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藥抗疫史 - 林志秀教授

文章來源:明報專欄 - 現代中醫 05/03/2018

林志秀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副院長、註冊中醫師

中醫藥抗疫史

05/03/2018

近月來本港流行性感冒肆虐,醫管局屬下各家醫院的內科和急症室人滿為患,醫療危機大有一觸即發之勢。食物及衛生局的官員急市民所急,與前線醫生一道探討應急措施,就連特首林鄭月娥也向港大和中大兩所醫學院傳染病和呼吸科專家,討教應付刻下流感的方法。

另一邊廂,本港的傳媒連日來,連篇累牘地報道香港現時流感疫苗的供應情况。由於嚴重缺貨,很多市民未能及時接種。而港大傳染病專家在電視電台節目中,多次將本次流感所導致的很多嚴重病例和死亡個案,歸結於本港流感疫苗的接種率嚴重偏低。凡此種種,似乎給人的感覺是流感疫苗乃防治流感的靈丹妙藥,唯此別無他法。

筆者並無質疑流感疫苗對預防感冒的效用,尤其是現有生物醫學檢測技術,對流感類型的測試已趨準確,流行病的資訊會及時回饋給藥廠,製造出符合本期流感的有效疫苗,大大提升準繩度。但不可否認的是,本港每年流感疫苗的供應和患病人數還有很大的落差;加上不少市民對疫苗的效用有一定疑慮,主動接受流感疫苗的積極性不高,致使本港整體接種率遠低於鄰近地區如澳門等。這種情形據說並非今年特有,而是近年常態。

既然利用流感疫苗預防流感的實際情况未如人意,那麼,還有沒有其他方法預防和治療甚囂塵上的流感呢?答案是肯定的,中醫藥就是一種被運用了數千年、經臨牀實踐證實有良好預防和治療效果的醫療手段。筆者的研究小組曾評估和綜述過去數十年發表過有關中醫藥治療流感效用的醫學研究文獻,結果表明中醫藥對治療流感具有好效果,且沒有明顯的毒副作用。

《傷寒雜病論》治流感仍有效

綜觀中醫藥的發展歷史,是伴隨着抗擊傳染性疾病而成長起來。早在約1800年前的東漢時期,醫聖張仲景就是根據自己治療傳染病的經驗,寫成了被稱為四大中醫經典之一的《傷寒雜病論》,該書也被譽為中醫的群方之首,其中的許多方劑於現今中醫治療流感等傳染病時仍然使用。待至明清時期,傳染性和感染性疾病的流行更頻繁嚴重,當時的名醫如葉天士、吳鞠通等創立和發展了溫病學說,運用一些至今仍然行之有效的治療流感發燒的方劑,例如著名的銀翹散,便是治療風熱型外感的主要方劑。

重視中醫藥 不只靠疫苗

發生在1918年的西班牙型流行性感冒,全世界超過5億人受感染,數千萬人致死,比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總死亡人數還多。令人驚奇的是,當時仍然十分貧困落後的中國雖然也受其影響,死亡率卻遠低於其他國家和地區,有醫史學家認為這與中醫藥防治作用有莫大的關係。當時間來到2003年時,傳染病的惡魔再次肆虐中華大地,這一次是嚴重影響香港和廣東地區的SARS,中醫藥再一次發揮了強大的抗擊傳染病的效果,大大地降低了患者的死亡率,其作用得到世界衛生組織醫學專家的肯定。

現在距離SARS疫症只有短短的15年,政府醫療主管部門和主流媒體似乎已經遺忘了中醫藥當年立下的汗馬功勞。筆者認為,中醫藥業界是時候提醒政府有關部門和呼籲本港的傳媒,給予中醫藥應有的重視,將之作為社區中一種主要的預防和治療流感手段,不應只靠疫苗。

Copyright © 2023 School of Chinese Medicine, Faculty of Medicine,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