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藥與茶文化 - 莫迪麟博士

文章來源:信報  - 中大醫論 17/10/2022

莫迪麟博士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博士後研究員

 

中醫藥與茶文化

 

茶有悠久的歷史,由傳統小杯功夫茶,到受年輕人喜愛的台式茶,飲茶文化似乎從未式微。茶在我們身旁時常出現,對很多人來說,茶就是解渴、提神,除此之外,很少人會認真研究茶文化,甚至對我們身體有何益處。

 

茶的研究博大精深,相傳神農嘗百草後,身中七十二毒,就是靠茶解毒,因此茶本身是具有一定的藥性,適當地飲用時,對我們身體有很多益處。

 

茶,有時候我們又叫茗,事實上有分別,茶是指較早採摘的茶葉,茗是指較晚採取的茶葉。

 

《本草拾遺》曾經說過:「茶為百病之藥」,有些藥方會配以茶一同飲用,例如川芎茶調散,就是將藥方磨成細末,以茶送藥末,治療風邪侵襲之頭痛。

 

茶甚至可單用以作治療,李時珍《本草綱目》就載一方:月經不通時,將少量砂糖加入茶之中,一晚後飲用,有通調月經之用。當然,茶療是以中醫學作為綱領,若有身體不適,請尋求專業中醫師的意見。

 

那茶究竟有什麼功用呢?《本草綱目》認為,茶,味苦甘,性微寒,有「利小便,去痰熱,止渴,令人少睡,有力悅志,下氣消食」之用。茶性屬寒,有清熱利尿解暑,亦有化食消滯之用,而且能清利頭目,從而提升精神。

 

古人建議飲茶有兩原則:一是「飲之宜熱」,二是「宜少」,因為茶始終屬寒性,不宜大量飲用;而熱飲是減少其寒涼之性,若冷飲「冷則聚痰」,甚至認為「空腹最忌之」,即不要空肚飲茶,以免損傷脾胃。

 

用五行對應

茶總括來說是味苦甘,性微寒,但不同品種的茶具有不同偏性,我國大約有1000多種茶葉,若以五行對應茶葉顏色,大致可分為綠茶、紅茶、黃茶、白茶及黑茶。綠茶屬木,具有生發之性,因此清利頭目之效較強,但其性稍寒,脾胃虛弱之人要慎用,綠茶代表有碧螺春。紅茶屬火,相對於其他茶來說稍溫,能夠幫忙脾胃運化,消食導滯。紅茶代表有錫蘭紅茶。黃茶屬土,甘緩性較強,有緩和中焦氣機之用,黃茶代表有霍山黃芽。白茶屬金,有降氣之特點,其性亦如綠茶稍寒,有化熱痰之用,白茶代表有銀針白毫。黑茶屬水,有滋潤下行之特點,有生津消滯之用,黑茶代表有普洱茶。五色歸類大致如此,但每一種茶的特性,還要結合產地、味道、烘焙等,不能一概而論。

 

抹茶與煎茶

近年香港人十分喜愛的日本抹茶與煎茶,亦源自中國茶道文化。抹茶也是綠茶一種,是用綠茶蒸青、冷卻再烘乾,並把茶葉研磨到極細幼。抹茶粉大部分是不溶於水的,因此看起來通常較混濁,這種茶其實跟唐宋年間盛行的點茶是一樣的,都是茶葉與汁液一同飲。由於將全部茶葉都飲入,因此人體就會吸收了較多茶葉的寒性,所以常說抹茶很寒涼,就是這個意思。抹茶雖然源自於中國,但現在的中式茶反而較少磨成細末飲用,多以浸泡方式提取。日本的煎茶就相當於浸泡的中式茶。

Copyright © 2023 School of Chinese Medicine, Faculty of Medicine,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All Rights Reserved.