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尚元中医师
香港中文大学中医学院副讲师、注册中医师
医学史「新」方法(续):读《中国医学的起源》
续上期文章,藉山田庆儿对中国古代解剖的梳理,给有兴趣的读者一个新视角,以理解中国医学的形成过程。
中国古代有解剖吗?
中医学认识人体正常运作的方法,其中就有解剖,如《灵枢.经水》:「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可是,首次记载于正史且唯一的解剖活动,主持者却非医学人士,而是《汉书》所载,王莽对叛党王孙庆的一次「惩罚」。北宋亦曾进行过两次有纪录的解剖事件,其结果分别被记录成《欧希范五脏图》、《存真图》,至于被解剖的对象均是罪犯、盗贼,间接说明古代解剖活动确受一定的儒家文化所影响。
解剖与中医学的关系
医学典籍中有关解剖的纪录,可以在《黄帝内经》找到,包括《骨度》、《肠胃》等篇。通过山田对这数篇文章的考证,发现共同点在于都以黄帝、伯高的问答体记载。据其探究,该问答形式正多见于王莽时期,推论这些篇目即为王孙庆被解剖的医学纪录。这项假说,进一步结合书中《黄帝内经的成立》一篇,以《内经》不同篇目的安排和写作特色、对身体部分描述术语之变化,演绎了解剖成为当时医学分支的过程。
独特纪录「计量至绘图」
古时的解剖包含体表、体内脏腑等,俱为量度纪录,山田特称之为计量解剖学。他推论其原因是在于确立经脉长度的基准,尤其是突出「比例」而非实质数值,不仅在成书于《内经》之后的《难经》、明代的《类经图翼》均有传承,即便发展至今,仍以比例作为标准决定经脉、穴位分布的位置和长度。
至于体内脏腑的解剖,《黄帝内经》遵照身体各部由上至下的自然解剖顺序论述,相近内容到《难经》却一反既往,先论述脏、腑,再叙述如咽喉、肛门等,属于当时医学理论对体内脏器重要性的先后排序。至北宋出现的脏腑图,将计量转移至记述、绘画的形式。这一改变被山田评价为「新生」,因为解剖不再只是认识正常人体的基础,亦用作尝试验证体内脏腑与病证之间的关系。
正是连串的变化,才展现出理论逐渐形成的脉络。
假说、分析、验证的过程贯穿本书之中,综合文化、哲学思想以及理论需要等方面,「重构」医学理论形成的思想脉络,窃以为《中国医学的起源》定能启发读者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