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面的病人,望過來! - 朱靄娛醫師 (英)

文章來源:晴報專欄 - 中大醫說 24/05/2018

朱靄娛醫師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教學助理、註冊中醫師

對面的病人,望過來!

24/05/2018

「有諸內,必形諸外」,意思是指內在臟腑的變化會反映在體表,醫師藉各種診斷方法,觀察病人外在表現而察知內在的病情,望診就是其中之一。在看病的過程中,醫師會運用視覺對病人的整體(患者的神、色、形、態等)或局部(舌、指紋、五官、排洩物等)進行有目的觀察,從而了解疾病的情況。

從望診中透過觀察病人的面部顏色(色調的變化)和光澤(明度的變化),即可有助判斷身體情況。中醫將面色分為五種——青、黃、赤、白、黑。再根據各面部所屬臟腑,按五行的相生相剋之規律及四時所主,以判斷疾病的位置、病程和發展等。一般而言若患者面部色澤,失去常色,或色不和調,或鮮明暴露,或晦暗枯槁,這屬於病色。

例如黃色是主濕證、虛證,但不一定見到面色黃就是患病,因為黃種人的正常面色也是黃色,在此基礎上,還可因季節、氣候環境、年齡、情緒等引起面色的變化,造成每個人的面色也有些差異,只要是紅黃隱隱,明亮潤澤,隱然含蓄的就不是病色。若面色淡黃憔悴,多屬脾胃氣虛,因氣虛、營血不能上榮面部而致;若面色虛黃且浮,多屬脾虛失運,因濕邪內停;若面色黃而鮮明如橘子皮,屬陽黃,因濕熱熏蒸;若面色黃而晦暗如煙熏,屬陰黃,因寒濕鬱阻。我們可以透過多觀察和留意身邊的人,以知常達變。

既然面色在診症時是這樣的重要,若下次看病不妨以「廬山真面目」來見醫師。

(以上為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20周年院慶科普文章系列)

Copyright © 2023 School of Chinese Medicine, Faculty of Medicine,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