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对酒的认识 - 朱霭娱中医师

文章来源:信报  - 中大医论 15/12/2023

朱霭娱中医师

香港中文大学中医学院副讲师、注册中医师

 

《黄帝内经》对酒的认识

 

现时酒在人的生活中扮演着一个极为重要的角色,无论工作、应酬、解愁、纾缓情绪、娱乐、庆祝等皆离不开酒,而俗语有云:「小饮怡情,大饮伤身」,中医角度又如何看酒?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将酒分为汤液(稀液,如清酒)、「醪」(浊酒)和「醴」(甜酒),并提及酒的制作是「必以稻米,炊之稻薪,稻米者完,稻薪者坚」,意思用稻米为原料,因稻米得天地之和而生成的,其气对人最好,用稻杆作煮熟稻米的燃料,因它在秋天时收藏,而其杆坚实。虽酒由五谷制成,却与五谷略有不同,酒经酿制而属熟谷之液,特性是慓悍而滑利。即使先进食后饮酒,但谷物进入脾胃后要先腐熟,而酒则不用,故酒必先从小便排出。酒后,酒气随卫气行于皮肤,充溢于络脉,使络脉满盛,而卫气均平,营气满盛,于是经脉也大盛。

 

酒能治病

在《汉书.食货志》中称酒为百药之长,早在甲骨文对酒有「鬯其酒」的记载,此指芳香的药酒,在《内经》中亦有不少酒能治病的记载,如「中古之世,道德稍衰,邪气时至,服之(即汤液醪醴)万全」、「形数惊恐,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药」。酒虽能治病,同时亦能让人生病,自商周以来,酗酒成风,在《内经》开篇提出酒后入房,会耗散肾精以致短寿,又云酒后易致风邪侵入人体成漏风病、过量嗜酒成热厥病、酒后房劳成血枯病等。

 

葛花解酲汤

《内经》提出酒后表现为「胃胀,气上逆,满于胸中,肝浮胆横,当是之时,固比于勇士,气衰则悔。与勇士同类,不知避之,名曰酒悖也」,若嗜酒太过,或酒积不化,而见脾虚湿阻证,可见胸膈痞闷、头晕昏眩、恶心呕吐、不思饮食、大便泄泻,小便不利、苔白腻,不妨尝试「葛花解酲汤」,药物组成包括白豆蔻仁、砂仁、葛花、干生姜、神曲、泽泻、白朮、橘皮、猪苓、人参、茯苓、木香、青皮。当中的葛花具解酒醒脾之功,能解酒毒。全方共奏益气健脾、利湿解酒。

Copyright © 2023 School of Chinese Medicine, Faculty of Medicine,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