢) 當歸(二、三、五錢) 山藥(酒炒,二錢) 陳皮 人參 甘草(炙,各一錢) 柴胡(一錢) 升麻(五分,火上浮者不用) 生薑(二錢) 用水煎煮,溫服。 |
原文 | 翻譯 | |
此可與理陰煎相參互用也。凡患傷寒陽虛不足,及勞倦感冒,或兼嘔惡泄瀉等證,身雖熾?,時猶畏寒,但六脈無力,邪氣不能外達者,此元陽太虛,正不勝邪之候。若非峻補托散,則寒邪日深,必致不救。温中自可散寒,即此方也。 |
此方可與理陰煎互相參照使用。凡是傷寒病而陽虛不足,以及勞倦所致外感寒邪,或兼有嘔吐泄瀉等證,身體雖然高熱,時不時仍有畏寒,只是六脈無力,邪氣不能外達者,這是元陽太虛,正不勝邪之表現。如果不用峻補之劑外托以散邪,則寒邪日漸深入,必然導致不可救治。溫中自然可以散寒,即此方之意。 |
|
熟地(三、五、八錢) 當歸(二、三、五錢) 白术(土炒,二、三、五錢) 肉桂(去粗皮,一錢) 乾薑(一、二錢,煨生薑亦可) 甘草(炙,一、二錢) 柴胡(三、五錢) 虛加人參(一、二錢)水煎,?服,覆取微汗。無汗加麻黃,有汗去肉桂加桂枝、白芍。氣虛加黃耆。寒甚陽虛加炮附子。陽虛氣陷加升麻。頭痛加川芎、白芷。泄瀉去當歸加山藥、蓮子。或並加防風、細辛。 |
熟地(三、五、八錢) 當歸(二、三、五錢) 白术(土炒,二、三、五錢) 肉桂(去粗皮,一錢) 乾薑(一、二錢,煨生薑亦可) 甘草(炙,一、二錢) 柴胡(三、五錢) 身體虛弱加人參(一、二錢)用水煎煮,熱服,覆被以取微汗出。若無汗加麻黃,有汗就去肉桂而加桂枝、白芍。氣虛加黃芪。寒盛而陽虛則加炮附子。陽虛而氣陷則加升麻。頭痛加川芎、白芷。泄瀉去當歸而加山藥、蓮子。或都加防風、細辛。 |
|
景岳曰:「古來傷寒之治,惟仲景知温散,如麻黃湯、桂枝湯是也。亦知補氣而散,如小柴胡湯、黃耆建中湯是也。至若陽根於陰,汗化於液,從補血而散,而雲騰致雨之妙,仲景亦未言及。予制理陰、補陰、温中三方,乃邪從榮解第一義也。其功難悉,所當深察。」 |
張景岳說:「自古以來治療傷寒病,只有張仲景知道用溫散之法,如麻黃湯、桂枝湯之類。亦知道補氣而散邪,如小柴胡湯、黃芪建中湯之類。至於說依據陽氣根於陰氣,汗液由血而化生之認識,通過補血而向外散邪,從而產生雲升雨降一般之奇妙效應,即使張仲景亦未有提及。我制訂了理陰煎、補陰煎、溫中飲三方,乃是使邪氣透過營血而外散之第一要義。其功用難以一一論述,臨證時應當對此深思熟慮。」 |
|
按:景岳首開補血散寒,邪從榮解之論,得仲景不傳之秘,治傷寒無剩義矣。真令人衣冠焚香,望拜茅山1不置也。但傷寒不過感冬月烈風嚴寒之常氣,而温病得天地疵癘旱潦之雜氣。世之凶惡大病,死生在反掌間者,非傷寒,乃温病也。若於温病出一超越前人之意見,以啟後人之聾聵,豈不盡美又盡善乎?而乃仍覆前轍,曰温病即傷寒云云,羽翼叔和,一樣糊塗。噫!若非王安道、劉完素二公,於治法辨別明白,不幾矇昧終古耶? |
按:張景岳是首位論述補血散寒,使邪氣透過營血而外散之人,得到了張仲景不傳之秘,治療傷寒病就沒有遺漏的問題了。真是令人不會再有學識不及之遺憾。只是傷寒病不過是感受冬天烈風嚴寒之常氣,而溫病則是感受天地疫癘旱澇之雜氣。世間凶惡之疾病會令人迅速死亡者,不是傷寒病,而是溫病。如果在溫病理論上提出一種超越前人之看法,以啟發後學,不使其如目盲耳聾之人,豈不是盡善盡美嗎?如果仍然沿用前人之言論,說溫病就是傷寒病等等,爲王叔和幫腔,那不一樣糊塗。唉!如果不是王安道、劉完素二人在治法上辨別明白,人們難道不是會一直蒙昧下去嗎? |
|
1衣冠焚香,望拜茅山:原出於清·汪昂《本草备要·梨》:「杨(吉老)衣冠焚香,望茅山设拜。盖自咎其学之未至也。」意爲學識未及而不能解決問題,只有整理衣冠,焚香而拜,以表示謙卑。 |
原文 | 翻譯 | |
黃耆(蜜炙) 人參 白术(土炒,各一錢半) 當歸 陳皮 炙甘草(各一錢) 升麻(五分) 柴胡(七分) 生薑(二錢) 大棗(二個) 水煎,温服。 |
黃芪(蜜炙) 人參 白朮(土炒,各一錢半) 當歸 陳皮 炙甘草(各一錢) 升麻(五分) 柴胡(七分) 生薑(二錢) 大棗(二個) 用水煎煮,溫服。 |
原文 | 翻譯 | |
太陽病不解,熱結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者愈。其表不解者,尚未可攻,當先解其表,宜桂枝湯。表解,但小腹急結者,乃可攻之,此方主之。 |
太陽病表證未解,熱邪結於膀胱,病者如狂,如果有血從下出者能病愈。但表證不解者,尚未可攻,應當先解其表,可以用桂枝湯。表解後,只是小腹拘急疼痛者,就可以攻之,用此方主治。 |
|
薛氏加丹皮、枳殼。 |
薛氏加丹皮、枳殼。 |
|
桃仁(連皮尖,十五個) 桂枝(三錢) 大黃(酒浸,四錢) 芒硝(二錢) 甘草(炙,一錢) 水煎去渣,充芒硝,温服。 |
桃仁(連皮尖,十五個) 桂枝(三錢) 大黃(酒浸,四錢) 芒硝(二錢) 甘草(炙,一錢) 用水煎煮,去渣,放入芒硝,溫服。 |
原文 | 翻譯 | |
太陽表證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結胸,其人發狂者,以?在下焦,小腹當硬滿.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以藥下之,故愈)。所以然者,以太陽隨經,瘀?在裏故也,此方主之。 |
太陽病表證仍在,脈微而沉,反而沒有出現結胸證,病者發狂,是因爲熱邪在下焦,小腹本應硬滿,而小便自利者,攻下其血就能病愈(用藥物攻下,所以能病愈)。之所以會如此,是因爲在表之邪隨太陽經脈入裏,導致瘀熱在裏,用此方主治。 |
|
大黃(酒洗,四兩) 芒硝 穿山甲(蛤粉炒) 夜明砂(淘焙1) 莪朮(醋炒) 肉桂(去粗) 當歸尾(酒蒸,各一兩) 紅花(酒炒,七錢) 桃仁(不去皮尖,生用,七十粒,另研) 爲末,煉蜜丸,薑湯送下三錢。 |
大黃(酒洗,四兩) 芒硝 穿山甲(蛤粉炒) 夜明砂(淘焙) 莪朮(醋炒) 肉桂(去粗) 當歸尾(酒蒸,各一兩) 紅花(酒炒,七錢) 桃仁(不去皮尖,生用,七十粒,研磨) 將以上藥物磨成藥末,煉蜜爲丸,用生薑湯送服三錢。 |
|
1淘焙:藥物炮製方法。淘,是去除雜質。焙,直接加熱微炒。 |
||
按:「代抵當湯丸,方出《準繩》。盖瘀蓄之血,攻之爲難,仲景直用水蛭、虻蟲有「」毒之物。惟恐藥不峻利,亦何待攻之不動,而後加減乎?後人不敢用此毒物,故作此方以代之。原方生地黃用之無理,歸尾必不可減。故於本方中減去生地一味,倍肉桂,加莪朮、紅花、夜明砂用之,殊覺有效。若温病蓄血,用此方去肉桂,加牡丹皮一兩,牛膝一兩,或止加乾漆五錢。 |
按:代抵當湯丸出自《證治準繩》。大概是蓄積之瘀血,很難攻逐,仲景直接用水蛭、虻蟲這些有毒藥物。只怕藥物不夠峻猛,又怎麼會等待用藥攻下後瘀血不去,然後才加減用藥呢?後世之人不敢用這些有毒藥物,所以才創立此方取代。原方用生地黃是沒有道理的,而當歸尾則必不可少。所以我在本方中減去生地黃,倍用肉桂,加莪朮、紅花、夜明砂,特別覺得有效。若溫病有蓄血證,則用此方去肉桂,加牡丹皮一兩,牛膝一兩,或只是加乾漆五錢。 |
|
柯韻伯曰:膀胱爲水府,血本無所蓄蓄者也。然太陽爲諸陽主氣,是氣之最多者,而其經又多血少氣,則知太陽在表,陽分之氣多,而在經血分之氣反少也。少氣者,膀胱之室,?結鞕滿,法當小便不利。而反利者,是太陽上焦之氣化行,而下焦血海之氣化不行也。必其隨經之榮血,因瘀?而結於裏矣。此爲小腹之裏,而非膀胱之裏,故小便雖利,而鞕滿急結,蓄血仍瘀小腹也。?淫於內,神魂不安,故發狂。血瘀不行,則榮不運,故脈微而沉。榮不運,則氣不宣,故沉而結也。榮氣不周於身,則身黃。消穀善飢者,胃火熾盛也。大便反易者,血之濡也。色黑者,蓄血滲入也。善忘者,血不榮,心智不明也。此皆蓄血之徵兆,非至峻之劑不足以抵其巢穴,而當此重任,故仲景制抵當湯以攻之。若?雖盛而未狂,小腹滿而未鞕,宜小其制,爲用抵當丸,以緩治之。若外證已解,小腹急結,其人如狂,是轉屬陽明,用調胃承氣加桃仁、桂枝之行血者,於其中以利之,胃和則愈矣。此桃仁承氣湯,又爲治之緩者也,宜辯之明矣。」 |
柯韻伯說:「膀胱爲水腑,血本來是不會在此處蓄積。然而太陽統領全身陽氣,陽氣最多,而太陽經又是多血少氣,因此可知太陽之氣在表,陽分之氣較多,而經脈中血分之氣反而較少。如果膀胱內少氣,又因爲熱結而硬滿,理應小便不利。小便反利者,是因爲太陽上焦之氣化正常,但下焦血海之氣化則失常。如此一來,太陽經脈中之營血,必然因爲瘀熱而結於裏。這是小腹之裏,而不是膀胱之裏,所以雖然小便通利,但小腹卻硬滿而拘急疼痛,這反映了蓄血仍然瘀結在小腹。熱邪內盛,則神魂不安,所以發狂。血瘀不能運行,則營氣不能運行,所以脈微而沉。營氣不能運行,則氣不宣發,所以脈沉而結。營氣不能周行於身,則身體發黃。消穀善飢,反映胃火熾盛。大便反而易下,是因爲血主濡潤。而大便色黑,是因爲有蓄血滲入大便。健忘,是因爲血不濡養以致心智不明。這些都是蓄血之徵兆,如果不用最峻猛之藥物則不足以抵達蓄血之處以擔當此重任,所以仲景創制抵當湯來攻下蓄血。如果熱邪雖盛但未發狂,小腹滿而未硬,應該減緩其攻下之力而用抵當丸,在治法上相對緩和些。如果外證已經消失,小腹拘急疼痛,病者如狂,這是轉屬陽明病,用調胃承氣湯加入具有活血功用之桃仁、桂枝,在攻下同時加以活血,使胃氣調和則病愈。這是更加緩和之治法,需要辨別清楚。」 |
原文 | 翻譯 | |
傷寒,頭汗出,渴飲米漿,小便不利,必發黃也,此方主之(本方再加白术、山藥、赤苓、木通、黃芩、豬苓、黃柏、甘草,治諸黃)。 |
傷寒病,頭汗出,渴飲米漿,小便不利,必然會發黃,用此方主治(本方再加白朮、山藥、赤苓、木通、黃芩、豬苓、黃柏、甘草,治療各種黃疸)。 |
|
茵陳蒿(二錢) 栀子(三錢) 大黃(酒浸,五錢) 水煎,温服。 |
茵陳蒿(二錢) 梔子(三錢) 大黃(酒浸,五錢) 用水煎煮,溫服。 |
|
按:茵陳蒿退黃之君藥,今以病較之。黃因小便不利,故用山栀除小腸屈曲之火。?除便利,當以發黃為標,小便不利為本。及論小便不利,乃系胃家實?,又當以小便不利為標,胃實為本。故宜以大黃為君,栀子次之,茵陳又其次也。設去大黃而用栀子、茵陳,是忘本治標,鮮有效矣。 |
按:茵陳蒿是治療黃疸之君藥,現在要從疾病角度來看待此藥。發黃是因為小便不利,所以用梔子清除小腸鬱火。熱邪去則小便利,應該視發黃為標,小便不利為本。如果論及小便不利,則是屬於胃家實熱,又應該視小便不利為標,胃家實熱為本。所以大黃應該爲君藥,梔子次之,茵陳再次之。假如去掉大黃而只用梔子、茵陳來治黃,是忘本而治標,很難會有功效。 |
原文 | 翻譯 | |
傷寒,汗下不解,脉虛,少氣,發?,或潮?,口乾舌燥,此方主之。 |
傷寒病,經過發汗攻下後不解,脈虛,少氣,發熱,或潮熱,口乾舌燥,用此方主治。 |
|
柴胡(三錢) 人參(二錢) 白术(土炒,三錢) 白茯苓(三錢) 白芍(酒炒,三錢) 生薑(三錢) 大棗(三枚) 水煎,温服。 |
柴胡(三錢) 人參(二錢) 白术(土炒,三錢) 白茯苓(三錢) 白芍(酒炒,三錢) 生薑(三錢) 大棗(三枚) 用水煎煮,溫服。 |
|
柯韻伯曰:「傷寒汗下後不愈,裏氣既虛,當求之於三陰。而表?仍在,又當責之三陽。三陽以少陽爲樞,其方以小柴胡湯。三陰以少陰爲樞,其方以附子湯。法當參合爲治。然此?是少陽之虛,不得仍作前證之實火論,故於柴胡方中去黃芩。口燥而不嘔,故去半夏。少氣而反去甘草者,欲其下達少陰也。於附子方中不取附子,欲其上通少陽也。所藉惟人參,故用爲君。佐白朮以培太陰之母,白芍以滋厥陰之血,茯苓以清少陰之水,生薑助柴胡散表邪,大棗助人參補元氣,信爲大病後調理之聖劑矣。若榮衛不和,則去柴胡加桂枝。口渴心煩,加麥冬、五味輔人參生津止渴。心下痞,加黃連、枳實瀉心。不得臥,加竹茹泄太陰?。如無表?,並去柴胡,名人參三白湯,純乎調內矣。」 |
柯韻伯說:「傷寒病,經過發汗攻下後病未愈,裏氣已虛,應當在三陰病中求其治療之法。如發熱仍在,則又應當在三陽病中求其治療之法。三陽以少陽爲樞,小柴胡湯是其主治之方。三陰以少陰爲樞,附子湯是其主治之方。應當將三陽與三陰參合起來論治。這裏所說之發熱是少陽虛損,不得當作前面所說屬於實火之證來論治,所以從小柴胡湯中去黃芩。口燥而不嘔,所以去半夏。少氣反而去甘草,希望其藥力能下達於少陰。用附子湯方卻不取附子,希望其藥力能上通於少陽。此方所依賴者全在人參,所以作爲君藥。佐以白朮來補益脾氣,白芍以滋養肝血,茯苓以利腎中水邪,生薑則助柴胡發散表邪,大棗則助人參補益元氣,確實可以作爲大病後進行調理的很好的方劑。如果營衛不和,則去柴胡加桂枝。口渴心煩,加麥冬、五味子以輔助人參生津止渴。心下痞,加黃連、枳實以瀉心。不得臥寐,加竹茹以清太陰之熱。如無在表之熱,則一併去柴胡,稱爲人參三白湯,就純粹用來調和裏氣。」 |
原文 | 翻譯 | |
大?乾嘔,煩渴譫語,呻吟不眠者,此方主之。 |
高熱乾嘔,煩渴譫語,呻吟不能入睡者,用此方主治。 |
|
黃連 黃芩 黃柏 栀子(各一錢)水煎,冷服。 |
黃連 黃芩 黃柏 梔子(各一錢) 用水煎煮,冷服。 |
|
崔尚書曰:「胃有燥糞,令人錯語。邪?盛極,亦令人錯語。大便秘而錯語者,承氣湯。大便通而錯語者,解毒湯。」 |
崔尚書說:「胃家有燥糞,會令人言語錯亂。熱邪極盛,亦會令人言語錯亂。大便秘結而言語錯亂者,用承氣湯。大便通暢而言語錯亂,就用黃連解毒湯。」 |
原文 | 翻譯 | |
治少陰不足,陽明有餘,水虧火旺,六脉浮洪滑大,乾燥煩渴,頭痛牙痛,吐血衂血者。 |
治療少陰不足,陽明有餘,水虧火旺,六脈浮洪滑大,乾燥煩渴,頭痛牙痛,吐血鼻血。 |
|
熟地(五錢) 牛膝(錢半) 石膏(五錢) 知母(錢半) 麥冬(去心,二錢) 水煎服。 |
熟地(五錢) 牛膝(錢半) 石膏(五錢) 知母(錢半) 麥冬(去心,二錢) 用水煎煮服用。 |
|
按:熟地、牛膝補腎水之不足,石膏、知母瀉脾土之有餘。而金則土之子,水之母也。麥冬甘以保肺,寒以清肺,所謂「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也」。 |
按:熟地、牛膝補腎水之不足,石膏、知母瀉脾土之有餘。而金爲土之子,水之母。麥冬甘味能保肺,寒氣能清肺,所謂「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 |
原文 | 翻譯 | |
治胃實失下,虛極?極,循衣撮空,不下必死也。 |
治療陽明胃實熱證而失於攻下,極虛而熱邪又極盛,循衣摸床,撮空理線,如不及時攻下,其人必死。 |
|
人參(錢半) 熟地(三錢) 當歸(二錢) 大黃(酒浸,三錢) 芒硝(二錢) 枳實(一錢) 厚朴(一錢五分) 水煎,温服。(此補瀉兼施之方也。《千金》温脾湯中用人參、附子、乾薑、甘草各一錢,當歸二錢,大黃三錢,芒硝八分。寒?並用,後人罕識其旨,姑錄之,以見治療之法不一端也。) |
人參(錢半) 熟地(三錢) 當歸(二錢) 大黃(酒浸,三錢) 芒硝(二錢) 枳實(一錢) 厚朴(一錢五分) 用水煎煮,溫服。(這是補瀉兼施之方劑。《千金要方》溫脾湯中用人參、附子、乾薑、甘草各一錢,當歸二錢,大黃三錢,芒硝八分。寒?並用,後學之人極少知道當中要義,姑且列出來,由此可見治療方法不止是一種。) |
|
虛人?結於裏,攻之不行,乃腸胃枯涸之故,故陶氏1加參、歸、地於大承氣湯中以助氣血,建背城2之功。與小柴胡湯、桂枝新加湯,用人參佐表藥輔正匡邪之義同。 |
體虛之人熱結於裏,用攻下之法大便不能通下,是因為腸胃津液枯涸,因此陶氏在大承氣湯中加上人參、當歸、熟地以助氣血,背城一戰以決存亡。與小柴胡湯、桂枝新加湯兩方之中用人參輔佐發表藥,其輔正攻邪之意相同。 |
|
1陶氏:即陶節庵所著《傷寒六書》。 |
||
2背城:即背城一戰,語出《左傳·成公二年》:「請收合餘燼,背城一戰。」意為決定存亡之最後一戰。 |
原文 | 翻譯 | |
温病,表裏大?,或誤服温補和解藥,以致神昏不語,形如醉人,或哭笑無常,或手舞足蹈,或譫語罵人,不省人事,目不能閉者,名越經證。及誤服表藥,而大汗不止者,名亡陽證。並此方主之。 |
溫病,表裏熱盛,或誤服溫補、和解之藥,以致神昏不語,形如醉酒之人,或哭笑無常,或手舞足蹈,或譫語罵人,不省人事,目不能閉者,稱為「越經證」。以及誤服辛溫解表藥後,大汗不止者,稱為「亡陽證」。都用此方主治。 |
|
白殭蠶(三錢) 蟬蛻(十個) 當歸(三錢) 生地(二錢) 人參 茯神 麥冬 天麻 犀角,鎊(磨汁入湯和服) 丹皮 栀子(炒黑) 黃連(酒炒) 黃芩(酒炒) 知母 甘草(生,各一錢) 滑石(二錢) 水煎去渣,入冷黃酒、蜜、犀角汁和勻冷服。 |
白殭蠶(三錢) 蟬蛻(十個) 當歸(三錢) 生地(二錢) 人參 茯神 麥冬 天麻 削片之犀角(磨汁入湯和服) 丹皮 栀子(炒黑) 黃連(酒炒) 黃芩(酒炒) 知母 甘草(生,各一錢) 滑石(二錢) 用水煎煮,去渣,加入冷黃酒、蜂蜜、犀角汁,調和均勻,冷服。 |
|
陳來章1曰:「?入於心經,涼之以連、栀、犀角。心?移於小腸,泄之以滑石、甘草。心?上逼於肺,清之以芩、知、麥冬。然邪之越經而傳於心,與夫汗多亡陽者,皆心神不足也,故又入人參、茯神以補之。此即導赤瀉心各半湯也。」予謂應加明天麻(濕紙包煨,切片酒炒),使之開竅,以定其搐。再加生地、當歸、丹皮,和血涼血以養其陰。仍用殭蠶、蟬蛻以清化之品,滌疵癘之氣,方為的確。 |
陳來章說:「熱邪入於心經,用黃連、栀子、犀角清涼。心熱下移於小腸,用滑石、甘草泄熱。心熱上逼於肺,用黃芩、知母、麥冬清熱。但是邪氣越經傳於心,與發汗過多引致亡陽者,都是心神不足,所以又加上人參、茯神以補益心神。這就是導赤瀉心各半湯。」我認為應該加明天麻(濕紙包裹,煨,切片後再酒炒),用來開竅止痙。再加上生地、當歸、丹皮,和血涼血以養陰。仍然用上殭蠶、蟬蛻,取其清化之氣以蕩滌疫癘邪氣,這才算正確無誤。 |
|
1陳來章:一指清代安徽歙縣名醫,生卒不詳。 |
原文 | 翻譯 | |
温病大?,或誤服發汗解肌藥,以致譫語發狂,昏迷不省,燥?便秘,或飽食而復者,並此方主之。 |
溫病高熱,或誤服辛溫發汗解表藥物,以致譫語發狂,昏迷不省人事,燥?便秘,或因為飽食而復發者,都用此方主治。 |
|
白殭蠶(三錢) 蟬蛻(十個) 神麯(三錢) 生地(三錢) 木通 車前子(炒,各二錢) 黃芩 黃柏 栀子(炒黑) 黃連 知母 桔梗 牡丹皮(各一錢) 水煎去渣,入蜜(三匙),黃酒(半小杯),小便(半小杯),和勻冷服。 |
白殭蠶(三錢) 蟬蛻(十個) 神麯(三錢) 生地(三錢) 木通 車前子(炒,各二錢) 黃芩 黃柏 梔子(炒黑) 黃連 知母 桔梗 牡丹皮(各一錢) 用水煎煮,去渣,加入蜂蜜(三匙),黃酒(半小杯),小便(半小杯),調和均勻,冷服。 |
原文 | 翻譯 | |
六味地黃丸料1 |
||
加肉桂(一錢),炮附子(一錢),牛膝(一錢),車前子(一錢),名金匱腎氣丸料。去牛、車,名腎氣丸。 |
加肉桂(一錢),炮附子(一錢),牛膝(一錢),車前子(一錢),稱爲金匱腎氣丸料。去牛膝、車前子,稱爲腎氣丸。 |
|
熟地(四錢) 山藥(二錢) 山萸肉(二錢) 白茯苓 丹皮 澤瀉(各一錢半) 水煎,温服。加黃柏、知母,名知柏地黃丸。 |
熟地(四錢) 山藥(二錢) 山萸肉( 二錢) 白茯苓 丹皮 澤瀉(各一錢半) 用水煎煮,溫服。加黃柏、知母,稱爲知柏地黃丸。 |
|
1料:即將原先丸劑改成湯劑。 |
原文 | 翻譯 | |
治傷寒汗下後,嘔而痞悶,虛煩不眠。 |
治傷寒病發汗攻下後,嘔吐而心下痞悶,虛煩不眠。 |
|
人參 柴胡 白茯苓 廣皮(各一錢五分) 半夏(薑製) 枳實(麩炒,各一錢) 甘草(炙,六分) 生薑(二錢) 棗(二個) 水煎,温服。 |
人參 柴胡 白茯苓 廣皮(各一錢五分) 半夏(薑製) 枳實(麩炒,各一錢) 甘草(炙,六分) 生薑(二錢) 棗(二個) 用水煎煮,溫服。 |
|
脾胃虛寒,少陽不能行生發之令,故痰涎沃胆而不能眠。參、草、苓、棗之甘温,以補益脾氣。柴胡之辛温,以升發陽氣。二陳1之辛散,枳實之導滯,以開發痰飲,痰飲散而胆不寒矣。然又有胆寒肝?,煩悶不寧而不能眠者,則當入竹茹、白芍等味也,甚則入黃芩。 |
脾胃虛寒,少陽不能主司生發之令,所以痰涎浸淫膽腑而不能眠。人參、甘草、茯苓、大棗之甘溫,用來補益脾氣。柴胡之辛温,用來升發陽氣。二陳之辛散,枳實之導滯,用來宣發痰飲,痰飲消散則膽腑自然不寒。但是又有膽寒肝熱,煩悶不寧而不能眠者,則應當加入竹茹、白芍等藥,嚴重時則加黃芩。 |
|
1二陳:指半夏及陳皮。 |
原文 | 翻譯 | |
治發汗過多,身振脈搖(汗爲心液,汗多則血液枯涸,筋肉無以養,故有此證)。通治脾肺氣虛,榮血不足,氣短食少,驚悸健忘,寢汗發?,身倦肌瘦,色枯毛髮脫落,小便赤濇。(《內經》曰:脾主轉運,散精行津,上輸於肺,此地氣上升也。肺主治節,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此天氣下降也,故名泰1。脾肺虛則上下不交而爲否2。榮血無所藉以化生,肺虛故氣短,脾虛故食少。心主脈,脈屬榮,榮虛血少則心失養,故悸、忘、汗、?。肺主皮毛,脾主肌肉,血虛火旺,故瘦、枯、毛脫。肺爲水之上源,金不生水,故小便赤濇。) |
治療發汗過多,身體筋脈振顫(汗爲心液,發汗過多則血液枯乾,筋肉失於濡養,所以出現此證),此方通治脾肺氣虛,營血不足,氣短食少,驚悸健忘,盜汗發熱,身體疲倦肌肉消瘦,膚色枯乾,毛髮脫落,小便赤澀。(《內經》說:脾主轉運,布散精氣,運行津液,把精氣上輸於肺,這是地氣上升。肺主治節,通調水道,把津液下輸膀胱,這天氣下降,所以稱爲「泰」。脾肺虛則上下不交,則變爲「否」。因而無法化生營血,肺氣虛所以氣短,脾氣虛所以飲食減少。心主脈,脈屬於營,營虛血少則心失所養,所以出現心悸、健忘、盜汗、發熱。肺主皮毛,脾主肌肉,血虛火旺,所以身體消瘦、膚色枯乾,毛髮脫落。肺爲水之上源,金不生水,所以小便赤澀。) |
|
1泰:卦象之一,天地上下相交之意。 |
||
2否:卦象之一,天地上下不交之意。 |
||
白芍(酒炒,一錢五分) 當歸 黃耆(蜜炙) 人參 白术 茯苓 陳皮 甘草(炙,各一錢) 熟地 肉桂 五味子(研,各七分) 遠志(甘草湯浸,去心,五分) 水煎,温服。 |
白芍(酒炒,一錢五分) 當歸 黃耆(蜜炙) 人參 白朮 茯苓 陳皮 甘草(炙,各一錢) 熟地 肉桂 五味子(研,各七分) 遠志(甘草湯浸,去心,五分) 用水煎煮,溫服。 |
|
陰虛火動加黃柏、知母(各一錢),陽虛下寒加炮附子(一錢),心悸不眠加酸棗仁(炒研,二錢),倍遠志。 |
陰虛火動者加黃柏、知母(各一錢),陽虛而下焦有寒加炮附子(一錢),心悸不眠者加酸棗仁(炒研,二錢),倍用遠志。 |
原文 | 翻譯 | |
傷寒標?壯?,頭額痛,目痛,鼻乾,不眠,無汗,尺寸脉俱長,及太陽陽明合病,脉浮而長,必自下利者,此方主之。 |
傷寒病表熱熾盛,頭額痛,目痛,鼻乾,不眠,無汗,尺寸脈俱長,以及太陽陽明合病,脈浮長,若自下利者,用此方主治。 |
|
葛根(四錢) 麻黃(三錢) 桂枝 白芍 甘草(各二錢) 大棗(二枚) 生薑(三錢) 水煎麻黃、葛根去沫,次入諸藥煎服。去麻黃,名桂枝加葛根湯。 |
葛根(四錢) 麻黃(三錢) 桂枝 白芍 甘草(各二錢) 大棗(二枚) 生薑(三錢) 先用水煎煮麻黃、葛根,去上沫,然後加入其餘藥物,煎服。去麻黃,稱爲桂枝加葛根湯。 |
|
太陽陽明合病下利,猶屬表證,世人多以爲「漏底傷寒」1,爲不治,仲景以此方主之。蓋以邪氣並於陽,則陽實而陰虛,陰虛故下利也。與此湯以散經中表邪,則陽不實而陰氣平,不止利而利自止也。 |
太陽陽明合病而下利,仍然屬於表證,一般的人多以爲是「漏底傷寒」,屬於難治之證。張仲景用此方主治。因爲邪氣併於表,表實而裏虛,裏虛所以下利。用此方以散經脈中之表邪,則表氣不實而裏氣自平,不用止利而下利自然停止。 |
|
1漏底傷寒:《傷寒全生集》:「若身熱面赤,足冷脈沉,下利清榖,身體疼痛,此爲陰利寒證,俗呼漏底傷寒」 |
原文 | 翻譯 | |
治土敗木賊,痛瀉不止。 |
治土氣衰敗,木氣橫伐土氣,腹痛泄瀉不止。 |
|
白术(土炒,三錢) 白芍(酒炒,四錢) 陳皮(炒,一錢半) 防風(一錢) 水煎,温服。或為末,鍊蜜丸服。久瀉加升麻。 |
白朮(土炒,三錢) 白芍(酒炒,四錢) 陳皮(炒,一錢半) 防風(一錢) 用水煎煮,溫服。或製成藥末,煉蜜爲丸服用。久瀉加升麻。 |
|
白术補脾燥濕和中;白芍瀉肝火,斂逆氣,緩中止痛;防風散肝舒脾勝濕,為理脾引經要藥;陳皮利氣,尤能燥濕醒脾,使氣行則痛止。數者,皆所以瀉木而益土也。 |
白朮補脾燥濕而調和中焦;白芍瀉肝火以收斂肝氣之橫逆,緩和中焦而止痛;防風能散肝舒脾而祛濕,是調理脾氣並作為引經之要藥;陳皮調理氣機,尤其能燥濕醒脾,使氣機調暢則痛止。以上這些藥物都是用來要瀉木氣而益土氣。 |
原文 | 翻譯 | |
太陽風寒兩感,八九日如瘧狀,發?惡寒,一日二三度,面赤反有?者,表未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此方主之。 |
太陽感受風寒之邪,八九日時發熱惡寒如瘧病般,一日發作二三次,面色紅赤反而出現熱象,這是表證未解,因為發汗時沒有得到小汗出,身上必然會癢,用此方主治。 |
|
桂枝(三錢二分) 麻黃 白芍 杏仁(去皮) 甘草(炙,各二錢) 生薑(三錢) 大棗(二枚)水煎麻黃去沫,入羣藥煎服,覆取微汗。 |
桂枝(三錢二分) 麻黃 白芍 杏仁(去皮) 甘草(炙,各二錢) 生薑(三錢) 大棗(二枚)用水煎煮麻黃,去上沫,加入其餘藥物,煎服,覆被亦取微汗。 |
|
此風寒兩感之輕劑也,不比大青龍之峻險。麻黃發汗,祛太陽之寒邪。桂枝止汗,解太陽之風邪。一發一止,則汗不得大洩矣。 |
這是治療風寒邪氣兩感之輕劑,不如大青龍湯之峻猛有力。用麻黃湯發汗,祛散太陽之寒邪。用桂枝湯止汗,解除太陽之風邪。一發一止,則汗出不會太多。 |
原文 | 翻譯 | |
治傷寒三陽經合病,頭痛發?,及時行感冒,風寒咳嗽,風濕身腫者。 |
治療傷寒病三陽經合病,頭痛發?,以及時行感冒,風寒咳嗽,風濕身腫者。 |
|
人參 羌活 獨活 柴胡 前胡 薄荷 川芎 茯苓 枳殼 桔梗(各一錢) 甘草(五分) 生薑(一錢) 水煎,温服。內?口燥加黃芩(一錢)。 |
人參 羌活 獨活 柴胡 前胡 薄荷 川芎 茯苓 枳殼 桔梗(各一錢) 甘草(五分) 生薑(一錢) 用水煎煮,溫服。內熱而口燥者加黃芩(一錢)。 |
|
按:羌活、獨活、柴、前、薄,芎皆風藥,升浮輕散開發之劑也,故用之以解寒邪、散風?;用枳殼者,取其清膈而利氣也;用參、苓、甘草者,取其補益中氣,外邪不能深入也。滌其邪氣,培其正氣,故曰「敗毒」。此散乃解傷寒太陽、陽明、少陽三經之藥,全在詳證加減,以盡其妙。虛怯人借人參之力,補正氣以驅邪氣耳。若温病雜氣鬱?內迫,流布三焦,人參豈可輕投?表藥豈可妄用?執泥此方以治温病,恒恐誤人。訒菴1盛稱其妙,未免溢美。不可印板眼目,總緣人不知温病爲雜氣。 |
按:羌活、獨活、柴胡、前胡、薄荷,川芎都是治風藥,都具有升浮輕散之特點,屬於發散之品,所以用它們來解除寒邪、發散風熱;用枳殼取其清利膈間之氣;用人參、茯苓、甘草取其補益中氣,使外邪不能深入。此方能滌除邪氣,培養正氣,所以稱爲「敗毒」。此方之藥能解傷寒病太陽、陽明、少陽三經之邪氣,臨床全在於詳察三陽經之病證而加減用藥,以達到最佳的效果。素體虛弱之病人,能借助人參之力補正氣以祛除邪氣。如果是感受雜氣之溫病,鬱熱內迫而流散於三焦,怎麼可以輕易用人參呢?又怎麼可以胡亂運用辛溫解表藥呢?如果死板地用此方醫治溫病,經常會擔心使病者受害。汪昂盛讚此方之好處,未免言過其實。不可以混淆視聽,總是因為人們不知道溫病是雜氣所引致。 |
|
1訒庵:即汪訒庵,文獻上多稱汪昂,著有《本草備要》等書。 |
原文 | 翻譯 | |
傷寒三陽經合病(一名九味羌活湯)。 |
治傷寒病三陽經合病(又名九味羌活湯)。 |
|
羌活(一錢五分) 白芷 黃芩 蒼术(泔浸) 細辛 川芎 防風 生地 甘草(各一錢) 生薑(二錢) 蔥白(一莖) 水煎,温服。喘加杏仁,夏加石膏、知母。 |
羌活(一錢五分) 白芷 黃芩 蒼朮(泔浸) 細辛 川芎 防風 生地 甘草(各一錢) 生薑(二錢) 蔥白(一莖) 用水煎煮,溫服。喘加杏仁,夏天加石膏、知母。 |
|
此方分經而主治。傷寒邪在太陽者主以羌活,邪在陽明者主以白芷,邪在少陽者主以黃芩,邪在太陰者主以蒼术,邪在少陰、厥陰者主以細辛、川芎。而防風者又風藥之卒徒1也,生地所以去血中之?也,甘草又所以和諸藥、補脾胃而除氣中之?也。余謂九味合爲一方,然用者不可執方,當視其經絡前後左右之不同,從其多少、大小、輕重之不一,增損與之,乃能效矣。今人視爲四時套藥,無論感冒、傷風、傷寒、時氣、温病,亦無論經絡藏府,槩以沖和湯和之。此張元素之說誤之也,須知之。 |
此方之藥物分別針對不同經脈之病變。傷寒病邪在太陽者以羌活爲主藥,邪在陽明者以白芷爲主藥,邪在少陽者以黃芩爲主藥,邪在太陰者以蒼朮爲主藥,邪在少陰、厥陰者以細辛、川芎爲主藥。而防風又是風藥中常用之品,生地能去血中之熱,甘草又能調和諸藥、補脾胃而除去氣中之熱。我認爲雖然將九味藥合爲一方,但運用時不可以刻板,應當隨著經絡前後左右之不同,根據各經脈病證之多少、大小、輕重之不同,進行靈活加減變化才能奏效。現今之人把此方作爲四時固定不變之方藥,無論是感冒、傷風、傷寒、時行疾病、溫病,亦無論病在不同的經絡臟腑,一概都以沖和湯調和。這是張元素說法所引起的誤解,必須明白這一點。 |
|
1卒徒:《莊子·達生》:「夫畏塗者,十殺一人,則父子兄弟相戒也,必盛卒徒而後敢出焉,不亦知乎!」卒徒,指徒眾,服勞役之人。這裏引申爲經常出現。 |
原文 | 翻譯 | |
太陽陽明合病,下利而嘔。又云:不利但嘔,此方主之(此以利嘔辯風寒之不同也。寒爲陰,陰性下行,裏氣不和,故利而不嘔。風爲陽,陽性上行,裏氣逆,故嘔而不利。加半夏之辛散,以下逆氣。不利而嘔,則風寒兩感也)。 |
太陽陽明合病,下利而嘔。又說,不下利而只有嘔吐,用此方主治(這是用下利與嘔吐辨別太陽中風與太陽傷寒之不同。寒爲陰邪,陰性下行,裏氣不和,所以下利而不嘔。風爲陽邪,陽性上行,裏氣上逆,所以嘔而不下利。加辛散之半夏,用以降逆氣。不下利而嘔,則屬於風寒兩感)。 |
|
葛根(三錢) 半夏(薑製) 麻黃(去節,泡去黃汁,炒乾,各二錢) 桂枝 白芍 甘草(炙,各錢半) 生薑(二錢) 大棗(二枚) 水煎麻黃、葛根去沫,次入諸藥煎服,覆取微汗。 |
葛根(三錢) 半夏(薑製) 麻黃(去節,浸泡後去掉黃色藥汁,炒乾,各二錢) 桂枝 白芍 甘草(炙,各錢半) 生薑(二錢) 大棗(二枚) 用水煎麻黃、葛根,去掉泡沫,然後加入其餘藥煎服,蓋上被子以取微汗。 |
原文 | 翻譯 | |
太和年1,民多疫癘,初覺憎寒壯?體重,次傳頭面,腫盛,目不能開,上喘,咽喉不利,口燥舌乾,俗名「大頭溫」。東垣曰:「半身以上,天之陽也。邪氣客於心肺,上攻頭面而爲腫耳。」《經》謂「清邪中於上焦」2,即東垣之言益信矣。 |
太和年間,百姓多患疫病,初起時憎寒壯熱而身體沉重,然後發展至頭面而頭面腫脹,雙目不能張開,氣喘,咽喉不利,口燥舌乾,俗稱「大頭瘟」。李東垣曾說:「半身以上屬天爲陽,邪氣侵犯心肺,上攻頭面而成爲腫脹。」《經》書中亦說「清邪中於上焦」,如此可見李東垣之言論就更加可信了。 |
|
1太和年,又稱「大和年」。《寒溫條辨》只出現過一次,歷史上太和年號出現多次,現推斷爲唐文宗在位期間之年號。 |
||
2語出《傷寒論‧辨脈法》,原文爲「清邪中上,濁邪中下」。 |
||
元參(三錢) 黃連(二錢) 黃芩(三錢) 連翹(去心) 栀子(酒炒) 牛蒡子(炒研) 藍根(如無,以青黛代之) 桔梗(各二錢) 陳皮 甘草(生,各一錢) 全蟬蛻(十二個) 白殭蠶(酒炒) 大黃(酒浸,各三錢)水煎去渣,入蜜、酒、童便,冷服。 |
玄參(三錢) 黃連(二錢) 黃芩(三錢) 連翹(去心) 梔子(酒炒) 牛蒡子(炒研) 藍根(如無,以青黛代之) 桔梗(各二錢) 陳皮 甘草(生,各一錢) 全蟬蛻(十二個) 白殭蠶(酒炒) 大黃(酒浸,各三錢) 用水煎煮,去渣,加入蜂蜜、酒、童便,冷服。 |
|
芩、連瀉心肺之?爲君,元參、陳皮、甘草瀉火補氣爲臣,翹、栀、蒡、藍、蠶、蟬散腫消毒定喘爲佐,大黃蕩?斬關,推陳致新爲使,桔梗爲舟楫,載藥上浮,以開下行之路也。 |
黃芩、黃連瀉心肺之熱而爲君藥,玄參、陳皮、甘草瀉火補氣而爲臣藥,連翹、梔子、牛蒡子、板藍根、殭蠶、蟬蛻散腫消毒定喘而爲佐藥,大黃蕩熱斬關,推陳致新而爲使藥,桔梗猶如船只,可以載藥上浮,以便開啟下行之道路。 |
原文 | 翻譯 | |
太陽病,發汗太過,仍發?(汗雖出而表不除之故也),心下悸(心生血,汗爲心液,多則心虛),頭眩身瞤,振振欲擗地(振搖欲伏地不能起),及少陰病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爲有水氣,或咳,或嘔,或小便利者,並此方主之。(眉批:喻氏注云:「『振振欲擗地』五字,形容亡陽之狀如繪。汗多則衛氣解散,振振然四顧,無可置身,欲擗地中而避處也。猶陰證似陽,欲坐井中而就冷也。何得妄指《詩經》注『擗,拊心貌』1爲解哉?」) |
太陽病,發汗太過,仍然發熱(汗雖出而表證不除之綠故),心下悸(心生血,汗爲心液,汗出過多則心虛),頭眩而身體震顫,振振欲擗地(身體震搖,欲伏地不能起),及少陰病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此爲有水氣,或咳,或嘔,或小便利者,此方都可以主治。 (眉批:喻嘉言注:「『振振欲擗地』這五個字,栩栩如生地形容亡陽之狀。發汗過多則衛氣消散,身體振顫而環顧四面,無處容身,想挖個地方可以躲在裏面。就好像陰證似陽,想坐於井中而處於寒涼之處。怎麼可以妄引《詩經》之注,用『擗,拊心貌』來解釋呢?」) |
|
1《詩·邶風·柏舟》:「靜言思之,寤闢有摽。」闢爲擗,摽爲拊。擗摽,意爲撫摸或拍打心胸。 |
||
白术(土炒,二錢) 白茯苓(三錢) 白芍(三錢) 生薑(三錢) 附子(炮,一錢半) 水煎,温服。少陰病加減法:咳,加乾薑、細辛、五味子(各一錢)。嘔,去附子,倍生薑。小便利,去茯苓。下利,去白芍,加乾薑(二錢)。 |
白朮(土炒,二錢) 白茯苓(三錢) 白芍(三錢) 生薑(三錢) 附子(炮,一錢半) 用水煎煮,溫服。少陰病加減法:咳,加乾薑、細辛、五味子(各一錢)。嘔吐,去附子,倍生薑。小便自利,去茯苓。下利,去白芍,加乾薑(二錢)。 |
|
汗多而心下悸,此心亡津液,腎氣欲上而凌心也。頭眩而身瞤,此汗多亡陽,虛邪不靖而內動也。真武,北方之神,司水火者也。今腎氣凌心,虛邪內動,有水火奔騰之象,故名此湯以主之。白术、茯苓補土利水之物也,可以伐腎而療心悸。附子、生薑回陽益衛之物也,可以壯火而制虛邪。白芍酸以收陰,用白芍者,以小便不利,則知其人不但真陽不足,真陰亦已虧矣。若不用白芍以固護其陰,豈能勝附子之雄悍乎? |
發汗過多而心下悸,這是心之津液受損,腎氣欲上衝而凌心。頭眩而身體震顫,是因爲汗多亡陽,虛邪不靜而內動。真武,是北方之神,統領水火。如今腎氣上凌於心,虛邪內動,有水火奔騰之象,所以用「真武」作爲方劑之名以主治本證。白朮、茯苓是補土而利水之藥,可以打擊上衝之腎氣而治療心悸。附子、生薑是回陽益衛之藥,可以強壯火氣而平定虛邪。白芍之酸可以斂陰,之所以用白芍,是因爲從小便不利可知其人不但真陽不足,真陰亦已虧損。如果不用白芍固護陰氣,怎麼能遏制附子雄猛標悍之氣呢? |
原文 | 翻譯 | |
汗吐下後,虛煩不得眠(邪入胸中,挾飲生煩,心爲水凌故也),若劇者,反覆顛倒(展轉反側之象),心中懊憹(悔恨也),此方主之(吐無形之虛煩)。 |
發汗、涌吐,攻下後,虛煩不得眠(邪入胸中,挾飲而生煩躁,水邪凌心所致),若嚴重時,反覆顛倒(展轉反側之象),心中懊憹(即悔恨),用此方主治(涌吐無形之虛煩)。 |
|
山栀子(生研,七枚) 淡豆豉(四錢) 水煎,温服。得吐便止,不吐,再作服。 |
山梔子(生研,七枚) 淡豆豉(四錢) 用水煎煮,溫服。藥後得吐便停服,沒有得吐,再服用。 |
|
栀子湧膈上虛?,香豉散寒?惡毒。能吐能汗,爲傷寒汗下後不解,虛煩悶亂之聖藥。若嘔,則加生薑以滌飲,名栀子生薑豉湯。若少氣,則加甘草以緩中,名栀子甘草豉湯。若心煩腹滿,起臥不安,則去香豉而加厚朴、枳實,名栀子厚朴湯。又《傷寒論》曰:傷寒,以丸藥大下之,身?不去,微煩者,栀子(乾薑)豉湯主之1。又曰:傷寒五六日,大下之後,身?不去,心中結痛者,未欲解也,栀子(豉乾薑)湯主之2。故凡欲湧虛煩,必先顧慮中氣,所以病人素有微溏者,有不可吐之戒(按:栀子乾薑湯主之,當是栀子豉湯。栀子豉湯主之,當是栀子乾薑湯。斷無煩?用於薑,結痛用香豉之理,當移之)。 |
梔子涌吐膈上之虛熱,香豉能散寒熱惡毒之邪,有涌吐發汗之用,是治療傷寒病發汗攻下後不解,虛煩悶亂之聖藥。若嘔吐,則加生薑以蕩滌飲邪,稱爲梔子生薑豉湯。若少氣,則加甘草以緩中,稱爲梔子甘草豉湯。若心煩腹滿,坐卧不安,則去香豉而加厚朴、枳實,稱爲梔子厚朴湯。另外,《傷寒論》說:傷寒病,用丸藥猛烈攻下後,身熱不去,微煩,梔子(乾薑)豉湯主之。又說:傷寒病五六日,猛烈攻下後,身熱不去,心中結痛者,病仍未解,梔子(豉乾薑)湯主之。凡是欲涌吐虛煩,必先顧慮中氣,所以病人平素大便微溏者,有不可吐之禁忌(按:梔子乾薑湯主之,應該是梔子豉湯。梔子豉湯主之,應該是梔子乾薑湯。一定不會見煩熱而用薑,結痛而香豉之理,應當改過來)。 |
|
1據《傷寒論》原文,當爲梔子乾薑湯,方中無淡豆豉。 |
||
2據《傷寒論》原文,當爲梔子豉湯。 |
||
柯韻伯曰:「傷寒,太陽以心腹爲裏,陽明以心腹爲表。盖陽明之裏,是胃實,不特發?惡?,目疼鼻乾,汗出身重謂之表。一切虛煩虛?,咽燥口苦,舌胎,腹滿,煩躁不得臥,消渴而小便不利,凡在胃之外者,悉屬陽明之表也。仲景製汗劑,是開太陽表邪之出路;製吐劑,是引陽明表邪之出路。若太陽當汗而反吐之,便見自汗出,不惡寒,饑不能食,朝食暮吐,欲飲冷水,不欲近衣等證,此太陽轉屬陽明之表,當栀子豉湯主之。陽明當吐而不吐,反行汗下温鍼等法,以致心中憒憒怵惕,懊憹煩躁,舌胎等證。然仍陽明之表,仍當栀子豉湯吐之。栀子苦能湧泄,寒能勝?,其形像心,又色赤通心,故主治心中上下一切證。豆形像腎,又色黑入腎,製而爲豉,輕浮上行,能使心腹之濁邪上出於口,一吐而心腹得舒,表裏之煩?悉除矣。所以然者,二陽之病發心脾,此乃心脾?,不是胃家實,即所云『有?屬藏者,攻之,不令發汗』3之義也。急除胃中之?,不致胃家之實,即此一湯,爲陽明解表裏之聖劑矣。」 |
柯韻伯說:「傷寒病,心腹之裏屬太陽,心腹之表屬陽明。因爲陽明之裏證是胃家實,不只是發熱惡熱,目痛鼻乾,汗出身重可以稱爲陽明表證。一切虛煩虛熱,咽燥口苦,舌苔厚,腹滿,煩躁不得臥,消渴而小便不利,凡在胃之外,都屬於陽明表證。仲景創製發汗劑,是使太陽表邪有出路;創製涌吐劑,是使陽明表邪有出路。如果太陽病應當發汗,反而用涌吐,就會出現自汗、不惡寒,饑而不能食,朝食暮吐,欲飲冷水,不想穿衣服等證,這是太陽病轉屬爲陽明之表證,當用梔子豉湯主治。陽明應當涌吐而不涌吐,反而施行發汗、攻下、温針等治法,以致心中煩亂驚惕,懊憹煩躁,舌上有苔等證。但是仍然屬於陽明之表證,仍然可以用梔子豉湯涌吐。梔子苦能涌泄,寒能清?,其形像心,而色赤又與心氣相通,所以主治心中上下一切病證;豆形像腎,又色黑而入腎,製成豆豉,其性輕浮上行,能使心腹之濁邪上出於口,一吐而使心腹得舒,表裏之煩熱都得以消除。之所以會如此,因為二陽之病發於心脾,這是心脾有熱,不是胃家實,即所謂的『有熱屬臟者,攻之,不令發汗』之意。迅速清除胃中之熱,不使其形成胃家實,就是這一湯方,實在是陽明病解除表裏邪氣之聖劑。」 |
|
3語出《傷寒論‧辨脈法》:「脈浮而大,心下反硬,有熱屬藏者,攻之,不令發汗。」 |
原文 | 翻譯 | |
病如桂枝證,頭不痛,項不强。寸脈浮,胸中痞鞕,氣上衝咽喉不得息者,此爲胸有寒也(寒者痰飲也),此方主之。 |
病證如桂枝湯證般,但是沒有頭項強痛。寸脈浮,胸中痞硬,氣上衝咽喉而呼吸困難,這屬於胸有寒(寒,指痰飲),用此方主治。 |
|
甜瓜蒂(炒黃) 赤小豆(各等份)爲末,?水二鍾,入淡豆豉(三錢),煎一鍾,去渣,和藥末(一錢),温服之。不吐再加,得快吐即止。或燒鹽熟湯調服,以指探吐,治霍亂、宿食、?痰、冷痛。《千金》曰:「凡病皆宜,大勝用藥。」 |
甜瓜蒂(炒黃) 赤小豆(各等份)將藥物磨成末,用熱水二盅,加入淡豆豉(三錢),煎煮取一盅,去渣,加入藥末(一錢)攪和,溫服。如果服藥後未吐,再加服。如果暢快嘔吐,即停服。或者用燒鹽熟湯調服,用手指探咽喉而使涌吐,用以治療霍亂、宿食、熱痰、冷痛等。《千金要方》說:「此法可以應用於各種病證,比用藥好得多。」 |
原文 | 翻譯 | |
傷寒,脉結代,心動悸,此方主之。 |
傷寒病,脈結代,心動悸,用此方主治。 |
|
炙甘草(二錢) 阿膠(二錢) 麻仁(去皮) 麥冬(去心,各四錢) 生地(八錢) 桂枝(二錢) 人參(一錢) 生薑(二錢) 大棗(二枚) 水酒各半,煎去渣,入阿膠化服。 |
炙甘草(二錢) 阿膠(二錢) 麻仁(去皮) 麥冬(去心,各四錢) 生地(八錢) 桂枝(二錢) 人參(一錢) 生薑(二錢) 大棗(二枚) 用水酒各半份量煎煮,去渣,加入阿膠烊化後服用。 |
|
薛氏加當歸、酸棗仁(炒,各三錢),五味子(炒研一錢) |
薛氏加當歸、酸棗仁(炒,各三錢),五味子(炒研一錢) |
|
脉結、心悸,由血氣虛衰,不能相續也。緣其人汗下不解,真陰衰竭,津液枯涸。滋陰之藥當倍於補氣,故參、草、桂枝、薑、棗補益中氣,調和榮衛。阿膠、麻仁、麥冬、生地,藥味既多,分兩亦重,所以潤經益血,復脉通心也。《聖濟經》曰:「津液耗散爲枯,五藏痿弱,榮衛涸流,濕劑所以潤之,與水停心悸之治法不同。」汪訒庵曰:「《千金翼》用治虛勞,《寶鑑》用治呃逆,《外台》用治肺痿。」(愚按:開後人滋陰降火無窮之法門,此方是也。) |
脈結代、心悸,是由於血氣虛衰而脈氣不能相續。由於經過發汗、攻下後病證不解,真陰衰竭,津液枯涸。滋陰之藥應當倍於補氣之品,所以用人參、甘草、桂枝、生薑、大棗補益中氣,調和榮衛。用阿膠、火麻仁、麥冬、生地,藥味多而分兩亦重,用來潤經益血,復脈通心。《聖濟經》說:「津液耗散以致枯涸,使五臟之氣痿弱,營衛之行滯澀,滋潤劑能夠起到滋潤之功用,與水停心悸之治法不同。」汪昂說:「《千金翼方》用來治虛勞,《衛生寶鑑》用來治呃逆,《外台秘要》用來治肺痿。」(按:開啟後人滋陰降火無窮之法門,就是此方了。) |
原文 | 翻譯 | |
治夏月金受火囚,絕寒水生化之源,以致咳嗽喘促,肢體痿軟,腳欹1眼黑,口渴,汗出者。 |
治療夏月金受火克,金不能生水,因而阻絕了寒水生化之源,以致咳嗽喘促,腳軟眼黑,口渴,汗出。 |
|
1欹:yī 音「椅」,歪斜不正之意。 |
||
人參(二錢) 麥冬(去心,二錢) 五味子(一錢) 水煎,温服。 |
人參(二錢) 麥冬(去心,二錢) 五味子(一錢) 用水煎煮,溫服。 |
|
東垣曰:「人參甘寒,瀉火?而益元氣。麥冬苦寒,滋燥金而清水源。五味酸温,瀉丙火而補庚金。」以肺朝百脉,故名曰「生脉散」。今人因「生脉」之名,用治脉微欲絕,陽氣將脫之證,誤人多矣。何如獨參一味? |
李東垣說:「人參甘寒,瀉火熱而益元氣。麥冬苦寒,滋潤金氣之燥而使金能生水。五味子酸溫,瀉火氣而補金氣。」因爲肺朝百脈,所以將之命名爲「生脈散」。今天之人因爲「生脈」之方名,而用來治療脈微欲絕,陽氣將脫之證,禍害病人太多了。如果只用一味獨參湯,如何? |
左歸丸(減兩爲錢,大劑煎飲,名爲丸料1) |
左歸丸(減量,將兩改爲錢,大劑量煎成湯劑,稱爲丸料。) |
|
1丸料:即將原先丸劑改成湯劑。 |
||
原文 | 翻譯 | |
治真陰腎水不足,不能滋養榮衛,漸至衰弱,或寒?往來,自汗盜汗,或神不守舍,血不歸原,或氣虛昏暈,或眼花耳聾,或口燥舌乾,或腰酸腿軟,或遺淋濇痛。凡精髓內虧,津液枯涸等證,俱宜壯水之主,以培左腎之元陰,而精血自充矣。 |
治真陰腎水不足,不能滋養營衛,漸漸變成衰弱,或寒熱往來,自汗盜汗,或神不守舍,血不歸源,或氣虛昏暈,或眼花耳聾,或口燥舌乾,或腰酸腿軟,或遺淋澀痛。凡精髓內虧,津液枯涸等證,都適宜壯水之主,以培育左腎之元陰,而精血自然充盈。 |
|
熟地(八兩) 山藥(炒) 山茱萸(蒸,去核) 兔絲子(酒蒸) 枸杞子(蜜蒸) 鹿角膠(打碎炒珠) 龜板膠(切碎炒珠,各四兩,無火不必用此味) 牛膝(酒蒸熟,三兩,滑精者不用)爲末,鍊蜜丸,任下。如真陰失守,虛火上炎者,宜用純陰至靜之劑,去枸杞、鹿膠,加女貞子<small>(三兩),麥冬(三兩)。火燥灼金,乾枯多嗽,加百合(三兩)。夜?骨蒸,加地骨皮(三兩)。水不利不清,加白茯苓(三兩)。大便燥結,去兔絲,加肉蓯蓉(三兩)。血虛血滯,加當歸(四兩)。腰膝痠痛,加杜仲(鹽水炒斷,三兩)。藏平無火,而腎氣不充者,去龜板膠,加破故紙(炒香,三兩),蓮肉(去心),胡桃肉(各四兩)。氣虛,加人參(三兩)。 |
熟地(八兩) 山藥(炒) 山茱萸(蒸,去核) 菟絲子(酒蒸) 枸杞子(蜜蒸) 鹿角膠(打碎炒珠) 龜板膠(切碎炒珠,各四兩,無火不必用此味) 牛膝(酒蒸熟,三兩,滑精不用) 上藥磨成末,煉蜜爲丸,隨時都可以服。如果真陰失守,虛火上炎,適宜用純陰至靜之劑,去枸杞子、鹿角膠,加女貞子(三兩),麥冬(三兩)。火燥灼金,肺津乾枯而多嗽,加百合(三兩)。骨蒸潮熱,加地骨皮(三兩)。小便不利且渾濁不清,加白茯苓(三兩)。大便燥結,去菟絲子,加肉蓯蓉(三兩)。血虛血滯,加當歸(四兩)。腰膝酸痛,加杜仲(鹽水炒斷,三兩)。臟氣平和而無火,但腎氣不充者,去龜板膠,加破故紙(炒香,三兩),蓮肉(去心),胡桃肉(各四兩)。氣虛,加人參(三兩)。 |
右歸丸(以兩作錢,大劑煎飲,名爲丸料) |
右歸丸(減量,將兩改爲錢,大劑量煎成湯劑,稱爲丸料) |
|
原文 | 翻譯 | |
治元陽不足,或先天稟弱,或勞傷過度,以致命門火衰,不能生土,而爲脾胃虛寒,飲食少進,或嘔惡膨脹,或反胃噎膈,或怯寒畏冷,或臍腹多痛,或大便不實,瀉痢頻作,或小水2自遺,虛淋寒疝,或寒在谿谷1而肢節痺痛,或寒在下焦而水邪浮腫。 總之真陽不足者,必神疲氣怯,或心跳不寧,或四肢不收,或眼見邪祟,或衰弱無子等證,俱宜益火之源,以培右腎之元陽,而神氣自强矣。 |
治元陽不足,或先天稟弱,或勞傷過度,以致命門火衰,不能生土,而爲脾胃虛寒,食量減少,或嘔吐膨脹,或反胃噎膈,或怯寒畏冷,或臍腹多痛,或大便不實,瀉痢頻作,或小便自遺,虛淋寒疝,或寒氣在肌肉筋骨之間而肢節痹痛,或寒在下焦而水邪浮腫。總之是真陽不足,必定神疲氣怯,或心跳不寧,或四肢抽搐,或出現幻覺,或衰弱不孕等證,都適宜益火之源,以培育右腎之元陽,神氣自然強盛。 |
|
1溪谷:《素問·氣穴》:「孫絡三百六十五穴會,亦以應一歲,以溢奇邪,以通營衛。……肉之大會為谷,肉之小會為為溪。肉分之間,溪谷之會,以行營衛,以會大氣。」溪谷,原意爲營衛運行時相會之處。在此引申爲肌肉筋骨之間。 |
||
2小水:即小便。 |
||
熟地(八兩) 山萸肉(微炒,三兩) 杜仲(薑湯炒斷) 枸杞子(微炒) 兔絲子(酒蒸) 鹿膠(各四兩) 當歸(三兩) 肉桂(去粗) 附子(製,各二兩) 爲末,鍊蜜丸,任下。如陽虛氣衰,必加人參以爲之主,隨人虛實增損。盖人參之功,隨陽藥則入陽分,隨陰藥則入陰分,欲補命門之陽,非加人參不能捷效。陽虛精滑,或滯濁便溏,加故紙(酒炒,三兩)。飧泄腎泄3不止,加五味子(三兩),肉豆蔻(麵煨去油,三兩)。飲食減少,或不易化,或嘔惡吞酸,加乾薑(炒黃,三兩)。腹痛不止,加吳茱萸(二兩)。腰膝痠痛,加胡桃肉(連皮四兩)。陽虛陽痿,加巴戟肉(四兩),肉蓯蓉(三兩),或黃狗外腎4(二付),酒煮擣入之。 |
熟地(八兩) 山萸肉(微炒,三兩) 杜仲(薑湯炒斷) 枸杞子(微炒) 菟絲子(酒蒸) 鹿角膠(各四兩) 當歸(三兩) 肉桂(去粗) 附子(製,各二兩) 上藥磨成末,煉蜜爲丸,隨時都可以服。如陽虛氣衰,必須加人參爲主藥,隨人之虛實而加減其用量。因爲人參之功效能隨陽藥入陽分,隨陰藥入陰分,想補命門之陽,除非加人參,否則不能迅速奏效。陽虛精滑,或濁氣粘滯而大便溏泄,加破故紙(酒炒,三兩)。大便泄瀉、腎泄不止,加五味子(三兩),肉豆蔻(麵煨去油,三兩)。飲食減少,或食後不易運化,或嘔吐吞酸,加乾薑(炒黃,三兩)。腹痛不止,加吳茱萸(二兩)。腰膝痠痛,加胡桃肉(連皮四兩)。陽虛陽痿,加巴戟肉(四兩),肉蓯蓉(三兩),或黃狗外腎(二隻),用酒煮後,搗爛加入藥末中。 |
|
3腎泄:由腎虛所治之泄瀉,又稱「五更泄」。 |
||
4狗外腎:即狗陰莖,又稱「狗鞭」。 |
原文 | 翻譯 | |
陽明病,自汗,若發汗,小便自利者,此爲津液內竭,便雖硬不可攻。此仲景心法,後人罕知。當自欲大便時,以此法導之,乃承氣之變法也。 |
陽明病,自汗,或發汗後,小便自利,這是津液內竭,大便雖硬,不可攻下。這是仲景之心法,後人很少知道。當病人有便意時,用此方法外導,這是承氣湯之變法。 |
|
蜂蜜 入銅勺內微火煎,稍凝,勿令焦,入皂角末(五分),食鹽(五分),併手作挺子1,長寸許,令頭銳。欲大便時,入穀道2中,自下。 |
蜂蜜 放入銅勺內,微火煎煮,使蜂蜜稍微凝固,不能煮焦,加入皂角末(五分),食鹽(五分),用雙手搓成梃狀,大約一寸左右長,使頭部有點尖。欲大便時,納入肛門中,大便自然被導下。 |
|
1梃子:指器物上的把柄,大多爲長條狀。 |
||
2榖道:指大腸末端近肛門處。 |
原文 | 翻譯 | |
邪留心下,令人痞滿,下之痞應去,今反痞者,虛也。以其人或稟賦嬌怯,或素病虧損,如失血崩帶等證,因下益虛,失其健運,愈令痞滿。再用行氣破氣之劑,轉成壞病1矣。 |
邪氣停留心下,令人痞滿,攻下後痞滿應當消除,如今痞滿反而更甚,說明是虛證。因爲病者稟賦嬌嫩,或向來有病而虧損,譬如婦人失血崩漏帶下等證,或因爲攻下後更虛,脾失健運,使痞滿越來越嚴重。如果再用行氣、破氣之方藥,就會成爲壞病。 |
|
1壞病:指經過治療而使病情變得更差。 |
||
人參(一錢) 半夏(二錢) 生薑(炮,三錢) 甘草(炙,一錢) 白芍(酒炒,一錢半) 當歸(二錢) 生地(二錢) 熟地(三錢) 大棗(二枚)水煎,温服。果如前證,一服痞若失。若下後仍潮?口渴,脈洪大而痞者,投之禍不旋踵2。此有虛實之分,須詳辯之。 |
人參(一錢) 半夏(二錢) 生薑(炮,三錢) 甘草(炙,一錢) 白芍(酒炒,一錢半) 當歸(二錢) 生地(二錢) 熟地(三錢) 大棗(二枚)用水煎煮,溫服。如果確寶爲前面所述之病證,服藥一次,痞滿就會消失。如果服藥後仍潮熱口渴,脈洪大而痞者,服用此方則禍不旋踵。這是有虛實之分,必須詳加辨別。 |
|
2旋踵:形容即刻發生。 |
原文 | 翻譯 | |
傷寒、温病,胃火?盛,衂血、吐血、咳咯血(衂行清道,吐行濁道,以喉通天氣,咽通地氣也。循經之血走而不守,隨氣而行。火氣急迫,故隨經直犯清道。上腦而出於鼻爲衂,其從肺而出於咽者,則爲咳咯。其存胃中者,爲守榮之血,守而不走,胃虛不能攝,或爲火逼,故嘔吐從咽而出也。衂血之?在經,吐血之?存腑。傷寒衂血爲表?,温病衂血爲裏?。《內經》曰:「心移?於肺,則咳嗽出血也1。」當詳細辯而治之),便血,畜2血如狂,漱水不欲咽(傷寒便血,爲傳經?邪。温病便血,爲裏?蓄血。在上則喜忘,在下則如狂。漱水不欲咽,?在經,裏無?也。蓄血,發燥而內不渴,故雖漱水而不欲咽。海藏云:「大凡血證多不飲水,惟氣證則飲水。」《經》云:「陽明病,口燥,漱水不欲咽者,必衂。」傷寒當發汗而不發汗,邪?妄行,逼血外出,故見此證),及陽毒發斑(?甚傷血,發於皮膚見紅點者爲疹,如錦紋者爲斑。傷寒不當下而下,?毒乘虛入胃則發斑疹,温病當下而不下,?留胃中亦發斑疹。或誤服?藥太過亦發斑疹),並婦人血崩赤淋(以火勝,故治之),此方並治之。 |
傷寒病、溫病,胃火熱盛,衄血、吐血、咳血、咯血(衄血時血行清道,吐血時血行濁道,因爲喉通天氣,咽通地氣。血行於經脈內而不會停留,隨氣而行。火氣急迫,所以隨經脈而直犯清道,上腦而出於鼻爲衄,上從肺而出於咽,則爲咳血、咯血。存留在胃中之血,這是營氣所居之處,留守於此而不行走,胃氣虛不能固攝,或爲火氣所逼,所以嘔吐而從咽而出。導致衂血之熱在經,導致吐血之熱在腑。傷寒病衄血爲表?,溫病衄血爲裏?。《內經》說:「心移熱於肺,則咳嗽出血。」應當詳細辨別而加以治療),便血,蓄血如狂,漱水不欲嚥(傷寒病便血,爲傳經熱邪。溫病便血,爲裏?蓄血。蓄血在上則喜忘,在下則如狂。漱水不欲嚥,是熱在經,裏無?。蓄血,雖然口燥但體內不渴,所以雖然想漱口但不欲嚥下。王海藏說:「大凡血分熱證多數不飲水,只有氣分熱證才想飲水。」《傷寒論》說:「陽明病,口燥,漱水不欲嚥者,必衄。」傷寒病應當發汗而沒有發汗,邪熱妄行,逼血外出,所以見此證),及陽毒發斑(熱甚傷血,發於皮膚見紅點者爲疹,如錦紋般則爲斑。傷寒病不當攻下而攻下,熱毒乘虛入胃則發斑疹。溫病當攻下而不攻下,熱留胃中亦發斑疹。或誤服溫熱藥太過,亦發斑疹),並婦人血崩赤淋(因爲火氣旺盛,可以用此方治之),此方都能治療。 |
|
1《素問‧氣厥論》:「心移熱於肺,傳爲鬲消。」此處言「心移?於肺,則咳嗽出血也」,與原文有出入。 |
||
2畜:通「蓄」。 |
||
懷生地(六錢) 白芍(四錢) 牡丹皮(三錢) 犀角鎊(二錢,磨汁或末入) 水煎,入犀汁服。瘀血甚者,加大黃(三錢)以行之。或因怒致血,或?極如狂,加柴胡平少陽、厥陰之火,黃芩瀉上中二焦之火,栀子瀉三焦之火也。 |
懷生地(六錢) 白芍(四錢) 牡丹皮(三錢) 犀角片(二錢,磨汁或磨成藥末)用水煎煮,加入犀角汁服。瘀血嚴重者,加大黃(三錢)以活血化瘀。或因怒致出血,或熱極如狂,加柴胡以平熄少陽、厥陰之火,黃芩清瀉上中二焦之火,梔子清瀉三焦之火。 |
|
生地甘寒涼血,以滋腎水。丹皮苦寒,瀉血中之伏火。犀角大寒,解胃而清心火。白芍酸寒,和陰血而散肝火,以共平諸經之僭逆也。 |
生地甘寒涼血,以滋腎水。丹皮苦寒,瀉血中之伏火。犀角大寒,解胃熱而清心火。白芍酸寒,和陰血而散肝火,共同平伏各經脈中血氣之逆亂妄行。 |
原文 | 翻譯 | |
下利,裏寒外?,面反赤,手足厥,脉微欲絕,及脉不出,係羣陰格陽於外,不能內返也,此方主之。 |
下利,裏寒外?,面色反赤,手足厥冷,脈微欲絕,及脈氣不出,這屬於全身陰氣格拒陽氣於外,陽氣不能內返,用此方主治。 |
|
附子(生,三錢) 乾薑(生,三錢) 甘草(炙,二錢) 水煎,温服。一云,冷服(解見四逆湯下)。 |
附子(生,三錢) 乾薑(生,三錢) 甘草(炙,二錢) 用水煎煮,溫服。又一說法,冷服(方解在四逆湯條之下)。 |
|
按:《蘊要》云:「四逆湯,一名通脉四逆湯。」細玩傷寒通脉四逆湯所治之證,裏寒外?,其面反赤,陰盛於內,逼陽於外,而脉不出,較四逆湯所治之證爲更重。若通脉四逆湯即四逆湯,何故多加「通脉」二字耶?《醫統》及《醫宗必讀》俱云:「即四逆湯加甘草一倍。」然厥逆,脉不出,反加甘草緩味,殊不近理。《纘論》云:「即四逆湯加乾薑一倍。」然回陽通脉,全賴生附子雄旱1之力,豈宜單加乾薑耶?再按:四逆湯原方甘草(炙二兩),乾薑(一兩五錢),附子(一枚,生用)。方下云:「强人可大附子一枚,乾薑三兩。」此即通脉四逆湯也。故通脉四逆湯方,甘草炙(二兩),與四逆湯同;乾薑(三兩),是爲倍用;附子大者一枚生用。夫既云「大者」,其爲倍用,可想而知。細心較定,通脉四逆湯,即四逆湯倍附子、乾薑是耶。 |
按:《傷寒蘊要全書》說:「四逆湯又名通脉四逆湯。」仔細研讀《傷寒論》通脈四逆湯所治之證,裏寒外?,面色反赤,陰盛於內,逼陽於外,而脈氣不出,比四逆湯所治之證爲更嚴重。如果通脉四逆湯即四逆湯,爲何多加「通脈」二字呢?《醫統》及《醫宗必讀》都說:「此方即四逆湯加甘草一倍。」但是厥逆,脈氣不出,反加甘緩之甘草,是非常不合乎道理的。《傷寒纘論》說:「此方即四逆湯加乾薑一倍。」但是回陽通脈,全靠生附子雄烈標悍之力,怎麼會只是加重乾薑之用量呢?再按:四逆湯原方用甘草(炙二兩),乾薑(一兩五錢),附子(一枚,生用)。方後注說:「身體魁梧之人可以用大附子一枚,乾薑三兩。」這即是通脈四逆湯。所以通脈四逆湯中,炙甘草 (二兩),與四逆湯相同;乾薑(三兩),是爲倍用;附子大者一枚生用。既然說「大者」,即是倍用,這是可想而知的。細心比較各個方面,通脈四逆湯就是四逆湯倍用附子與乾薑。 |
|
1旱:通「悍」。 |
||
仲景加減法:面色赤,加蔥白(二莖)。腹痛,去蔥白加白芍(二錢)。嘔,加生薑(二錢)。咽痛,去白芍加桔梗(二錢)。利止,脉不出,加人參(一錢)去桔梗。 |
仲景加減法:面色赤,加蔥白(二莖)。腹痛,去蔥白加白芍(二錢)。嘔,加生薑(二錢)。咽痛,去白芍加桔梗(二錢)。下利止而脈不出,加人參(一錢)去桔梗。 |
原文 | 翻譯 | |
下利欲飲水(亡津液而內燥),以有?故也。又?痢下重者(邪?下痢,氣滯後重),並此方主之。 |
下利欲飲水(津液消亡而內燥),是因爲有內熱。另外,熱痢下重者(邪熱下痢,氣滯後重),都用此方主治。 |
|
白頭翁(二錢) 秦皮(三錢) 黃連(三錢) 黃柏三錢水煎,温服。 |
白頭翁(二錢) 秦皮(三錢) 黃連(三錢) 黃柏三錢用水煎煮,溫服。 |
|
此胃與肝腎藥也。白頭翁苦寒,入胃經血分而涼血止澼;秦皮苦寒性濇,洗肝益腎而固下焦;黃連清心涼血;黃柏瀉火補水。並能燥濕止利而厚腸,濕?除而利自止矣。 |
這是胃與肝腎之藥。白頭翁苦寒,入胃經血分而涼血止利;秦皮苦寒性澀,清肝熱,益腎而固下焦;黃連清心涼血;黃柏瀉火補水。這二味藥都能燥濕止利而厚腸,濕熱除去而下利自然停止。 |
原文 | 翻譯 | |
治咳嗽吐膿,痰中帶血,或胸膈隱痛,將成肺癰者。 |
治咳嗽吐膿,痰中帶血,或胸膈隱痛,將成肺癰。 |
|
桔梗 杏仁(炒研) 甘草(各一錢) 枳殼(麩炒,一錢五分) 麥冬(去心) 百合 阿膠 夏枯草 金銀花(各二錢) 連翹(二錢五分) 川貝母 紅藤(各三錢) 火勝兼渴者,加天花粉(二錢)。 水煎,温服。 |
桔梗 杏仁(炒研) 甘草(各一錢) 枳殼(麩炒,一錢五分) 麥冬(去心) 百合 阿膠 夏枯草 金銀花(各二錢) 連翹(二錢五分) 川貝母 紅藤(各三錢) 火熱邪氣旺盛而兼渴者,加天花粉(二錢)。 用水煎煮,溫服。 |
原文 | 翻譯 | |
凡腸癰生於小肚角,微腫而小腹陰痛1不止者,是毒氣不散,漸大內攻而潰,則成大患矣,急以此方治之。 |
凡腸癰生於小腹之側,微腫而小腹隱隱作痛,這是毒氣不散,癰腫漸漸增大,毒氣內攻而潰爛,就會成爲大患,迅速用此方治之。 |
|
1陰痛:隱隱作痛。 |
||
先用紅藤(一兩),酒二碗,煎一碗,午前一服,醉臥之。 |
先用紅藤(一兩),酒二碗,煎煮一碗,午前服一碗,醉而睡覺。 |
|
午後用紫花地丁(一兩),酒二碗,煎一碗,服之。服後痛必漸止爲效。然後服後藥末除根。 |
午後用紫花地丁(一兩),酒二碗,煎煮一碗,服一碗。服藥後疼痛必定慢慢停止爲有效。然後服以下藥末以除病根。 |
|
當歸(五錢) 石䗶蚆(五錢,蜜䗶2也) 白殭蠶(白而直者) 蟬蛻(全,各二錢) 天龍(即蜈蚣也) 川大黃(各一錢) 老蜘蛛(二箇,捉住放新瓦上,以酒盅盖定,外用炭火煅乾存性。) 右爲細末,每空心好酒調服一錢許,日逐漸服,自消。 |
當歸(五錢) 石蠟蚆(五錢,即蜂蠟) 白殭蠶(白而直者) 蟬蛻(全,各二錢) 天龍(即蜈蚣) 川大黃(各一錢) 老蜘蛛(二個,捉住放入新瓦上,以酒盅蓋定,外用炭火煅乾以存性。) 將上面的藥磨成細末,飯前用白酒送服藥末約一錢,每天慢慢服用,自然癰腫自然消散。 |
|
2蜜䗶:即蜂蠟。 |
原文 | 翻譯 | |
治陽分癰毒,或在肺、膈、胸、乳、藏府之間者,此方最隹。連用數服,無有不愈。 |
治陽分癰毒,或在肺、膈、胸、乳、臟腑之間者,用此方最佳。連用數服,沒有不治愈者。 |
|
連翹(去心) 紅藤(各七錢) 金銀花 蒲公英 夏枯草 土貝母(各三錢) 火勝煩渴乳腫者,加天花粉(三錢),好酒二碗,煎一碗,服後煖1臥片時。若陽毒內?,或在頭項間者,水煎亦可。 |
連翹(去心) 紅藤(各七錢) 金銀花 蒲公英 夏枯草 土貝母(各三錢) 火熱邪氣內盛而煩渴、乳房腫脹者,加天花粉(三錢),用好酒二碗,煎煮成一碗,服後溫暖地睡一會。如果陽毒內熱,或在頭項之間者,用水煎煮亦可。 |
|
1煖:同「暖」,異體字。 |
原文 | 翻譯 | |
生白礬(二兩) 白芨(一兩)爲細末,用黃蠟(四兩)熔化,去淨渣,入藥末爲丸,白滾水送下一錢,日三服。護膜托裏,解毒化膿之功甚大。一方無白芨,一方有琥珀(三錢)。 |
生白礬(二兩) 白芨(一兩) 將藥物磨成細末,再將黃蠟(四兩)熔化後,去淨渣滓,加入藥末而做成丸,白開水送服一錢,每日三服。此方能保護筋膜而托毒外出,解毒化膿之功非常巨大。一方無白芨,一方有琥珀(三錢)。 |
原文 | 翻譯 | |
少陰病,口中和,背惡寒者。少陰病,骨節痛,身體痛,手足厥,脉沉者。並此方主之。 |
少陰病,口中和,背部惡寒。少陰病,骨節痛,身體痛,手足厥冷,脈沉。都可以用此方主治。 |
|
人參(一錢) 附子(生) 白术(土炒) 白茯苓 白芍(各二錢) 水煎,温服。 |
人參(一錢) 附子(生) 白术(土炒) 白茯苓 白芍(各二錢) 用水煎煮,溫服。 |
|
傷寒以陽爲主,上證皆陰證,幾於無陽矣。辛甘皆陽也,故用參、附、苓、术以養陽。辛温之藥過多,恐有偏陽之獘1,故又用白芍以扶陰。《經》云「火欲實,水當平之」,此用白芍之意也。若温病陽邪怫鬱而厥逆脉沉,一用辛温之藥治之,正如抱薪投火矣。 |
傷寒病以陽氣爲主,上面諸證都屬於陰證,接近於沒有陽氣了。辛甘之品都屬於陽,所以用人參、附子、茯苓、白朮以養護陽氣。辛温之藥太多,又恐怕有偏於養陽之弊端,所以又用白芍以扶陰。《難經》說「火欲實,水當平之」,這就是用白芍之意。如果溫病陽邪鬱閉而厥逆脈沉,一旦用辛温之藥治療,就好似抱薪投火。 |
|
1獘:同「弊」,異體字。 |
原文 | 翻譯 | |
太陽病中風,誤汗,遂漏不止,惡風(表虛則玄府疏),小便難(汗多則亡津液),四肢微怠1(四肢爲諸陽之本,陽虛則血滯),難以屈伸(筋骨不和,風邪客之),此方主之。 |
太陽病中風,誤用發汗,然後汗漏不止,惡風(表氣虛則玄府疏鬆),小便難(汗多則亡津液),四肢微微拘急(四肢爲諸陽之本,陽虛則血滯),難以屈伸(筋骨不和,風邪侵犯),用此方主治。 |
|
1四肢微怠:根據《傷寒論》第20條,當爲「四肢微急」。 |
||
桂枝 白芍(各三錢) 附子(生) 甘草(炙,各一錢五分) 生薑(三錢) 大棗(二枚) 水煎,温服。 |
桂枝 白芍(各三錢) 附子(生) 甘草(炙,各一錢五分) 生薑(三錢) 大棗(二枚) 用水煎煮,溫服。 |
|
誤汗亡陽則血滯,兼有風入而勁急也,故用桂枝湯疎風解肌以和榮衛,加附子以助元陽而固表也。此中風誤汗而見此證,故以此湯救之。若濕家2重發汗,必恍惚心亂(汗爲心液,心無血養,故神不寧),小便已陰痛(水道乾涸,故陰痛也),炙甘草湯加白茯苓(四錢)。 |
誤用發汗而亡陽則血氣凝滯,兼有風邪侵入而使四肢拘急,所以用桂枝湯疏風解肌以調和營衛,加附子輔助元陽而固護表氣。這是太陽中風誤用發汗而見此證,所以用此方治療。如果濕家經過多次發汗,必定心神恍惚(汗爲心液,心無血養,所以心神不寧),小便之後陰部疼痛(水道乾涸,所以陰部疼痛),則用炙甘草湯加白茯苓(四錢)治療。 |
|
2濕家:經常患濕痺之人。 |
原文 | 翻譯 | |
風濕相搏,骨節煩痛,掣痛不能屈伸,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不欲去衣,身微腫者,此方主之(風則上先受之,濕則下先受之。迨兩相搏激,注經絡,流關節,無處不到,則無處不痛也。風勝則衛氣不固,故汗出惡風;濕勝則水道不行,故便澀身腫)。 |
風濕邪氣相搏,骨節煩痛,牽扯疼痛而不能屈伸,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而不欲去除衣服,身體微腫,用此方主治。(風邪大多侵犯人之上部,濕邪大多侵犯人之下部。當風濕邪氣相互搏激,則流注經絡關節,無處不到,所以無處不痛。風邪爲主則衛氣不固,所以汗出惡風;濕邪爲主則水道不行,所以小便短澀而身腫。) |
|
甘草(炙,二錢) 附子(生,二錢) 白术(土炒,二錢) 桂枝(四錢) 水煎温服。 |
甘草(炙,二錢) 附子(生,二錢) 白朮(土炒,二錢) 桂枝(四錢) 用水煎煮,溫服。 |
|
成氏曰:「甘草、桂枝之辛甘,散風邪而和衛。附子、白术之辛温,解濕氣而温經。」 |
成無己說:「甘草、桂枝之辛甘,散風邪而和衛氣。附子、白朮之辛温,解濕氣而溫經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