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倩教授
香港中文大学中医学院访问教授
针灸是利用针具刺激穴位达到治疗效果的中医治疗。穴位又名「腧穴」,中医经典《黄帝内经》提及穴位数目达三百六十余个,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与经络、脏腑、气血密切相关。穴位既是疾病反应点,又是针灸施术部位,因此要针灸疗效有所显著,必定不离开选用合适的穴位及针法。
然而,新闻报道中不时出现一些针灸引起脏器损伤的医疗事故,当中以针刺引起气胸为多。普遍用于治疗肩痛的肩井穴,针刺时角度、方向错误,或入针过深,皆会令针尖穿透胸膜刺入胸腔,导致气胸;风池穴为常用的驱风要穴,如果针刺角度、方向、深度掌握不当的话,则容易刺伤椎动脉或延髓出现危险事故。上述意外使到大众越发关注背后议题——针刺手法的安全。
确保治疗安全
有见及此,为增加临床中医师对高风险穴位的解剖认识,确保治疗安全及减少事故发生,香港中文大学中医学院在中医药发展基金支持下,于2024年7月举办「针灸培训计划——危险穴位解剖学」课程。在各位同业的踊跃参与下,所有网上针灸解剖课程及实体针灸解剖工作坊已顺利完成,参与人次高达1300次。无论网上课程或实体工作坊,内容均结合中医针灸学及现代解剖学,详述各危险穴位的解剖结构、操作要点及注意事项。课程旨在重温危险穴位针法要点,讲者透过工作坊把错误的针刺方法,以及其危险展示学员眼前;学员从中直观学习并亲自在无言老师身上施针,加深对危险穴位的操作认知。
此外,中医学院联同生物医学学院专家,合力打造全新的3D穴位解剖平台,以高解像度扫瞄技术把解剖后的穴位制成计算机模型,把穴位结构呈现于中医同业及相关人士眼前。平台将于2025年3月正式投入服务,提供穴位描述及解剖层次批注等危险穴位知识,有助用家掌握正确操作方法,增强意识防范风险;于临床做到提升疗效、规避危险,使针灸治疗更好地服务大众。如对平台有兴趣,可于中大中医学院网站(https://www.scm.cuhk.edu.hk/)了解更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