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庆瑜医师
香港中文大学中医学院教学助理
浅谈中医与酒
中国的酒文化源远流长,相传早在先秦时期已经出现酿酒的技术。民间风俗中,饮酒讲究时节,不同的节日饮不同的酒。以刚刚过去的端午节为例,《明宫史》记载:「初五日午时,饮朱砂、雄黄、菖蒲酒,吃糭子。」初五指的是端午节,端午节正值仲夏,天气炎热,疫疠之气流行,人们容易染病。朱砂、雄黄、菖蒲本为药材,端午饮朱砂酒、雄黄酒或菖蒲酒可以辟邪驱毒,民间甚至流传了「饮了雄黄酒,病魔都远走」的说法。
百药之长
「医」字从「医殳」从「酉」,「酉」就是酒。《说文解字》指出「医之性然,得酒而使……酒所以治病也」,说明古代医者惯以酒来治病。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更有〈汤液醪醴论〉的篇章。什么是「汤液醪醴」?明代《类经》是这样解释的:「汤液醪醴,皆酒之属。」醪是浊酒,醴是甜酒,而汤液就是清酒一类。由此可见,酒与医疗有着密切的关系。
酒,古代常以五谷来酿制。五谷主要包括大米、小米、黄米、麦、豆类,这些均为日常主食,本来就有养助身体的功效。《本草纲目》认为酒味辛甘,有升阳发散之特性,加上其气燥热,能够胜湿祛寒,因此有开郁消积、通膈噎、散痰饮、治泄痢及止冷痛的功效。若适量饮用,可以和血行气,壮神御寒,具有养生防治疾病的益处。自古以来,人们便喜爱以不同的药物来浸制各式各样的药酒,例如十全大补酒、五加皮酒等,以达到强身健体的保健养生效果。
此外,中医在遣方用药治病的时候,亦会以酒入药制药。例如《金匮要略》的瓜蒌薤白白酒汤,是个治疗胸痹心痛的名方。顾名思义,酒是此方重要的组成。煎煮此方药时,必须加入白酒同煮,利用酒的辛散来加强全方行气通阳散结的力量,透过宣通胸中的阳气,解除因胸中阳气不通所引致的疼痛。除了以酒入药,中医还会以酒来炮制药物,从而改变药物的特性,或增强药物活血通络的作用。就以中药大黄为例,生大黄主要功效为泻下通便;在酒制后,大黄泻下的力量虽减弱,却增强了活血通络的作用。因此,临床上多用生大黄泻下,酒制大黄则兼能活血祛瘀。由此观之,酒的药用价值确实不容小觑,《汉书》更称酒为「百药之长」。
不应喝醉
然而,酒能益人,亦能损人。据《黄帝内经》所言,经常以酒为浆、醉以为常的人,身体年到半百岁就会衰弱。《本草纲目》亦明确指出饮酒过量的弊端:「痛饮则伤神耗血,损胃亡精,生痰动火,若夫沉缅无度,醉以为常者,轻则致疾败行,甚则丧邦亡家而陨躯命。」故此,饮酒必须有度,何谓有度呢?《论语》有云「唯酒无量,不及乱」,每人的体质不同,酒量也不同,故无法定量酒的多少,但切记不应该喝醉,因醉则乱,轻则患上疾病,影响健康,重则赔上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