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中醫兩要素 - 吳梓新博士

文章來源:信報  - 中大醫論 13/01/2017

吳梓新博士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講師 、註冊中醫師

學中醫兩要素

13/01/2017

從事中醫教育有年,經常遇到對中醫學感興趣的人相詢:「中醫學博大精深,我們是否能學好中醫呢?如何才能成 為好中醫呢?」

事實上他們的擔心不無道理,歷代習醫而有大成者, 大都是思辨清晰、博學多聞、學驗俱豐之輩,他們都潛心精研 醫理,反覆求證,非一般輕浮魯莽,淺嘗輒止可及。因此, 若有志學習中醫者,還須注意一些方面。

勤求古訓 精研醫理 中醫學並不是簡單的經驗醫學,而是以中國傳統哲學、宇宙觀和生命觀為基礎而建立的一門認識生命、防治疾病的 醫學系統。其特別之處是,認為人的生命與天地自然直接相關,而人的健康與疾病的防治,必須全盤考慮天地人隨着時間而產生的所有變數。古人自小飽讀四書五經,加上文化環境的熏陶,對這種認識世界的方法已有深刻認識 ,再接觸醫理,自然較易理解和貫通,故有「秀才學醫,如籠裏抓雞」的說法。

然而在香港現今的教育中,已甚少接觸中國傳統哲學和文化精神等內容,故習醫者初接觸中醫,難免會感到吃力 ,或感「如墮霧中」,難以理解。這事實上是由於不熟悉古人認識世界的方法和角度所致。因此,現在習醫者需要 學習一些與中國哲學文化相關的經典古籍,例如《道德經》、《論語》,甚至對《易經》也最好有一些認識。在大 學的中醫基礎理論課的授課過程中,老師們也常與同學分享傳統哲學和宇宙觀的問題,鼓勵同學提問及討論,為的 也就是建立良好的哲學文化基礎,以便日後研讀與中醫直接相關的典籍,理解深奧精妙的醫理。

虛心求教 博採眾長

如上文所述,中醫學是以整體的方法研究人的健康相關問題的,其變化極為複雜。有說「世上沒有兩個相同的病人 」,如何運用醫理的原則,應對萬變的病情是一大難題,不是閉門苦讀、潛思冥想可以成就的。故業醫有成者,很 多都經過一段跟師學習的階段,從老師身上,除了可學到診治疾病的思維方法和經驗,也能親身體會到醫者的風範 和德行操守。就如清代葉天士先生,他天性聰慧,祖、父兩代俱業醫,自小已閱遍中醫經典醫籍,但仍虛心求學 ,聞得某醫者有才學者,便以師事之,10年間先後從師17人,最終學有所成,成為一代大醫。古人拜師學醫不容易 ,在這點現代學醫或許有些優勢。因為資訊的便利,我們能閱讀古今不同醫家的著作,網絡上也較易與不同專長的 業醫者交流,在大學更滙聚了不同學術思想的老師,要向老師請益,與古時相比可方便多了。不過還須提醒,跟師 學習必須具備良好的醫理基礎,曾見一些習醫者,沒對醫理有足夠的認識,以為中醫是簡單的經驗,在老師身上學 些治病方藥便可行醫,最終不僅一無所成,還誤人誤己。

每人有不同的特點和學習需要,以上僅從教學經驗中歸納出2個學習中醫較需要留意的方面。然而最重要的,筆者認 為還是學習中醫的熱誠和興趣,有此二者作為動力,加上正確的努力方向,很多難題都可以迎刃而解的。

Copyright © 2023 School of Chinese Medicine, Faculty of Medicine,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