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武同源 - 蔡昕宏博士

文章來源:信報  - 中大醫論 26/01/2016

蔡昕宏博士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講師、註冊中醫師

醫武同源

26/01/2016

太極拳、三才劍、五行刀、八卦掌等,這些耳熟能詳的功夫,其命名來源於先秦著作,有豐富的文化內涵。而這些 先賢的哲學思想,亦貫串着整個中醫理論,以致於遣方用藥。像太極拳取自《易經.系辭》中:「易有太極,是生 兩儀」。「太極」指萬物的原始「渾元之氣」,其動而生陽,靜而生陰,陰陽二氣互為其根,此消彼長,互相轉化 ,不斷運動則變化萬千。太極以哲理指導拳路,拳路一招一式又構成了太極圖形。除其陰陽哲理與中醫理論同出一 徹之外,打太極拳更能激發人體自身的陰陽氣血達到「陰平陽秘」的狀態,使生命保持旺盛的活力。

中醫、武術同為中國文化的瑰寶,由於中國文化是以「和」、以「關聯互通」為脈絡,故各門學問之間,都有可以 相通、和鳴之處。

《三國志.魏書.華佗傳》中,華佗對他的弟子吳普說到:「人體欲得勞動,但不當使極爾。動搖則穀氣得消,血 脈流通,病不得生,譬猶戶樞不朽是也。是以古之仙者為導引之事,熊頸鴟顧,引輓腰體,動諸關節,以求難老。 吾有一術,名五禽之戲: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猨,五曰鳥,亦以除疾,並利蹄足,以當導引。」五禽戲 能舒展筋骨,另外通過扮演動物的過程,學習放下自我。

習武延伸治療

中醫學中與武術關係最密切的,莫過於骨傷推拿。學習武術,是為了能更好的了解關節、骨頭、肌肉、筋膜,知道 如何會受傷;修練氣功,是為了能更好的理解臟腑、經絡。對自己的身體都不清楚,如何去治理別人?通過修習易 筋洗髓經、八段錦、少林內功等功法,一來加強醫者自己的身體素質,二來提高手法功力;還可以根據需要指導患 者練功,鞏固及延伸療效。「未學出拳,先學紥馬;未學功夫,先學跌打」,香港一些出名的武術家同時也是跌打 醫師,如關德興、陸智夫、吳肇鍾等。

手法流派眾多,如點穴療法,來自於武學的點穴功夫,將人體不能承受的重擊,演變成人體能夠承受的安全力度。 融入太極元素的太極推拿,融入少林元素的功夫推拿、禪武醫等,各有特色。

65歲的長者當中,每年約有30%摔倒,其中10%更出現骨折。有見及此,早年醫院管理局便策動了「太極不倒翁」社 區長者防跌計劃,鼓勵全港長者參加「防跌太極十式」學習班,取得一定的成果。防跌太極十式,有助於增強平衡 力,提高關節感應、反應速度,令四肢筋肌更扎實;另外,還能減慢骨質流失的速度,有助於骨質密度的提高,使四肢協調較佳,步履較穩固。

Copyright © 2023 School of Chinese Medicine, Faculty of Medicine,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