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可祈博士
香港中文大学中医学院助理讲师、注册中医师
「辛苦」有助化解湿滞
2019/11/14
「湿滞」一词在一般情况下多用来形容遇上麻烦或不容易解决的事情。在中医角度来说,湿的形成可以分为外湿和内湿。香港位于岭南一带,天气容易潮湿,是外湿的主要来源。而内湿与脾胃关系密切,中医认为脾胃其中一个主要功能为运化水液,每当饮食失节,脾胃功能受损之时,水液则无以被运化输布,停滞于体内,影响正常气血运行,造成一系列「湿滞」的表现。常见典型的「湿滞」可以是一些感觉,例如身体有重坠感、眠多醒后依然疲倦乏力、胃口差、口淡、口干却不想饮水等;亦可出现大便容易黏软不成形、肢体关节浮肿、皮疹易出滋水,舌胖苔厚有齿印等。
中医治湿其实有很多种方法,最广为人知的有淡渗利湿法,多用薏苡仁、茯苓、赤小豆、粟米须等。有一些中药,例如藿香、佩兰、香薷、紫苏叶、生姜、陈皮等,药味偏「辛」或「辛苦」,「辛」者气味芳香,既可推动气机的运行,又有醒脾化湿解暑的功效;「苦」味则具有燥湿的作用。但是,药味偏辛或辛苦的中药不一定可治湿,运用时须小心区别。健脾固本之法亦十分重要,只要脾胃功能回复正常,水液得以运化输布,湿自然可缓可化。健脾中药可用黄芪、白朮、山药、白扁豆等。
湿具有黏滞、胶着的特性,可随不同病因及体质出现寒化或热化,形成寒湿或湿热之证;日常保健前最好先咨询中医师的意见。部分湿病同时可透过积极改善生活饮食习惯,例如多做运动、少食生冷等,帮助缓解「湿滞」;过程虽然「辛苦」,但总能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