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扶正 天灸療法 - 呂國安醫師

文章來源:信報  - 中大醫論 26/06/2020

呂國安醫師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助理講師

抗疫扶正 天灸療法

香港爆發新冠肺炎以來,半年過去,終於有了一點緩和跡象,看一下日期,還有不足一個月將踏入夏日三伏天。說起三伏天,不得不提近年來比較熱門的中醫外治療法──天灸。

所謂「天」,是指借助時令之氣來對人體進行治療或預防保健,早在南北朝時期《荊楚歲時記》中有記載:「八月十四日,民並以朱水點兒頭額,名為天灸,以厭疾。」至宋代《針灸資生經》中可以見到現代「天灸」的雛形,將搗碎的旱蓮草用銅錢壓在穴位上,外面綁上布固定,待其發泡。

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也記載在八月朔日收取露水,敷在膏肓穴治勞瘵,謂之天灸。可見中醫運用天灸歷史十分悠久,天灸敷貼的藥物亦多種多樣。清代《張氏醫通》載,在夏季三伏天中用白芥子塗在肺俞、膏肓、天突等穴位上,治療寒性的哮喘。隨着後世的運用,發展為當今運用溫熱藥物(如白芥子、附子、肉桂、細辛等)外敷穴位上,治療各種寒性疾病,例如鼻敏感、哮喘、咳嗽、慢性腹瀉、便秘、月經病、手足冰冷、痛症等。

合於天道 借勢使力

中國傳統一向重視天時、地利、人和,天灸療法正是善用天時的體現。傳統來說,夏至是一年之中陽氣最旺盛時節,但為什麼選擇在夏至後的三伏天灸進行呢?夏至雖然是天地陽氣最旺盛的時節,但是陽氣處於一種升散的狀態,不容易聚斂運用。所謂物極必反,陽氣升極則降,夏至之後陽氣則開始下降潛藏了,三伏天正處於夏至後小暑至立秋的期間,這期間正是陽氣開始潛藏的時節。三伏天的「伏」字正體現了陽氣漸漸伏藏之意,經過初、中、末三伏之後,陽氣不斷下降收藏到地下,至立秋入秋,處暑而暑氣盡,天氣漸涼,人體的陽氣也順應天時轉入收藏。

身患寒性疾病或平素體質虛寒之人,平素體內的陽氣不充足, 導致疾病常在冬天加重,又纏綿難癒。在三伏天的時候做天灸,可以藉助敷貼溫熱藥物的力量疏通經絡,溫通臟腑,祛除體內寒氣,同時可在藥物引導下,借自然界的陽氣潛藏之勢,將自然界的陽氣潛藏到人體內,補助人體陽氣,進而減少寒性疾病的發作,達到「冬病夏治」、強身健體的作用。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大眾都提高了衞生防護意識。平時除了防護措施之外,中醫的天灸療法也可發揮作用。今次疫情,國家組織了中醫專家組進行治療,其中專家組組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張伯禮教授根據發病的特點分析,認為此次疫情屬於「寒濕疫」的範疇,面對此病必須顧護人體的陽氣。所謂「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素體有寒,陽氣虛弱之人,容易受外來疾病感染;通過天灸療法輔助人體的正氣,祛除寒邪,達到「正氣存內,邪不可干」的效果。根據全球數據來看,短時間內疫情不會平息,大家可通過天灸療法增強正氣,提高免疫,一齊同心抗疫。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抗疫扶正.天灸療法」:

初伏:7月16日;中伏:7月27日;末伏:8月14日

時間:上午9:30至下午4:30

詳情:https://clinic.scm.cuhk.edu.hk/clinic/NM_index.aspx

Copyright © 2023 School of Chinese Medicine, Faculty of Medicine,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