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昭劲医师
注册中医师
糖尿病足溃疡要小心 中西医配合防治更理想
糖尿病在香港非常普遍,约每10人就有1人是糖尿病患者,而处于糖尿病前期的患者也为数不少。很多人对糖尿病有一定认识,知道治疗就是要控制血糖水平,其中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预防糖尿病的各种慢性并发症。
长期血糖过高会损伤身体各部位血管,可引起常见的慢性并发症包括心脏病、中风、肾功能衰竭、视网膜病变、周围神经病变和糖尿病足等。其中不少患者会担心因为糖尿病而导致足部病变,万一病情严重,可能须进行足趾甚至更大范围的下肢截肢手术。
高血糖减弱疼痛感觉
糖尿病足其实是由于长时间高血糖,损伤下肢血管和神经而逐渐发展而来的。大部分糖尿病足患者本身已出现不同程度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可出现下肢冰冷、麻木、疼痛等异常感觉,或下肢触觉和对冷热、疼痛感觉减弱,这令他们较难察觉下肢受伤。而糖尿病的血管病变就令患者的下肢皮肤破损容易感染,伤口溃疡难以愈合,容易发展成为坏疽。若局部缺血情况严重,可致组织坏死,甚而须进行截肢手术。
中医面对糖尿病足,会按病人的个别情况和正进行的西医治疗,辨证论治,给予个体化的治疗,务求促进病者整体状态和局部症状同时改善。
当糖尿病人开始出现长期下肢发凉、麻木、疼痛等症状,而未发生下肢溃疡,中医会从改善基本体质和日常症状入手,同时兼顾治疗下肢血管和神经病变,预防糖尿病足病情进一步加重。 万一出现皮肤破损、溃疡,病人要寻求适当的伤口护理,预防感染,该阶段中医治疗会促进伤口愈合。若出现局部红肿发热等热证表现,治疗会兼以清热解毒,常用药包括金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玄参等。在西医认为出现细菌感染时,可能会给予抗生素治疗,治疗期间病人或会出现食欲不振、便秘、泄泻等消化道症状,中医会配合顾护脾胃功能,减轻不适症状。
调体质促溃疡愈合
长期糖尿病患者,加上溃疡一直未愈,可能出现疲倦气短、怕冷、伤口难愈等气虚情况;或口干、身热等阴虚情况。中医会运用黄耆、党参、花旗参、白朮、茯苓、麦冬、北沙参等补气、养阴,并灵活施以托毒、排脓、活血化瘀、利湿等各种治法,因应病者的不同状态,实时调整治疗,促进溃疡愈合,改善身体情况。
有研究显示,糖尿病足伴有感染的患者在接受西医内外科治疗期间同时接受有针对性中医治疗,可以改善患者日常症状,提升溃疡愈合速度,共同避免须进行踝关节以上大范围截肢的情况出现。
曾有一名中年糖尿病患者,长期在中医门诊跟进治疗四肢发凉、灼热、疼痛、麻木、感觉减弱等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和血管病变的问题,病情相对稳定。在一次偶然的情况下,病人由于想改善下肢发凉的不适,自行利用暖包隔着长裤暖敷了小腿数分钟,期间自觉舒畅,并无不适症状。
过了一两天后,那位病人才赫然发现曾暖敷的小腿部位出现了红肿,随时间更出现了溃疡,局部皮色逐渐变得暗瘀,并进一步扩大和发黑。西医进行了多次伤口护理及清创处理,亦以抗生素等药物治疗感染情况,中医随其症状变化辨证治疗,改善症状和病人自身状态,改善局部循环,促进溃疡愈合,化瘀生新。在中西医持续治疗和护理数月后,溃疡情况才得以改善,并达致完全康复,避免须进一步手术治疗。
严控血糖水平可防治
糖尿病足的治疗是一个复杂难题,可幸的是现代医学对溃疡、坏死组织的治疗护理方法不断进步,而中西医配合治疗又能发挥更理想的效果。不过,预防糖尿病足溃疡的发生才是大家最大的目标。大家不要因为糖尿病足可能出现的恶化情况而过分忧虑,只要对糖尿病和各种并发症多加认识,做好各种监察和预防措施,控制血糖水平,配合中西医治疗,自能防患于未然。
预防糖尿病足要点﹕
1. 定期检查,及早发现血糖升高,重视糖尿病前期的处理
2. 诊断为糖尿病后须认真配合治疗,控制血糖水平
3. 留意下肢情况,不要忽视任何细少的皮肤损伤,及时对损伤进行适当的治疗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