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與健康 - 姜元安教授 (英)

文章來源:晴報專欄 - 中大醫說 15/03/2018

姜元安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中醫專業應用教授

飲食與健康

15/03/2018

「民以食為天」是一句大家耳熟能詳之語,原本出於《史記‧酈生陸賈列傳》︰「王者以民人為天,而民人以食為天」。「天」,在《道德經》中常常用來反映「天道」,例如第25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第16章「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歿身不殆」。

從中醫認識生命的角度看,飲食之於健康確實關乎天道,即生命的自然之理。《素問‧寶命全形論》云︰「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人生於地,懸命於天。天地合氣,命之曰人」,說明人之生命本源於天地之氣,而「氣」則成為了生命之源。

具體到每一個個體生命,中醫先賢有「腎為先天之本,脾為後天之本」之訓。作為後天之本,脾胃負責對飲食物的受納、腐熟、運化,進而使飲食物化生為人體生命所需之氣血等,正如《靈樞‧營衛生會》所言︰「人受氣於穀。穀入於胃,以傳於肺,五臟六腑皆以受氣」。飲食物化為五臟六腑之氣以維持正常的生命過程,若臟腑之氣有餘,則可藏於腎中以助先天之氣,即《素問‧上古天真論》所謂的「腎者,......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這對於健康長壽是非常重要的。

雖然孔子云「食,色,性也」,但中醫經典《內經》則強調「食飲有節」。一個「節」字,所重視的是在飲食的合理性、時間性、飢飽度、冷熱度等方面要合乎天道,即醫聖張仲景所說的「服食節其冷熱苦酸辛甘」。因此,飲食之於健康的重要性不在於是否吃的好,而在於是否合乎「節」。

(以上為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20周年院慶科普文章系列)

Copyright © 2023 School of Chinese Medicine, Faculty of Medicine,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